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尾屬

鳶尾屬

Iris L. 鳶尾屬,鳶尾科,約300種,分布於北溫帶,我國約有40種,廣布於全國,西北和北部最盛,南部極少,很多種類供庭園觀賞用,少數入藥,鳶尾 I. tectorium Maxim. 根莖為誘吐劑或緩下劑。多年生草本,有塊莖或匍匐狀根莖;葉劍形,嵌疊狀;花美麗,顏色種種,由2個苞片組成的佛焰苞內抽出,次第開放,但有時僅有花1朵,亦有些種類排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被花瓣狀,有一長或短的管,外面3枚花被裂片大,外彎,內面3枚常較小,直立而常作拱形;雄蕊3;花柱分枝3,擴大,花瓣狀而有顏色,外展而覆蓋著雄蕊;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數;果為一蒴果,有棱3-6。

基本信息

簡介

鳶尾屬鳶尾屬

鳶尾屬(學名:Iris)屬於鳶尾科,又稱“愛麗絲”。因鳶尾科還包括有唐菖蒲、番紅花、香雪蘭等。大約200個屬種,所以鳶尾家族是特別龐大的。“鳶尾”之名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彩虹”。天然鳶尾科植物的分布地點主要是在中國、北非、西班牙葡萄牙高加索地區、黎巴嫩以色列等。

分類

鳶尾屬有根莖鳶尾和球莖鳶尾之分。德國鳶尾、西班牙鳶尾、黃鳶尾是最常見的品種。荷蘭鳶尾包括“Blue Magic”(藍魔)、“Prof.Blaauw”(布拉奧)就廣為種植。

鳶尾屬在中國

(圖)鳶尾屬鳶尾屬

中國約有40種,廣布於全國,西北和北部最盛,南部極少,很多種類供庭園觀賞用,少數入,鳶尾 I. tectorium Maxim. 根莖為誘吐劑或緩下劑。多年生草本,有塊莖或匍匐狀根莖;葉劍形,嵌疊狀;花美麗,顏色種種,由2個苞片組成的佛焰苞內抽出,次第開放,但有時僅有花1朵,亦有些種類排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被花瓣狀,有一長或短的管,外面3枚花被裂片大,外彎,內面3枚常較小,直立而常作拱形;雄蕊3;花柱分枝3,擴大,花瓣狀而有顏色,外展而覆蓋著雄蕊;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數;果為一蒴果,有棱3-6。鳶尾屬植物大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較強的抗逆性,其廣泛的適應性,特別是在園林建設中的作用和巨大的套用前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鳶尾屬植物的繁殖及繁殖技術

(圖)鳶尾屬鳶尾屬

在自然狀態下,鳶尾屬植物通過種子或分株來繁殖。研究發現鳶尾屬植物種子普遍具有休眠特性,而分株繁殖又不能滿足獲得大量植株的需要。因此,多年來人們試圖通過鳶尾屬植物組織培養的途徑以獲得大量的植株。

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鳶尾屬植物一般是在8~9月種子成熟後及時採種,在春季或秋季播種,實生苗一般2~3年開花。分株繁殖,是根莖類鳶尾最常用和經濟的繁殖方法,也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有開花能力的植株,並能保持品種特性的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繁殖係數低,不適用於大規模的商業生產。

鳶尾屬植物種子普遍具有休眠特性,研究表明,存在於種皮或胚乳中的抑制性物質會導致種子的休眠。鳶尾屬植物種子萌發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種子能迅速萌發,而有些種類的種子在自然狀態下往往需經1年左右的休眠才能萌發,且萌發緩慢。在研究導致鳶尾屬植物種子休眠的原因時,發現種皮是抑制扁竹蘭鳶尾(Iris confuse)種子萌發的主要因素,扁竹蘭鳶尾種子的萌發還受到種皮內源抑制物、種皮透性和種皮機械阻力的協同影響。余小芳等也得出類似的結論,認為種皮對鳶尾(I.tectorumMaxim.)種子發芽早期有抑制作用,還發現胚乳在其種子萌發初期有抑制作用。胚乳對種子萌發的抑制效應也在燕子花(I.laeviga-ta)、玉蟬花(I.ensata)、黃菖蒲(I.pseudacorus)種子萌發中得到進一步證實。因此,為打破鳶尾屬植物種子的休眠,可通過將胚從成熟的種子中完全剝離,然後放在適宜的培養基上培養以促其提早萌發。筆者曾嘗試在無菌條件下從鳶尾(I.hexagona)種子中剝離出完整的胚,放在添加維生素B1和水解酪蛋白的N6培養基上培養,結果獲得無根的小幼苗,從而進一步證實剝離胚乳在合適的培養基上培養可促進胚提早萌發。

