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白朮

鹹豐白朮

鹹豐白朮,中藥藥材品種,系湖北省鹹豐縣特產。鹹豐種植白朮歷史悠久。由於特殊的地理、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及先進的栽培技術,鹹豐雞腿形白朮相對於其他產區以蛙形為主的白朮,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綠色無污染、加工飲片形狀好、質地均勻堅實等質量優勢,是中藥材市場上的搶手貨。2007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正式批准對鹹豐白朮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種植條件

一、地理條件

鹹豐縣地處鄂西南山區,為雲貴高原延伸部分的武陵山區余脈。東經109°09′,北緯29°41′。境內山巒
鹹豐白朮(產自鹹豐縣小村鄉)鹹豐白朮(產自鹹豐縣小村鄉
起伏,溝壑縱橫,溪流密布。全縣最高海拔1911.5m,最低海拔435m。地形地貌複雜,全縣呈南部高、中部低,東北向西南傾斜,沿唐岩河河床呈東北高、西南低,形成唐岩河向西南倒流的現象。鹹豐縣位於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與長江中下游東西構造組合部,寒武紀至三迭紀比較發育。南部和北部的構造山地及中部剝蝕山地是主要地貌類型。有高山、二高山、低山三大類地態。
白朮種植忌連作,病蟲害易互動傳染。鹹豐白朮主要種植區域在二高山,植被條件好,山形小,自然形成隔離帶,有效地避免了白朮病蟲害的傳播。鹹豐白朮適宜生長區為海拔600m~1200m,該縣絕大部分區域均有白朮種植生產。

二、氣候條件

鹹豐氣候總的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終年濕潤,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3.9℃,年降水量1200mm~1500mm,年均日照1158.5小時,年相對濕度>85%。海拔800m以下為低山溫暖豐雨區,年平均氣溫15℃~17℃,年降水量1300mm~1500mm,無霜期270天~290天,相對濕度80%;海拔800m~1200m為二高山溫涼少光層,年平均氣溫11℃~15℃,年降水量1500mm~1700mm,無霜期220天~270天,相對濕度80%~85%;海拔1200m以上為高山多雨豐光層,年平均氣溫8℃~11℃,年降水量1700mm~2400mm,無霜期160天~220天,相對濕度85%以上。
適宜鹹豐白朮生長的氣候條件為:氣溫24℃~29℃,無霜期220天~240天,降水量1100mm~1300mm,大氣相對濕度80%左右。白朮喜涼爽氣候,怕高溫多濕,植株生長速度隨著溫度升高而加快,日平均氣溫超過30℃時,植株地上部生長受到抑制。根莖生長適宜溫度26℃~28℃。8月中旬至9月下旬為根莖膨大最快時期,如晝夜溫差大,又有一定水分,根莖生長最快,產量亦明顯提高。而鹹豐二高山則能很好地滿足上述條件要求。

三、土壤特徵

該縣出露地層的土壤母質,主要有石灰岩、砂質頁岩、石英砂岩、紫色砂頁岩、第四紀黏土、河流沖積物等。鹹豐白朮產區為微酸性至中性土壤,pH值5.5~7.0,有機質含量為3%,土壤肥沃,腐殖質層深厚,多為砂泥土,保水性強,排水性好,濾水透氣。白朮生長前期(3月至7月),主要是地上部分長高;生長後期(8月至9月),為根莖生長期。前期生長比較耐旱,忌漬水,有利於根莖向下生長;生長後期需要充分的水分及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於根莖膨大。正是鹹豐白朮主產區砂泥土為主的土壤類型,很好地滿足了白朮全生育期生長要求,從而造就了鹹豐白朮“雞腿形”的獨特形狀。

