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鎮[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轄鎮]

鹽官鎮[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轄鎮]

鹽官鎮,隸屬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是錢塘江大潮觀潮勝地。海寧市鹽官鎮距杭州五十公里,截至2016年,全鎮總面積為56.0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人口5萬人。2012年鹽官鎮鎮生產總值31.1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3.82億元,外貿出口15181萬美元,利稅1.76億元,財政總收入2.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29元。海寧鹽官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200年前的西漢,吳王劉濞設司鹽之官於此,地以官名,為歷代海寧州(縣)治所在。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區域總面積為56.0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人口約5.15萬人。2012年實現全鎮生產總值31.1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73.82億元,完成外貿出口15181萬美元,利稅1.76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2.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29元。

建制沿革

鹽官鎮鹽官鎮
西漢,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會稽郡海鹽縣置鹽官(司鹽之官),遂名。唐會昌三年(843)置建寧鎮,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易建寧鎮為鹽官鎮。鎮名一直未變。自唐貞觀年間(627~649)到抗日戰爭前以及自1949年3月至5月,鹽官均為縣(州)治的所在地。
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治硤石,鹽官為建置鎮。
1958年,併入錢塘江公社。
1961年,劃出復建為鎮。
1985年6月,著名學者王國維故居修復;10月2日,建於明代的占鰲塔經3年修繕完工,對外開放。
1989年12月,王國維故居、鹽官海塘、海神廟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11月,鹽官鎮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1992年8月,鹽官鄉併入鹽官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1994年10月,首屆國際錢江(海寧)觀潮節在鹽官鎮隆重舉行。
1995年12月,國家重點工程——杭嘉湖南排鹽官下河樞紐工程開工。
1996~1998年,鹽官鎮先後被命名為省級衛生鎮、省級綠色小城鎮和嘉興市文明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遇

鹽官鎮位於北緯30.32度,東經120.42,距杭州五十公里,北靠高橋鎮,東南與斜橋鎮接壤,西鄰周王廟鎮。

地形

鹽官鎮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東西向狹長,內陸面積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氣候

鹽官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暖季受熱帶海洋氣團調節,盛行東到東南風,氣候溫潤,降水較豐;冷季受副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北到西北風,氣候乾寒,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境內除東南部丘地和沿江高地外,平原地域氣候差異較小。無霜期較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唯氣候多變,尚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

經濟社會

近年來,鹽官鎮以建設“實力鹽官、科技鹽官、生態鹽官、旅遊鹽官”的奮鬥目標,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先後被命名為浙江省中心鎮、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衛生鎮、浙江省綠色小城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浙江省生態鎮、嘉興市文明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第一產業

農業上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和行道樹苗木生產為主導,蠶桑、水稻、畜禽養殖共同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綠化苗木面積達1.5萬畝,“鹽官”牌蔬菜、“郭溪”牌苗木遠近聞名。近年來
被授予海寧市“千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區”、嘉興市“優質農產品”、省林業系統“行道樹苗木之鄉”、國家林業系統“全國特色種苗基地”等稱號,著名的“九里桑園”即出自鹽官。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2004年來,該鎮加大了對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在原先已形成的苗木、蔬菜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形成了一批行銷大戶,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同時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河道疏浚、辛江塘改造、泵房改造和土地整理等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發展平台。注重和重視品牌培育,打響品牌,進一步提高了“郭溪”苗木和“鹽官”蔬菜的知名度,以特色農業為主題,引導好農業產業結構的最佳化。

第二產業

工業以海寧高新技術產業區和鹽官五金機電產業區以及海寧電鍍專業加工區組成的特色工業功能區為依託,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和五金機電兩大主導產業為支柱,軟磁、五金、機電、化工、電鍍、服裝、紡織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是國家火炬計畫軟磁材料產業基地和家具(建築)小五金生產基地,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嘉興)機電產業園海寧磁性材料產業區。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全鎮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7.68億元,利稅總額2.14億元,技改投入3.55億元。以電子業、五金業為龍頭,形成了各行業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其中支柱產業發展迅速,電子業經濟總量達7億元,五金業經濟總量達8億元。

