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簿

鹵簿

鹵簿,古代帝王、皇室人物、大人物等出行時跟從的儀仗隊。用現代的語言來描述鹵簿的內容是:國家首腦重大國事活動的典章制度,是集儀仗隊、軍樂團、舞蹈表演、車輛服務、交通安全、治安保衛等整體規模的成文制度,要根據國事活動的重要級別區分等級而實施。王儀鹵簿僅次於上尊號徽號儀等。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古代帝王出外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之目的不同,儀式亦各別。自漢以後亦用於后妃、太子、王公大臣。

出處

鹵簿鹵簿
蔡邕書中曾記載:“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卷五:“輿駕行幸,羽儀導從謂之鹵簿,自秦漢以來始有其名。”

漢代以後,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鹵簿,各有定製,並非為天子所專用。

《晉書·趙王倫傳》:“惠帝乘雲母車,鹵簿數百人。”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

唐人謂鹵,櫓也,甲楯之別名。凡兵衛以甲楯居外為前導,捍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因舉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鹵簿’,為君臣通稱,二字別無義,此説為差近。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梁孝王名武,文帝竇皇后少子也。七國之叛,梁距吳楚最有功,又最為大國,鹵簿擬天子。”參閱《通典·禮六七》、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鹵簿》。

詳細字義

鹵簿鹵簿

鹵簿的“簿”就是冊簿的意思,就是把“車駕次第”和保衛人員即裝備的規模、數量、等級形成文字的典籍。鹵簿制度經過中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發展,日趨完備,在車駕、護衛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儀仗(執舉金瓜、寶頂、旗幡)和樂舞(音樂演奏和舞蹈表演)。

鹵簿是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解釋為“儀仗隊”,實際上鹵簿所涵蓋的內容比儀仗要豐富得多。鹵簿是專門也是直接為帝王的重大活動服務的。鹵簿在漢代已經出現,蔡邕《獨斷》中記述:“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漢應劭《漢官儀》解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鹵簿的“鹵”在古代是“櫓”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賈誼在《過秦論》里寫的“伏屍百萬,流血漂櫓”,意思是戰場廝殺慘烈,無數戰死的人血流成河,都能把大盾漂浮起來。從盾的防護意義引申為對帝王的防護保衛措施,包括武器裝備和護衛人員的有組織的行動,即“車駕次第”加上“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

現代描述

用現代的語言來描述鹵簿的內容是:國家首腦重大國事活動的典章制度,是集儀仗隊、軍樂團、舞蹈表演、車輛服務、交通安全、治安保衛等整體規模的成文制度,要根據國事活動的重要級別區分等級而實施。王儀鹵簿僅次於上尊號徽號儀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