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頂村

鳳頂村位於仙遊縣西北部,在九仙溪源頭、秀麗的鳳冠山下,距縣城43公里。東與鳳山村接壤,西與德化縣交界,北連德化縣、鳳山村,南鄰廣橋、前洋村,距鄉政府12.5公里。

基本信息

村落村民

村落面積12多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1000多人,270多戶,轄7個村民小組。

村風村貌

新農村建設的春風使鳳頂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迅速發展了,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村風村貌也煥然一新了,新時期的新型農民正向我們走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鳳頂村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5℃―17℃,且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達87%,瑰麗多彩,奇花異卉遍布其中,自然野趣突出,林海翠綠,清溪漫流,是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的天然博物館。據統計,共有內圓外主的“四角竹”等野生動物1200多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既有九寨溝的原始和純淨,又有“武夷山”之稱的石像群。還有鳳冠塔影九座寺和十八股頭等景物,境內還有唐代的九座寺,是南少林、紅花會發祥地,不愧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天然避署、旅遊休閒度假勝地。

歷史人文

九座寺是智廣祖師(807―886)亦謚正覺禪師,俗家姓陳名智廣,於唐鹹六年(865)所建,位於鳳山九座山東麓。因九座山山形同鳳凰來儀,寺建在雄鳳頂冠,故名鳳頂。其寺院規模宏闊而富麗堂皇,縱橫名三,九座相連,合稱鳳頂九座寺。唐鹹通十年(869),智廣奉詔進長安參加全國法門寺迎佛骨大典,懿宗皇帝御封鳳頂九座寺為“九座山太平院禪寺”,並欽命智廣為該寺方丈。唐乾寧二年(895)敕賜塔額。宋元六年(1091)哲宗加封智廣祥師“慈應”。宋崇寧中(1102―1106)徽宗再賜僧智廣塔額,敕書“無塵”二字。宋時,端明殿學士蔡襄曾到這裡賞景,並手書懿宗賜匾“太平院”三字。宋代,仙遊佛教興盛,有“江南佛國”之稱,這跟智廣禪師的功績分不開。智廣祖師且致力於招收徒弟,傳授武功。他把嵩山少林寺所學到的本領全授給弟子,他要求弟子文武雙修,傳授臨濟正宗,鼎盛時達五百餘眾。從此鳳頂九座寺成為名聞遐邇的禪武大叢林。以後歷代名師輩出,尤其以少林武術之功夫,對社會影響極大,成為八閩傳授武術的源頭之一。清末監察御史江春霖也為該寺撰寫業產山林和田地碑文,石刻今猶在。此外,還有餘象、王邁、林彖徐師仁等名人題詩。南宋龍圖閣陳宓詩云:想像精藍九疊前,青鞋今潯踏雲煙。霜邊澗水多成玉,嶺上人家半是仙。伏蟒千年無動意,老松何日不幽禪。可憐倚馬不民歸,客有底溪未了緣。

建築景觀

“無塵塔”,是福建省罕見的晚唐石塔珍品,建於唐鹹通六年(865),三層、八角形、空心、石結構。塔上的“無塵”二字是北宋崇寧中勒書。無塵塔高14.22米,直徑6.45米。塔基為蓮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塔柱八根,為瓜棱式造形,雕工祖中有細。塔的各層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特別是各層下為疊澀,上繞欄桿,其建築風格均是唐代遺規。塔內有螺旋形石級盤旋而上。底層設子午南北開門,東南設窗,二、三兩層四面開門。從底層直至塔頂均為空心結構,僅有螺旋式石級以登,俯視塔底,令人心寒。底層塔門,雕有護塔將軍像,二層塔門刻有紹閃丙寅僧家藏衣等字樣。這是省內罕見的唐代古塔中最具特殊的石塔之一,現為國家級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物產經濟

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毛竹。近年來,大力發展食用菌、反季節蔬菜、草山養羊、名優水果等特色產業,出產的巴西菇(姬松茸)冠譽海內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