第三產業

三產總量逐年提高。緊緊抓住城鄉統籌發展的契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打造“旅遊鹽官”的思路,帶動三產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城鎮化建設。全年實現三產增加值1.5億元,一大批重點工程相繼啟動、完工,提升了城鎮的品位。

人文景點

鹽官鎮鹽官鎮
觀潮勝地公園

觀潮勝地公園為東西向狹長地形,全長1360米、總占地16.24公頃。抗戰前,海塘一帶已有海濱公園。1994年起,重建海濱“觀潮勝地公園”。
園內擁有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魚鱗石塘、明代占鰲塔、孫中山觀潮亭、毛澤東觀潮詩碑紀念亭、乾隆手植古樸、史量才紀念碑、鎮海鐵牛等景點;景觀海塘、2座觀潮樓、6個觀潮台是天下奇觀海寧潮的最佳觀賞點;
白石台廣場集大型節慶活動、遊覽觀賞、文藝表演、休閒娛樂於一體,是觀潮勝地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占鰲塔
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年)建成。磚身木樓,為樓閣式塔,高39.37米,周25.32米,六面七層,飛檐垂鈴,圍廊翼欄,有石階木梯可登七級之巔,是浙江沿海諸塔之最。
明代崇禎九年、清代康熙十五年、雍正五年、乾隆四十年、道光十九年及同治、光緒,民國年間都幾經修繕,清代康熙年間維修時改名“鎮海塔”,意為鎮海安瀾,永保全寧。1983年修繕後,復名“占鰲塔”。是觀潮勝地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也是海寧古城的標誌性古建築。
乾隆手植古樸
相傳乾隆南巡時,在鹽官巡察海塘所植,旨在以朴為貴,為捍海魚鱗石塘上一奇觀。
天風海濤亭
建於民國初年。1916年9月15日(農曆八月十八)孫中山先生應海寧知名人士杭辛齋、許行彬等邀請。偕同夫人宋慶齡及蔣介石、胡漢民、朱執信、葉楚傖等來海寧在此亭觀潮,而堪稱名勝。為海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鐵牛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鑄鎮海鐵牛五座。乾隆五年(1740)又鑄四座,分置在海寧段海塘上。九座鐵牛每座重三千斤,身鐫銘文“惟金尅木蛟龍藏,惟土製水龜蛇降。鑄犀作鎮奠寧塘,永慶安瀾報聖皇。”後或被巨浪吞沒,或被人為毀去。上世紀八十年代重鑄兩座,置於鹽官海塘上。
毛澤東觀潮詩碑亭1957年9月1日上午,毛澤東從杭州乘車至鹽官七里廟,觀看了錢塘秋潮,並寫有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1994年,海寧人民為紀念毛澤東鹽官觀潮,在鹽官建造觀潮詩碑亭,於1995年觀潮節完成並開放。
白石壇廣場
白石壇原為乾隆帝御駕觀潮之所在,乾隆曾留詩一首:鎮海塔旁白石台,觀潮端不負斯來;塔山潮信須臾至,羅剎江流為倒回此壇後毀,現白石壇廣場為2002年重建,集大型節慶活動、遊覽觀賞、文藝表演、休閒娛樂於一體,是觀潮勝地公園的標誌性景觀。一年一度的國際錢江(海寧)觀潮節均在此舉行。
錢塘江海塘(魚鱗石塘)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塘江海塘始建於一千七百多年前。南北朝時,已有被稱為“防海大塘”的土堤了;隋唐、宋代,都以土為堤;明代用木櫃、竹絡修築石塘。清代康熙年間,為保國泰民安,始築“魚鱗石塘”。
錢塘江海塘以工程浩大,布置周詳,結構精巧,管理有序,與長城、運河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鹽官海塘則是錢塘江海塘“魚鱗石塘”中最具特色的一段。
