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大線

鴨大線

鴨大線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全長113公里,起點是梅集線的鴨園站,途經通化、白山、臨江三市,至鴨綠江畔的邊陲明珠大栗子鎮的大栗子站。

基本數據

鴨大線全長113公里,由鴨園站起,途經菇園站、道清站、老營站、渾江西站(又名八道江站,已撤銷)、白山市站(原渾江站)、石人站、林子頭站、遙林站、珍珠門站、花山站、臨江站、望江樓站至大栗子站。途經13個車站和松嶺、三隊3個乘降所。

鴨大線橫穿老嶺山脈,沿線河川峰嶺盤旋曲折,有大小橋樑41座,4960延長米;涵洞10座,4063延長米;隧道22座,8036延長米。其中遙林至珍珠門間的老嶺隧道,螺旋升降,曲折迴環,長達2420米。

1938年開工建設,1940年通車。

地形

鴨大線沿線山巒重疊、山澗陡峭,增加了鐵路修建困難,形成了曲線多、隧道多、坡道多、牽引阻力大、運行速度慢的特點。全線為單線非電氣化鐵路,限速70km/h。

車站

通化市

通化市:鴨園站,菇園站

白山市

白山市:道清站,老營站,渾江西站,白山市站(渾白線和鴨大線交匯處),石人站,林子頭站,遙林站

臨江市:松嶺站,珍珠門站,三隊站,花山站,臨江站,望江樓站,大栗子站

列車

目前鴨園——臨江區間有客貨運列車,利用和諧5型內燃機車牽引,臨江——大栗子區間僅有貨運列車通行

客運列車一對,為通化——臨江的4349/4350次普快列車,隸屬於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通化整備。

通化 08:02—4349次—11:13 臨江

臨江 11:57—4350次—15:21 通化

歷史沿革

南滿鐵路在原臨江縣的支線,有鴨大線、渾白線和三岔子、臨江兩段森林鐵路專用線。1937年,偽政權在八道江、石人、咋子開設煤礦。是年東邊道開發株式會社在大栗子籌建鐵礦。1938年大栗子鐵礦建成投產。為了外運煤炭、鐵礦資源,是年,通化鴨園至臨江大栗子(鴨大線)鐵路開工建設,1940年完成。

1936年,日偽政權開始對鴨大線進行可研踏查。1937年8月1日由當時的“滿鐵”四平街建設事務所開始勘測,同年10月10日結束。全線各段地形測量主要採取視距法,但從林子頭至三隊間因需跨越山高林密的北老嶺而無法測量,只做導線和控制點測量,以航拍製圖,在圖上選線。同年12月20日在四道溝設立測量隊本部,分兩期進行線路實測,1938年12月20 日完成全線測量。其間,測量隊經常遭受抗日聯軍襲擊,迫使測量工作一再停止。

鴨大線工程由奉天鐵道總局奉天建設事務所發包,日本承包商組織施工。工程共分為兩期:第一期設八道江、珍珠門兩個工事區,1938年3月4日開工;第二期設三隊和臨江兩個工事區,1939年3月開工。路基、橋涵、隧道工程於1939年5月分段相繼進行,首先開鑿了老嶺隧道。1939年全線動工。分別在八道江、珍珠門、三隊、臨江設立工區。是年夏,路基工程全部竣工,並開始鋪軌工程,1940年6月完成全線鋪軌。7月10日鴨園至道清間試驗通車;20日交付營運;9月25日道清至渾江間通車。1940年1月10日,渾江至林子頭間營運通車,同時林子頭至大栗子段開始鋪軌。7月10日全線通車,10月交付營運。是年又在渾江建立4個保線工區,對所轄線路進行維修、養護。另外還成立一個“飛班”,專門從事線路上的凍害整治任務。是年,動工修築臨江與朝鮮之間的鴨綠江公路橋。1942年9月交付使用。

1940年(偽康德七年)初秋。鴨大線由國線正式接收,正式辦理客貨運營。集中行車的主要部位是大栗子站,並非臨江。在大栗子站區,設定機務段,車輛段、工務段等單位。如偽滿時期在大栗子西南側建築的機車轉向設備、砂子房、派班行車室、給水所以及煤台等,至今仍然存在。鴨大線鐵路偽警護團也設在大栗子。凡臨江的機車出庫後,一律倒車去大栗子站。大栗子站專用調車機經由鐵礦專用線,將鐵石車牽回大栗子站編組後,再由臨江去的機車掛上出發。所以,大粟子站即是始發站、又是終點站。臨江站則為編組站。

