麗達與天鵝[張棗詩作]

麗達與天鵝[張棗詩作]

《麗達與天鵝》是張棗的詩作,是“歷史與欲望的組詩”六首之一。張棗的《麗達與天鵝》,從麗達的口吻出發,追問宙斯為何消失了蹤跡。為神話典故賦予新的氣象。

原文

你把我留下像留下一個空址,

那些燦爛的動作還住在裡面。

我若伸進我體內零星的世界,

將如何收拾你隳突過的形跡?

唉,那個令我心驚肉跳的符號,

浩渺之中我將如何把你摩挲?

你用虛空叩問我無邊的閒暇,

為回答你,我搜遍凸凹的孤島。

是你教會我跟自己腮鬢相磨,

教我用全身的嫵媚將你描繪,

看,皓月怎樣攝取汪洋的魂魄。

我一遍又一遍揮霍你的形象,

只企盼有一天把你用完耗毀——

可那與我相似的,皆與你相反。

作品賞析

張棗的詩擅長利用矛盾,這樣可以豐富象徵本身的意涵。里爾克寫水果會把水果里的黑暗比喻成人的死,在他看來,人和死的關係就像種子和果實的關係,死在人的裡面等待破殼而出,死亡不等於精神的消滅,反而孕育著成熟的可能、新生的希望。水果是一個矛盾的象徵,成熟的下一個階段是腐爛,腐爛又孕育生命,它是結束也是開始。張棗經常寫月亮,《歷史與欲望》組詩的第五首吳剛的怨訴中,月亮既是完滿的美——嫦娥的化身,也是不老不死的存在,詩人以吳剛的身份詛咒月亮的永恆,在那首詩里圓滿就成為了苦痛的開端。圓,這一詩歌結構是完美的,對稱、飽滿,但完美也就意味著沒有變化。張棗的詩會組織圓形的對話結構,卻會留有空缺,正好暗合“破鏡重圓”的期待。

柏樺談到張棗有意去和葉芝競爭,可能指的就是張棗寫作的這首《麗達與天鵝》,歷史與欲望的組詩一共六首,都是以十四行的形式重新了愛情和神話的典故,而這首正好重寫了葉芝的《麗達與天鵝》。以神話、典故入詩,一般來說都是詩人有意識的自我建構,帶著枷鎖跳舞。這樣的詩易在以掌故入詩,依託傳統,有具體的內容可以呈現,難也難在在追隨前人的腳步,為神話典故賦予新的氣象。葉芝的《麗達與天鵝》是從宙斯和麗達的媾合看到特洛伊淪落的災難,追問是不是從此刻開始,就已經種下了戰爭的種子?張棗的《麗達與天鵝》完全跳出了葉芝的框架,從麗達的口吻出發,追問宙斯為何消失了蹤跡,這種表達在張棗的詩歌中常見,《何人斯》、《十月之水》都與這首的主題相同,以女性的口吻追問愛人的所在。

張棗除卻《麗達與天鵝》之外,還有兩首以天鵝為主題的詩:《白天的天鵝》和《天鵝》,寫法稍有區別內容實同。《白天的天鵝》寫病態的“我”飽受天鵝完美的折磨,《天鵝》以對話的方式寫我對天鵝的探詢:我何時才能看到你?寫的都是詩人對完美的渴求,“他”潛心做著語言的實驗,一遍又一遍,無非是想看到“天鵝”——這只不真實的紙鳶。麗達對天鵝的索求也就超出了原本的含義,變成了人對神、對美、對永恆的探索,神的死遺留下的是“狐疑的空址”,而詩人要做的,是去夢那個不存在的夢。張棗早期的詩可以看作很多首,也可以當作一首的不同變體來讀,它們談論著相同的主題:詩的空白里如何找到“生”?

麗達與天鵝最妙的是最後六句:

是你教會我跟自己腮鬢相磨,

教我用全身的嫵媚將你描繪,

看,皓月怎樣攝取汪洋的魂魄。

我一遍又一遍揮霍你的形象,

只企盼有一天把你用完耗毀——

可那與我相似的,皆與你相反。

很難見到還有哪首比這首寫人的自戀更惟妙惟肖。人和神相似而期待成神,正常的理解人是對神的拙劣模仿,張棗寫人神則顛倒了鏡像和鏡子的關係:鏡子裡的人模仿神以成就自身。卞之琳的狀台寫女子的嬌媚是一個發明,他說“裝飾的意義在於失去自己”,女子對著鏡子化妝反而把自己丟了,她打扮自己只是為了成就鏡像的美。張棗則直接讓女子走入鏡中端坐,她直接成了朦朧的影,容納著無限的虛空。

是你教會我跟自己腮鬢相磨,

教我用全身的嫵媚將你描繪,

看,皓月怎樣攝取汪洋的魂魄。

月亮與大海這樣的氣度,卞之琳也不曾有。美麗的女子好比空中的月亮,她的美不是來自自身,而是源於汪洋的魂魄。汪洋這個雙關,既可把月亮比作大海的精萃,也可以說月亮容納了汪洋的美,可不是“滄海月明珠有淚?”

我一遍又一遍揮霍你的形象,

只企盼有一天把你用完耗毀——

可那與我相似的,皆與你相反。

詩的完成不是美的完成,相反是美的終結。人與神相似又相反,鏡像成真,真假也被顛倒。里爾克寫鏡子有一句話說的是鏡子把自身流出的美吸回到自身,而張棗這裡,鏡像貪慕真實,可夢幻又如何成真,那些與人相近的,又遠遠不是神。

作者簡介

張棗,湖南長沙人。著名詩人,學者和詩歌翻譯家。文學激情燃燒的20世紀80年代初,少年張棗頂著詩歌的風暴入川,二十詩章驚海內,以《鏡中》、《何人斯》等作品一舉成名,成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詩人柏樺說,他20齣頭寫出的《燈芯絨的幸福舞蹈》,就足以讓他的同行膽寒。他精確而感性的詩藝,融合和發明中西詩意的妙手,一直風靡無數詩歌愛好者。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