宰相府第風情街
宰相府第風情街位於鹽官小東門直街,是一條以宰相府第———陳閣老宅與乾隆帝密切關係為核心、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再現江南千年古城風情的特色人文街區。該街區由四大區塊組成:城樓、吊橋、點將台、武庫等組成城樓區城;
廊橋、茶樓、品苟小憩組成茶樓區城;陳閣老宅、楊兵部宅和鄭曉滄故居等組成人文區塊;城隍廟及兩側傳統商業建築組成邑廟區塊。街區融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城隍古廟、傳統商鋪、特色民居於一體,古風悠悠,風情獨特。街區內擁有各類特色商鋪、餐飲等近百家。
陳閣老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閣老宅是清代大學士陳元龍的故居,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陳元龍,字廣陵,號乾齋,世稱廣陵相國。清代相國稱閣老,故其宅謂“陳閣老宅”。
現存有“陳家三寶”——明代陳氏法帖碑刻、雍正帝御賜的“躬勞著訓”九龍原匾、青春依舊的600年古羅漢松。更有乾隆六下江南四駐海寧的史實和乾隆身世之謎的民間傳說,使這座地位顯赫而又諱莫如深的宰相府第充滿了傳奇色彩。
該宅始建於元龍曾祖,距今已有400餘年。陳元龍拜相後,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在原有基礎上,增建主軸線上的轎廳、愛日堂、大樓三進主要建築。轎廳大門為黃扉黑框的竹扉門,顯示“宮傅第”的顯赫地位。中路三進主要建築均座南朝北,體現心向朝廷的忠臣風度。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陳元龍退居故里後,添建了東路建築,規模達到鼎盛。東西兩路建築及中軸線南部的舊屋均座北朝南。東路有祠堂、筠香館、雙清草堂,西路為大廚房、下人房、伶人房等。兩條縱向深邃的東西陪弄將建築連掇起來,建築構思可謂匠心獨運。
花居雅舍
花居雅舍相傳原是宋代名妓李師師開設的“青月醉花樓”。現花居雅舍被闢為青樓文化陳列館,重點展示古代青樓女子的生活與才情,分為青樓與紅樓兩大區塊,試圖通過展示青樓與歷史、與名士、與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及古代青樓女子日常生活的場景來解讀青樓文化在中國古代史上所占據的重要歷史地位,探討青樓作為文化現象在整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得失,力求從文化的角度來展示、詮釋中國古代的青樓形態。它也是央視版《鹿鼎記》中“麗春院”的主要場景地。
宣德門
宣德門位於宰相府第風情街東端。為海寧鹽官古城五大城門之一——東北門,初建於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後廢。唐永徽六年重建,此後歷代均有修建。“宣德門”三字為北宋狀元張九成手書。乾隆帝六下江南,四駐海寧,均過此門。
點將台
為了紀念三國東吳名將陸遜對海寧的功績,鹽官在風情街城樓處保留了點將台和練兵場。在節日時期,點將台有景區聘用的演員演出。
國棋聖院
國棋聖院是乾隆、嘉慶年間兩位圍棋大師範西屏、施襄夏進行弈技切磋的主要場所。國棋聖院內有弈聖堂、天元樓、弈淵齋和廳竹軒四個展廳,主要展示了范西屏、施襄夏二人的生平史和中國圍棋的發展史,天元樓也是當年乾隆皇帝與范、施二人紋枰對弈之處。院內還有雙聖亭、荷花池、桃花泉等景點。
五土廟
五土廟最早為鹽官社稷台,明代改稱為“五土廟”。硬山頂,三開間,通面闊19。20米,通進深43。40米。正殿供奉“五方五土”,即東南西北中五方“土帝”;後殿供門姥元君、月老真仙、航慈真人;兩側配殿奉有六十甲子,是全國唯一一處把五方土地上升為“土帝”並集中供奉的道教寺廟。