鴨大鐵路在臨江車站設八條線路和兩條貨場,作為編組和客貨列車到發用。此外,鋪設兩條專用線:一是四人把專用線,今臨江三公里;二是大湖線,今臨江大湖煤礦。1937至1938兩年,先後建成日本人和中國人鐵路住宅、臨江站候車室,成立了偽滿洲株式會社“裝卸作業所”。

鴨大線火車站,道清、老營、八道江、渾江、石人、林子頭、遙林站始建於1937年,1939年9月25日竣工,珍珠門、花山、臨江、望江樓、大栗子站,始建於1938年,1940年7月10日交付使用。其中,大栗子站為二等站,渾江、鴨園為三等站,其餘為四等站。松嶺乘降所、三隊為臨時乘降所。

在修建鴨大線鐵路時,築路工人多數是從河北、山東、遼寧等地騙來、抓來的難民。沿線施工場地就象一座大監獄,戒備森嚴,陰森恐怖。勞工們整天提心弔膽,夜以繼日地肩扛背馱,錘砸釺鑿,食無飽腹,衣無遮體,有病無錢治,有的致殘未死就被裝入隧道運渣車,連同廢料一起倒入山澗。由於鐵路沿線的到處都是中國勞工的屍體,日軍為了掩蓋殘害勞工的罪惡和暴行,便將勞工屍體集中擺放在沿線附近的一個個大坑裡,澆上汽油點燃燒掉,很多喪失勞動能力的病危、重殘勞工還沒有等到咽氣,甚至還能說話,就被裹挾在屍體中活活燒死。倖存活下來,還能出工幹活的勞工,沒有衣服穿,就將麻袋的底部中間剪開一個圓口套進腦袋,再將麻袋兩側剪開兩個圓口伸出胳膊,就這樣將一條麻袋倒穿在身上。找不到麻袋了,就用裝水泥的紙袋,翻過了倒穿在身上。配給的糧食摻假和霉爛現象十分嚴重,甚至配給橡子面代替玉米面,許多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餓死和中毒而死者不計其數。從1938年4月至1940年7月間,全線築路勞工達11.3萬人,約有8400多人被殺害或摧殘致死,每個隧道口前都有白骨坡或死人坑。

1939年2月,由於老嶺北第一隧道,兩端施工,中間沒有完全對接上,延誤了施工進度,日本監工便在隧道前的松嶺村,將7個勞工的心臟挖出示眾,隨後將這7人的心臟砍下來餵狼狗,當即槍殺23名中國築路勞工。三年間,僅為開鑿老嶺北第一隧道而慘死在松嶺村千人坑的勞工達2000多人。應該說,鴨大線是用中國勞工的血肉之軀鋪設的,每一個枕木,都是一具中國勞工的屍骸。

由1940年7月至1945年日寇垮台,五年多的時間,從臨江外運的主要物資是大栗子鐵礦石和臨江縣的金黃大豆。臨江木材和大湖煤礦運量不大,但對石人煤礦日均裝車有增無減。那時,白天有一趟混合列車,稱“大尾巴”,即前部是貨車,而尾部掛兩節客車。普通客車夜間往返一次,客車體為通化車輛段,而機車在渾江換乘。對於貨車來說,特別大粟子鐵礦,一批裝車3至5輛,24小時分兩批裝,按30噸車皮計算,每趟車只能牽引4輛。這是指單機牽引,在一晝夜開出兩列,一晝夜計運出240噸,如果按雙機牽引計算,一列車掛6輛,一晝夜計360噸。就可想而知,5年多的時間,盜運多少礦石,豈不一清二楚?

為了防止中國抗日武裝對鐵路的破壞,關東軍在大栗子設立鐵路警護團,在沿線的隧道、橋涵旁,構築了碉堡和炮樓。1941年11月,抗聯某部襲擊了老嶺北第一隧道松嶺村附近的日軍警護團5個哨所和2個據點,炸毀了隧道中間的一段鐵軌,截獲一列開往大栗子的貨車,繳獲大量棉服、彈藥等物資,一度中斷鴨大線的物資運輸,給日偽當局造成重大損失。鴨大線既是偽滿掠奪臨江資源的大動脈,也是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主要戰場。至1942年,發生在這條鐵路線上,襲擊日寇的戰鬥達數34起。

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鴨大線又成為支援前線的鐵血大動脈。在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中,鐵路員工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在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克服了種種困難,排除了重重險阻,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為前線運送軍用物資40多萬噸。

斗轉星移,歲月流逝。如今,當你置身在這段被青山綠水掩映的鐵路線上,欣賞山花爛漫、溪水歡騰的自然美景時,一定會心馳神往、流連忘返。鴨大線沿線的幹部職工,正昂首闊步地行進在征程上,為確保白山林海大動脈的暢通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而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