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理論

鴕鳥理論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提出的“鴕鳥理論”,即只有比別人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時,才具有競爭優勢。

理論敘述

鴕鳥理論來自於海爾集團的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原文如下:

“當兩隻雞一樣大的時候,對方肯定覺得你比他小;當你已經是只火雞,對方是只小雞,你覺得自己大的不行了,小雞會覺得咱倆一樣大;只有當你是只鴕鳥的時候,小雞才會承認你大。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計得過高,你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你想取得優勢,你就要比別人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才行。當我們還不是鴕鳥的時候,說話口氣不要太大。”

這個理論是為提醒自己應有自知之明,提醒我們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使自己不斷得到提升。做大一個公司,的確是一件高度複雜和極具挑戰的事情。不過,正因為有挑戰性,也是非常帶勁的。關鍵是,要時時刻刻學習。

事例驗證

“我們很多人和別人交往,總覺得自己吃虧了,但實際上,旁人看來,你們彼此得失相當,你既沒吃虧也沒占便宜;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虧也不賺,那么旁人看來,你一定占便宜了;如果你覺得自己占便宜了,而對方沒有跳起來,那么要么對方很偉大,要么你很偉大!”

在這位智慧的農民悟出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年之後,張瑞敏提出了他的“鴕鳥理論”:一個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貢獻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鴕鳥,別人是雞。若有一天他有幸看到真的鴕鳥的時候,他會說,噢,這隻雞比我大點!

如果有兩個人下棋,不管象棋還是圍棋,你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旗鼓相當,下了7盤,可能一個人贏了3盤,另一個人贏了4盤,用統計學來看他們的水平也確實旗鼓相當。但如果你分頭問他們,他們都一定覺得自己比對手水平高,如果自己不是某地方不小心,肯定贏得多!

如果兩個人打球。不管是桌球還是羽毛球,你站在邊上看,發現他們輸贏差不多,水平不相上下。但如果你問他們,他們一定覺得自己水平更高點,如果自己不是昨天沒睡好,肯定把對手打趴下了!

你去觀察你熟悉的兩個同事,你確認他們水平差不多,你可以了解一下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大抵都會認為自己能力更強一些。除非其中一個確實差得很多,多到了雞和真的鴕鳥的差別,否則,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差一點的。

環顧你的四周,你看看有幾個人能認為自己所得比自己付出的多,哪怕是認為自己所得和自己付出基本相當的都沒有幾個人!

理論分析

社會學中有一個“歸因理論”,是說一個人常常把自己的成功歸為自己努力,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運氣不好。這個理論和“鴕鳥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有很多的事例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