城隍廟
鹽官城隍廟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以後歷代均有修繕,大殿供城隍,城隍是宋代因開倉賑濟百姓而獲罪的金壇令羅俊;四個偏殿分別供財神、文昌君、火神、雷神;廟內建有明代戲台;是浙北地區現存唯一的城隍廟。
江南民俗風情館
原是嘉善縣孫縣令的家宅,這座房屋的建築挑梁完整,保存得比較好,現在這個館裡面著重展示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寧皮影戲的歷史傳承、製作工藝和傳統劇目表演等,另有展現江南水鄉農家生產用具和蠶桑習俗的“農耕時代”和“養蠶人家”。
楊兵部宅(景疏園)
楊雍建老宅,現為景疏園展館,是融合廉政文化和家訓文化的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家訓主題文化園。園內布展分“清朝第一諫臣”、“海寧歷史諫臣”、“海寧廉潔家訓”、“古代廉潔家訓”、“當代紅色家訓”五個篇章,利用文史資料、實物、雕像及4D幻影成像等多種展示手段,集中展示了海寧古代清官廉吏、先賢鄉紳的廉潔家訓,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子女的事跡。
晴雨樓藏硯館
晴雨樓藏硯館位於宰相府第風情街和潮韻街交界處,這裡展示了千百年前各朝各代古硯和硯石標本六百餘方,再現古硯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內涵。每一方古硯背後凝結著都是勤奮與刻苦,或是莘莘學子的苦讀,或是皓首窮經的沉吟,滄桑的古硯凹陷的硯堂會向我們還遠一個個黃卷青燈的故事。
海神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建,耗銀十萬兩,占地四十餘畝,專祀“浙海之神”,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譽。廟座北朝南,三路並列,以清官式建造,氣度恢宏。中軸線上有山門、儀門、正殿、御碑亭和寢殿。東西兩軸有齋廳、天后宮、道院、雷神殿、水仙閣及亭台池軒等。山門前有石築廣場、漢白玉石獅一對、跨街石坊二座,前臨慶成河,河承慶成橋,橋南有草場及歌舞樓。
除建築肅穆端莊外,“海神身份”的傳說使這裡蒙上了“雍正篡位”的層層迷霧。內有清代四位帝皇所賜御匾五塊,以及雍正、乾隆合題的父子雙皇御碑,給海神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皇家氣度,也使“海神”之謎更加撲朔迷離。御碑亭
海神廟大殿後有六角重檐攢尖頂御碑亭一座,亭內為大型漢白玉石御碑。碑身陽面為雍正帝御製《海神廟記》,陰面為乾隆帝御製《御海塘記》。兩代皇帝的御碑合在一起,極顯帝王之氣
漢白玉石坊
位於海神廟前的石築廣場,石坊通體雕工精細,造型優美,人稱“江南獨步”。
漢白玉石獅
雄踞海神廟大門兩旁,具有典型明清石獅的溫順和媚態。造型和細部極為罕見,是我國石雕藝術中極其名貴的大型藝術品。
王國維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建於1886年,是王國維九歲時其父王乃譽所建,時名“娛廬”。王國維故居是一座木結構庭院式建築,粉牆黛瓦,古樸莊重,共分兩進,第一進平房為廳堂陳列;第二進樓房,樓下是王國維生平家世、學術成就及對王國維學術研究的展示,樓上是書房、臥室等的復原陳設“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此度過青少年時代的12個春秋,以後即使遊學在外,仍每年回來小住,王國維稱其為“西城小屋”。(王國維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與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著有《人間詞話》等著作62種)