四、環境條件

鹹豐縣地處邊遠的高山和二高山,地勢空曠,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清新且濕度大,沒有工業污染,山川秀麗,地理環境優越,為鹹豐白朮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經監測,產區空氣環境質量SO2含量為0.01mg/L,NO2含量為0.019mg/L,TSP含量為0.004mg/L,達到GB3095《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一級標準;土壤質量各項指標均符合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灌溉水環境質量各項指標均符合GB5084《農用灌溉水質量標準》。環境總體質量符合中藥材GAP規範要求。

歷史淵源

18世紀中葉,白朮經湖南傳入鹹豐,當地人民利用鹹豐良好的生態環境及自然優勢,以栽種白朮等經濟作物為主業。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與管理經驗,並世代相傳,為“鹹豐白朮”品牌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原始基礎。

清道光年間,鹹豐白朮開始叩開山門,走向山外。《施南府志·方物志》載,“金峒、唐崖(該縣小村、清坪一帶)產術,入藥甚佳。……皆為夔州(重慶萬州一帶)商所購”。
民國時期,鹹豐白朮,在川東等地已曉有名氣。隨著鹹豐與外界聯繫增多,白朮得到一定發展,但仍以藥農零散種植為主。由於戰亂不斷導致惡性通貨膨脹,鹹豐白朮一度成為“硬通貨”,作為向外界以貨易貨的重要交換手段。據《鹹豐縣誌》記載,當時的縣政府曾數次責成財政科,到民間徵集術、麻等農副產品,由挑夫挑至毗鄰的四川萬縣等地,換回鹽、火柴、棉花等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品。
1949年以後,鹹豐白朮得到了長足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該縣分別在小村和清坪建立了藥材場,並從湖南平江、浙江嵊縣等地聘請技術人員,大面積專業化種植白朮、黃連等藥材,使中藥材逐漸成為了該縣一個重要支柱產業。1978年,該縣白朮、黃連等藥材年產量已達數百萬公斤。《人民日報》曾先後以《千噸黃連》、《萬噸白朮》為題進行報導。改革開放後,鹹豐白朮發展步入了黃金時期,鹹豐白朮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產量逐年提高、品質不斷提升,並很快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最終形成了在全國中藥材行業內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鹹豐白朮”這一品牌。

品質特點

白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入藥,有補脾益氣、藻濕利水的功效,是中醫藥方中最為常用的一味藥,有“十藥九術”之說。
湖北鹹豐白朮生長環境適宜,產量高、質量好。鹹豐白朮氣清香,味甘少辣;內心有硃砂點,外表灰黃色或者灰棕色;尾部圓大,上部頸項細長,形似雞腿,俗稱雞腿白朮。由於特殊的地理、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及先進的栽培技術,鹹豐雞腿形白朮相對於其他產區以蛙形為主的白朮,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綠色無污染、加工飲片形狀好、質地均勻堅實等質量優勢,成為中藥材市場上的搶手貨。
鹹豐白朮多次經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藥研發中心、湖北恩施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中心實驗室檢測,質量指標均達到或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5年版)的要求。同時,鹹豐白朮主產區森林覆蓋率均達77.3%以上,生態環境良好,無任何工業污染;加之生產過程中,以施廄肥為主,不施農藥,使其形成了綠色、無公害的特質。鹹豐白朮多次經湖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等機構檢測,銅、鉛、鎘等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含量均未超過有關規定,完全符合外貿出口標準。綠色、無公害是鹹豐白朮的又一特色。

生產情況

鹹豐白朮的發展歷來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6年以來,該縣先後承擔了科技部、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州農科院下達的白朮種子種苗及藥材種植生產等多項研究課題,及鹹豐白朮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項目。在當地政府、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加大科研投入,先後制定並發布實施了《白朮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白朮種苗生產技術規程》和《鹹豐雞腿白朮》等項湖北省地方標準。通過提純復壯良種選育、種子種苗良種良法生產及白朮藥材規範化種植等項技術的推廣套用,不斷改進生產、加工技術,有效提升了鹹豐白朮的產量及品質,為鹹豐白朮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至2004年,白朮種植面積達3萬畝,年產量達1.05萬噸,約占全國白朮常年產量的5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