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桂花

鷓鴣天·桂花

《鷓鴣天·桂花》是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詞。也是李清照的一首詠桂花的詞。李清照是個愛花之人,其筆下屢見梅紅梨白、棠殘菊瘦,還有風姿別致的藕荷添彩,整卷《漱玉詞》宛若一座百花園。這首《鷓鴣天》的主角是桂花。桂花雖然貌不驚人,卻以怡人香氣、疏淡情懷惹人愛慕,令騷人墨客紛紛呈來情詩雅詞以訴衷腸。

鷓鴣天·桂花

鷓鴣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賞析: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她的顏色並不艷麗,“暗淡輕黃”,與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遜色得多。她的社會聲望也很一般,“情疏跡遠”,並沒有得到什麼榮耀和寵幸,更不會有人給她熱捧恭維。但是她的體性溫柔,香留天地之間。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從這兩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議論的方式行文。這兩句是議論的第一層。花當然是以紅為美的。至於碧牡丹、綠萼梅之類,那就更為名貴了。這些都是桂花沒有具備的。但是作者認為,內在美,比外在美更為重要。“何須”二字,把各種名花一筆盪開,突出了色淡香濃、跡遠品高的桂花,斷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這是議論的第二層。梅花既有妍麗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開的高潔的內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認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內外之美。但是這兩種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嘆不如,都產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經過這樣的比較抑揚,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論定:桂花是眾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這是議論的第三層。“騷人”,指屈原。屈原在《離騷》中,用褒揚之筆,列舉了各種各樣的香草名花,以比況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沒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無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內。對這位先賢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對桂花的珍重。

這首詞以群花作襯,以梅花作比,展開三層議論,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對桂花的由衷讚美。桂花貌不出眾,色不誘人,但卻“暗淡輕黃”、“情疏跡遠”而又馥香自芳,這正是詞人品格的寫照。這首詞顯示了詞人卓而不群的審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注釋翻譯

原文翻譯

①暗淡輕黃:形容桂花的顏色是暗黃、淡黃、輕黃。 體性:本指人的體貌與性情,這裡指桂花。 疏:疏放。 跡遠:桂樹多生長於深山中,故云。

②何須:何必。

③畫闌:飾有彩繪的欄桿。

④騷人:指屈原,因其作《離騷》,故稱其為“騷從”。可煞:疑問詞,可是的意思。情思:情誼。 何事:為何。

白話翻譯

此花淺黃而清幽,形貌溫順又嬌羞。性情蕭疏遠離塵世,它的濃香卻久久存留。無須用淺綠或大紅的色相去招搖炫弄,它本來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遲開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裝有華麗護欄的花園裡,它在中秋的應時花木中無雙無儔。《離騷》里,為何岩桂不被收?大詩人屈原啊,可真叫無情無義,在寫到諸多花木的《離騷》里,為何岩桂不被收?

創作背景

李清照就快要與趙明誠結婚了,新婚之前,她雀躍歡喜。頓時,少女時光里的閨怨傷愁都暫時被她擱置在一邊,她手捧桂花,用清雅溫情作這首《鷓鴣天》。

詩詞鑑賞

文學鑑賞

此詞作於屏居鄉里時期,在對桂花的讚頌之中,自然寓有詞人以花自喻之意。

上闋首句即交代了時間是初春,"暖雨"、"晴風"、"柳眼"、"梅腮"都是這一時節特有的景物。"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溫暖的春雨降臨,輕柔的和風送暖,昔日被冰雪封凍的大地正在復甦。柳樹長了新芽,似含情的媚眼;春梅已經盛開,宛若妍麗的香腮,這一派美麗而旖旎的春景,令人春心萌動。"柳眼梅腮"四字,以擬人手法,賦予本來清新明麗的柳、梅以婀娜嬌媚的特點,十分别致。此處"春心"二字,既指因春景觸發的心情,也是詞人的相思之心,有一語雙關之妙。"動"字一出,使畫面富有動感,引出下文的"酒意詩情"。

前三句中色彩是艷麗的,情感是輕快的,卻俱是為後文作勢,是欲抑先揚的手法。值此美景,作者不願獨自欣賞,因此發出了"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呼喚,情感閘門就此打開,"淚融殘粉花鈿重"的沉痛心情隨後緩緩淌出。

下闋由主人公的一系列動作連綴而成,她"試夾衫",倚"山枕",撫"釵頭鳳","抱濃愁","剪燈花",所有活動皆以"獨"字定格,表現出濃厚的孤獨情懷。"金縷縫"言服飾之華貴美好,詞人托以"乍試"二字,可見其意興闌珊,百無聊賴;她斜靠山枕,心情寂寥,又發覺頭上髮釵竟不知何時已經損壞,更增愁緒。濃愁繚繞於心間,連夢裡也揮之不去,詞人輾轉難眠,索性披衣起身,夜深時候仍然對燭剪弄燈花。清人賀裳稱結尾兩句乃"入神之句"。民間有言"燈花爆,喜事到",即傳燈心結花意味著喜事到來,此處表達詞人期盼丈夫早日歸來,以和自己同賞美景,對燭共話。

美麗的春景撩撥起傷春懷人的情懷,這種委婉細膩的情思又蘊涵在人物一連串的動作里,更顯曲折生動,把李清照獨居已久、淒涼寂寞的形象描繪出來,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蔣哲倫《李清照詞鑑賞》:議論或發問不帶絲毫的書卷氣或頭巾氣,這樣方能妙趣橫生,令人嘆服。

教授孫崇恩《李清照詞鑑賞》:全詞詠物不滯於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襯比,或評騭古人,層層議論,連連抒懷,步步宕開,議中含情,情中見意,情調激揚,氣勢豪放。

作者簡介

李清照像李清照像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宋代集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

李清照經歷了南北分裂之亂,在南渡前後,她的詞風變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詞多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如《如夢令》《怨王孫》兩首詞,於輕快活潑的畫面中見作者開朗歡樂的心情和輕鬆悠閒的生活。《醉花陰》中含蓄地述說閨中的寂寞和對愛情的嚮往。《風凰台上憶吹簫》《一剪梅》等小詞也都是她的閨情名篇。南渡後,生活的苦難使她的詞風趨於含蓄深沉,《蕁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詞表現了詞人長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樂》在這類詞中為代表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