安國寺經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國寺座落在北寺巷底,與安瀾園遺址毗鄰。安國寺俗稱北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初名鎮國海昌院,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安國寺,現僅存三座經幢和羅漢堂石碑。經幢共三座,石制。分別建於唐會昌二年、四年和鹹通六年。幢身平面呈八角形,都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題記。會昌二年鑿制的經幢高5.8米,周長4.4米。會昌四年鑿制的經幢高6.2米,周長4米。這兩座經幢上都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鹹通六年鑿制的經幢高7米、周長4.6米,從底部到頂端共有19個層次,每一層次造型不同。幢下部為兩層重疊須彌座、因浮雕蟠龍,故別稱“系龍幢”,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最早的。這三座經幢的須彌座、幢身(八面)、幢蓋、所雕人物花卉等圖案,都極精緻。
安瀾園遺址
海寧陳氏安瀾園,原名遂初園,在鹽官鎮西北隅,為南宋安化郡王王沆故園。陳元龍曾祖、明代戲曲家陳與郊(號隅陽)時重建,取名隅園,後傳與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當地俗稱陳園。明清時期與南京瞻園、蘇州獅子林、杭州小有天園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安瀾園與乾隆頗有淵源,相傳乾隆南巡六次,四到海寧駐蹕於此。作詩題額“安瀾園”。並下旨將安瀾園景物仿建於北京圓明園中,亦稱“安瀾園”。
太平天國時期,安瀾園損毀嚴重。同治間,拆賣假山、房屋,砍伐千年古木,致安瀾園一蹶不振,徹底衰毀。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殘存的安瀾園池沼岸石及幾座大假山殘石被人掘賣殆盡,假山夷為平地,古木蕩然無存,池沼淤塞,僅存明代隅園時期的曲橋仍低臥水面,為安瀾園僅存之建築遺蹟。
金庸書院
按清嘉慶年間的安瀾書院之建築格局設計建造,分東、中、西三路。東路為居住休息區;中路為藏書展示區;西路為接待遊覽區。書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金庸先生的學術成就,並將成為研究和弘揚金庸武俠文學的重要場所,以及金庸先生回鄉講學、傳播學術思想的聖地。
拱辰門水門
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二年,水門殘高4.5米,寬6.9米,進深7米,以條石築基,以城磚砌成拱券狀,1982年公布為海寧市級重點文保項目。
憤怒的小鳥樂園
憤怒的小鳥是芬蘭羅威歐公司開發的一款多平台遊戲,2009年問世後,成為全球最熱銷的手機遊戲之一,目前,全球下載量已經超過17億。“憤怒的小鳥”是繼迪士尼樂園、HELLOKITTY樂園之後,又一家海外授權品牌主題公園落戶中國。海寧憤怒的小鳥主題樂園位於鹽官觀潮景區內,這是國內首座憤怒的小鳥主題樂園,2013年10月1日正式開園。
憤怒的小鳥主題樂園占地10000平方米,擁有小鳥城堡、SUTU音樂球場、跑酷樂園、Sona音樂彩虹、4D動感影院等遊樂項目。還有數個“憤怒的小鳥”觸屏遊戲設備,可以現場體驗最新版本的“憤怒的小鳥”遊戲。樂園的主要設備均從芬蘭進口。同時利用景區原有的4D電影院和觀潮設施,兼具時尚和古樸之風。”

