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芳村

鵝芳村

鵝芳村位於中國江西省南康市北部山區,鵝芳村面積12.4平方公里。東與贛縣沙地鎮五雲鎮接壤,南依十八塘鄉群豐,西臨十八塘圩至紅嶺,北連麻雙村。鄉政府駐麻雙圩,距市區38公里。鵝芳村轄12個小組,612戶,80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6人。

基本信息

交通狀況

贛粵高速公路、以及建設中的昆(明)廈(門)高速公路,規劃中的贛(州)韶(關)鐵路和贛韶高速公路,贛州機場將遷建南康鳳崗鎮。景點有南山省級森林公園(其中“生佛寺”初建於唐代)、東山公園、文峰塔、大山腦旅遊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陳贊賢義士墓。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太窩天主教堂(清同治間建)、文峰龍湫石刻(明嘉清間刻)、安舒橋(明成化間建)等。

自然狀況

鵝芳,民情樸實,自然資源豐富,有鎢礦、雲母、花崗石;境內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濕潤季風氣候特徵,經濟以農為主,兼種甘蔗、紅薯、豆類。另外,富有銀杏、茶油、柚子等特產。基礎建設日趨完善,鄉內各村都已通公路,電力資源充足,除大電網以外,
麻雙鄉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電力優勢,吸引了一批客商前來投資辦廠,沙廠,石頭廠,鰻魚廠等一批個私企業。

民俗風情

鵝芳民情風俗:“鵝芳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風俗淳樸,民情敦厚,向稱“儒雅之邦”。鵝芳為先賢過化之鄉,事簡民恬,勤於生業,儉於衣食。庾俗之最美者:
鄉無乞丐,貧不鬻子;其最不美者:“信巫鬼,如囂爭,溺女不育,鉗婢不嫁。”這就概括了以前的民情風俗。建國後,各方面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點禾種:鵝芳舊時習慣在驚蟄前後“點禾子”。播種早禾,俗稱“點驚蟄”即農家在清晨備好香燭、紙錢到田頭祭祀田螺菩薩,乞求保佑豐收。
蒔田:昔時農家蒔田時,要請蒔田能手“開秧盤”(即技術高明的師傅第一個下田開蒔,然後按技術高低依次排行。蒔完田後要做“蒔田酒”,俗稱:“蒔田殺鵝,草子變禾”,認為待人大方,收成必好。
嘗新:早稻開鐮收割後,吃新米飯叫嘗新,舊時家家戶戶嘗新日,買豬肉,殺鴨子,推磨做新米果,點蠟燭敬“米穀神”,以慶豐年。
洗禾鐮:秋收後舊時農家要備辦酒席,請幫助收種的親友吃飯,俗稱“洗禾鐮”。大多東家都煎糯米糍,釀好米酒。內良、河洞至今仍很興打麻糍、包芭蕉米果分送親友,意為全年農耕結束,家家分享豐收。
造紙:昔時小滿時節,紙棚中槽戶、包頭要殺狗崽或其他畜禽祭山,初一、十五日“打牙祭”。在山裡更不能犯禁,如一人犯禁大家就得停工,犯禁者被罰買魚肉殺鵝請酒以消災。紙棚工忌用紙揩屁股。砍竹子,要將竹蔸上的節放通,倒竹時面要往下不能向上。
狩獵:昔日獵者進門,不論冬夏都戴草帽,腰系刀鞘插腰刀。若獲得獵物,打頭銃者得雙份,凡在場者均可得一份。出獵前十分講究日子和走向,忌“破日”、“空亡日”。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殺一隻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菸辟邪才能進入,忌在采找礦時吹口哨,打啊嗬(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凶趨吉。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後,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並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後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繫著大紅布的翠竹,伴隨著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後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