組織培養 

(圖)鳶尾屬鳶尾屬

需求的唯一有效途徑,國內對於一些優良的球根鳶尾和雜交鳶尾組培快繁技術的研究已經成熟。資料表明,鳶尾屬植物花莖、花蕾、花托、花苞、莖尖均可作為外植體,科研工作者還篩選出適合各種外植體的最佳培養基配方。以法國鳶尾(I.tectorum)、德國鳶尾(I.germanica)、義大利鳶尾、燕子花(I.laevigata)為實驗材料,發現套用MS+6-BA1.0~2.0mg/L+IBA0.5~1.0 mg/L+3%Sucrose培養基適於鳶尾花莖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另外以花蕾和花托為外植體,對有髯鳶尾“常春黃”(I.germanicacv.)的組織培養進行研究,發現啟動培養基、誘導不定芽培養基和生根培養基分別以MS+
6-BA1.0 mg/L+NAA1.0 mg/L、MS+6-BA2.0 mg/L和1/2MS+NAA0.2 mg/L為宜。有髯鳶尾“愛撫”(I.barbata)花苞作為外植體,發現用0.11%升汞處理外植體9 min效果較好,對於不定芽分化及誘導生根,培養基分別以MS+BA1.5mg/L和MS+NAA0.3mg/L為佳。在誘導鳶尾(I.hexago-na)不定芽發生的實驗中,筆者發現莖尖外植體塊在同樣的培養基上,有的材料長出數十個不定芽,而有的材料則長出白色疏鬆愈傷組織,分析原因可能與不同材料中所含內源激素不同有關。分別取德國鳶尾(I.germanicaL.)莖尖、荷蘭鳶尾(I.xiphiumL.var.hybridum)鱗莖不同部位和雜種鳶尾(I.hybrids)根莖作為外植體,對鳶尾屬植物組織培養進行研究,發現即使實驗目的相同,最佳培養基中激素配比也大不相同。但總體上誘導愈傷和不定芽的培養基要求較高濃度的細胞分裂素和較低濃度的生長素水平,而誘導生根的培養基則正好相反。除研究獲得各種優良培養基配方,科研工作者還就培養條件對培養物生長情況的影響進行研究,如對低溫黑暗培養和光照對香根鳶尾(I.pallida)叢芽誘導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由根莖產生的單生芽先在低溫黑暗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後轉至光照條件下培養,可促使叢芽提早分化,並可提高叢芽誘導率。多年來,鳶尾屬植物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方面的研究已經獲得長足的進展,不僅為其在園林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套用提供依據,也為豐富草本植物組織培養理論寶庫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

(圖)鳶尾屬鳶尾屬

細胞遺傳學觀察 
中國國產鳶尾屬植物的染色體數、核型等研究已有報導。研究表明,鳶尾屬植物染色體和核型差異很大,對於形態差異較小和難以區別的鳶尾屬植物種類,染色體的數目及形態特徵將是鑑定其種類的依據。對鳶尾(I.tectorumMaxim.)的染色體數目和核型進行研究,表明鳶尾的染色體數目為2n=28,核型公式為2n=28=10sm+18sm,核型類型為2B。此外,採用常規製片方法,結合顯微攝影對射乾鳶尾(I.dichotomaPallas.)染色體數目、形態等進行研究,查明射干鳶尾的染色體數目為2n=40。近年來,隨著細胞分類學對傳統分類學的影響,人們的研究開始通過染色體數核型的分析並結合花粉形態觀察,從微觀方面對鳶尾種類加以鑑別,如依據鳶尾染色體數目和核型,為區分鳶尾屬植物提供細胞學鑑別依據。

傳粉生物學特徵 

對於鳶尾屬花粉形態方面的研究已有報導,可通過對花粉的形態、表觀超微結構進行研究以鑑證花粉的類型或重新界定該種植物的分類地位。如通過對大理鳶尾(I.daliensisX.D.Dong et Y.T.Zhao)和高原鳶尾(I.collettiiHook.)花粉形態的比較研究,發現兩者花粉存在明顯的差異,從而認定大理鳶尾為一個獨立的種類。對鳶尾科植物黃花鳶尾(I.peusdocorusL.)和蝴蝶花(I.japonicaThunb.)進行掃描電鏡觀察,發現二者花粉均具一孔溝,但二者在花粉形態及外壁紋飾和結構上存在明顯差別,蝴蝶花花粉呈卵圓形,具網狀紋飾,網脊厚,網眼較大,網眼中有白色顆粒狀突起,而黃花鳶尾花粉外形似卷葉狀,外壁具許多大小不一且分布不均的凹陷穿孔,外壁紋飾為核桃狀。利用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和現代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馬藺[I.lactealvar.chinensisKoidz.(I.pallasiivar.chinensis)]的花粉粒進行觀察,發現馬 花粉粒呈左右對稱的長球形,花粉粒存在單溝,花粉外壁上有較細的網狀飾紋、平滑的網脊、小型網胞等結構。另外,通過對中亞鳶尾(I.blowdowill)小孢子發生和雄配子體發育進行觀察,發現中亞鳶尾花葯壁具有雙子葉型的發育方式,其絨氈層為腺質,當進行減數分裂時小孢子母細胞胞質分裂既有連續型的,又有同時型的。中亞鳶尾花粉發育方式的深入研究,為研究鳶尾屬植物小孢子發生和雄配子體形成積累了素材。

所有物種:矮鳶尾 矮紫苞鳶尾 白蝴蝶花 白花馬藺 白花馬藺(原變種) 白花西南鳶尾 白花溪蓀
白花鳶尾

種拉丁名:IristectorumMaxim.f.albaMakino

科中文名:鳶尾科

科拉丁名:Iridaceae

屬中文名:鳶尾屬

屬拉丁名:Iris

白花鳶尾白花紫苞鳶尾北陵鳶尾扁竹蘭變色鳶尾薄葉鳶尾長白鳶尾長柄鳶尾長葶鳶尾長尾鳶尾粗根鳶尾粗根鳶尾(原變種)粗壯小鳶尾大苞鳶尾大粗根鳶尾銳果鳶尾單苞鳶尾單花鳶尾單花鳶尾(原變種)德國鳶尾短筒紫苞鳶尾多斑鳶尾甘肅鳶尾高原鳶尾紅花鳶尾蝴蝶花蝴蝶花(原變型)花菖蒲華夏鳶尾華鳶尾黃菖蒲黃花馬藺黃花鳶尾黃金鳶尾金脈鳶尾卷鞘鳶尾卷鞘鳶尾(原變種)庫門鳶尾寬柱鳶尾藍花捲鞘鳶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