自然資源

鹽官鎮鹽官鎮
海寧潮

海寧潮又稱錢江潮,是世界一大奇觀,錢江潮以其磅礴的氣勢和壯觀的景象聞名於世,以“一線橫江”被譽為“天下奇觀”。錢江觀潮始於唐,盛於宋,天下奇觀海寧潮錢塘江觀潮以前在杭州,明代以後,由於江槽北移,江流、海潮改道,至海寧城外海塘占鰲塔下,形成南北一線的奇景,被譽為“天下奇觀海寧潮”,鹽官遂成了聞名天下的觀潮勝地。
成因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特點
海寧潮以其潮高、多變、洶猛、驚險而飲譽海內外,海寧潮一日二次,晝夜間隔12小時,一年有150多個觀潮佳日。“一潮三看賞四景。”在鹽官東約8公里的丁橋大缺口,觀看“雙龍相撲碰頭潮”;在鹽官可以看到“江橫白練一線潮”;在鹽官西約11公里的老鹽倉,可觀看“驚濤裂岸回頭潮”;在夜間可觀看“月中齊鳴半夜潮”,同時,可以享受一下“聽潮”之美妙。
觀潮名人
民國5年(1916)9月15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及蔣介石、朱執信、張靜江、葉楚傖等從上海至鹽官觀潮。
1916年9月15日孫中山視察海寧
1916年9月15日孫中山視察海寧
民國12年(1923)9月28日,徐志摩邀約友人胡適、汪精衛陶行知、馬君武、任鴻雋、陳衡哲等從杭州至鹽官觀潮。
民國17年(1928)9月15日,柳亞子偕夫人鄭佩宜自杭州至鹽官觀潮。
民國24年(1935)冬,唐生智至鹽官觀潮。
民國25年(1936)秋,馮玉祥至鹽官觀潮。
民國35年(1946)9月13日,邵力子夫婦和李濟深等至鹽官觀潮。
民國36年(1947)9月1日,西藏活佛貢噶到鹽官觀潮。
民國37年(1948)9月20日,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潔及朱家驊、陳儀、黃紹等至鹽官觀潮。
1950年9月29日,宋慶齡暨饒漱石、陳毅、譚震林、譚啟龍等至鹽官觀潮。
1952年10月,劉伯承至鹽官觀潮。
1953年春,彭德懷、聶榮臻到鹽官觀潮。
1954年8月,朱德、賀龍到海寧丁橋觀潮。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赴鹽官七里廟海塘觀潮。
1981年,周而復陪同紐西蘭藝術部長至鹽官觀潮。
1982年11月,張愛萍偕夫人到鹽官觀潮。
1983年9月24日,萬里、阿沛·阿旺晉美、胡喬木、陳錫聯、黃華、江華等至鹽官觀潮。
1987年10月11日,趙朴初至鹽官觀潮。
1989年9月13日,張勁夫到翁家埠觀潮。
1989年9月17日,泰國警察廳教育代表團團長素金中將等4人至鹽官觀潮。
1990年10月3日,伍修權等一行15人至鹽官觀潮。
1990年10月21日,陳慕華等一行7人至鹽官觀潮。
1990年12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顧問馬贊達博士(印度籍)至鹽官觀潮。
1992年5月15日,賀敬之到鹽官觀潮。
1993年10月3日,港台明星胡慧中等至鹽官觀潮。
1994年9月8日,伊朗、紐西蘭、加拿大、古巴、墨西哥、丹麥總領事及波蘭、印度等8個國家駐滬總領事館官員至八堡大缺口和鹽官觀看了“碰頭潮”和“一線潮”。
1994年9月21日,徐玉蘭、金採風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光臨在鹽官舉行的首屆國際錢江觀潮節開幕式並觀潮。
1995年6月21日和7月2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省委常委、副省長劉錫榮、省政協副主席陳法文、張克健,以及嘉興市領導的陪同下、視察錢塘江海塘。
1995年9月9日,郵電部部長吳基傳來鹽官參加“錢江潮”特種郵資明信片和電話磁卡首發式並觀潮。
1995年9月10日,中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一行來海寧觀潮,期間視察了浙江皮革服裝城、海寧高級中學、張宗祥故居和王國維故居,並題了詞,浙江省省長萬學遠陪同觀潮。
1996年11月3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李鵬同志視察海寧並觀潮。
1996年9月30日,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視察海寧並觀潮。
1998年10月8日,詩人陳運和到鹽官觀潮、寫詩《海寧潮》。
1997年9月17日,楊振寧先生、金庸先生、查濟民先生在海寧鹽官觀潮。
2003年10月23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視察鹽官海塘並觀潮。
2003年9月14日,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董建華先生在海寧鹽官觀潮。

名人

海寧鹽官古城不僅是觀潮勝地,更是名人薈萃的地方。這裡曾經誕生了戲曲家陳與郊、“瘟病醫聖”王孟英、訓詁學家朱起鳳、女作家陳學昭、教育家鄭曉滄、音樂家劉質平、古書畫鑑定家錢鏡塘徐邦達與校勘學家趙萬里……
王國維
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海寧鹽官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海寧陳氏
海寧陳氏號稱“海內第一望族”,三百年來年中進士者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至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
浙江海寧陳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瓊之後。高瓊第十六世孫高諒入贅海寧城東皇岡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潁川陳氏。
明代陳與郊、陳祖苞和清代陳之遴(清順治朝宏文院大學士)、陳詵、陳元龍(清雍正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奕禧、陳邦彥、陳世倌(清乾隆朝文淵閣大學士)等均為其族人。海寧渤海陳氏三閣老府現存陳元龍府邸,位於鹽官堰瓦壩,始建於陳元龍曾祖陳與相(官至貴州左參政)時。
陳與郊,明代著名戲曲家,他不僅自己編劇,還能夠譜曲,且曲音典雅,為歷來評論家所稱道。因懷才不遇而鄙視官場,其作品中常帶有針砭時弊的色彩,所以常不署名,或署筆名,因而其作品大多流失。現尚存雜劇曲目:《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義犬》三部,詩文集《隅園集》,經他之手編輯的《古名家雜曲》、《古今樂考》等十餘部古代戲曲史專著,對研究中國的戲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陳之遴,陳家第一位“閣老”,也是明末清初聲名卓著的文人。他精研命理之學,著有《命理要言》、《命理要旨》,又有《施吉堂》、《浮雲集》、《浮雲續集》等。其夫人徐燦亦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詞人,著有《拙政園詩集》傳世,可與李清照、朱淑真相提並論,清初著名學者陳維崧曾評她的詞是“南宋以來,閨房之秀,一人而已”。《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唯一入選的女詞人便是她。
鄭曉滄
鄭曉滄,著名教育家,原名鄭忠海,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和清華文科,曾留學美國,獲教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18年回國從事教育工作。教書育人60載勤勉不懈,終於栽得桃李滿天下,成就了一代治學嚴謹、著作豐碩的教育宗師。鹽官城內現遺存故居,為鄭氏祖傳老屋,建於明代,有近400年歷史。
陳學昭
陳學昭,著名女作家,15歲離家出外求學,後赴法國留學,獲里昂克萊蒙大學文學博士。回國後赴延安投身革命,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著有著名長篇小說《工作著是美麗的》等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現遺存故居,位於鹽官拱辰門外陳家埭,建於清嘉慶年間。廳堂內有清代嘉道年間著名金石家吳式芬所題“詒榖堂”匾額。

交通指南

自駕游

1、上海方向、杭州方向:由杭浦高速(G92北線)從鹽官出口下,向南0.6KM即至景區,或由滬杭高速(G60)從長安出口下,上01省道(S101)轉觀潮大道(X709)到景區。
2、江蘇方向:由乍嘉蘇高速(G15W)轉滬杭高速(G60)從長安出口下,上01省道(S101)轉觀潮大道(X709)到景區,或由杭寧高速(G25)經杭州繞城高速轉杭浦高速(G92北線)從鹽官出口下,向南0.6KM即至景區;
3、寧波方向:經跨海大橋,轉杭浦高速(G92北線)往杭州方向從鹽官出口下,向南0.6KM即至景區。
4、海寧市區至景區:海寧市區內至海寧大道(X103),轉01省道(S101),再轉觀潮大道(X709)即至景區,車程約40分鐘。

公交指南

1、海寧火車站:T109路旅遊巴士直達景區【鹽官汽車站】(車程1.5小時,每班間隔15分鐘);
2、海寧火車西站:T223路公交至【眾聯站】後步行三分鐘到馬路對面轉T109至景區(車程1小時,T223每班間隔1小時,T109每班間隔15分鐘);
3、海寧客運中心:T106/T216路公交至景區【鹽官汽車站】(車程1.5小時,每班間隔40分鐘);
4、杭州客運中心:K868旅遊線,杭州客運中心直達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途徑下沙大學城、杭州奧特萊斯、鹽倉等站,(車程1.5小時,每逢雙休日、節假日開班,每天各8個班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