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鳳

東鳳

東鳳鎮隸屬於廣東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佛山市順德區,與小欖港隔河相望,北距廣州55公里,南距珠海60公里,東往深圳120公里,雞鴉水道和小欖水道流經東鳳南北兩側。 截至2015年3月,東鳳鎮版圖總面積56.24平方公里,下轄5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有常住人口12.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35萬人。 東鳳鎮曾獲全國文明鎮 、全國重點鎮 、國家生態鎮 、國家衛生鎮 等榮譽稱號。2014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33億元。

基本信息

東鳳鎮,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鄉的一個文明城鎮,位於中山市北部,俗美風淳,地沃物豐,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重點工業衛星鎮,水陸交通便利, 105 國道、 364 線省道貫穿境內,珠江支流小欖水道、雞鴉水道綿延而下。全鎮總面積 54.8 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7.15 萬人,下轄 1 個社區居委會和 12 個村委會。
東鳳鎮大力實施“經濟強鎮”、“產業強鎮”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和諧、快速發展。 2006 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34.7 億元,比增 25.3 %;工農業總產值 135 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 132 億元,均比上年增長 31 %以上。全鎮個體工商企業 6000 多家,其中工業企業達 2000 多家,形成了小家電、石油化工、重工製造等主要行業。具有區域特色的“東鳳小家電”蜚聲海內外,是全球最大的電風扇生產基地,全球最具規模的汽車防盜報警系統、倒車雷達生產基地,全國燃氣具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東鳳鎮先後獲得“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中國小家電專業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中山市工業強鎮”等殊榮。
目前,全鎮擁有包括國家馳名商標 3 個、中國名牌產品 2 個在內的省級以上的名牌名標及免檢、出口免驗總數達 25 項,成為中山市獲得名牌名標最多的鎮區之一。
東鳳鎮致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投資環境日臻完善,近年,重點建設了道路、橋 等基礎設施,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全鎮各種設施完善,政通人和,治安穩定、地理位置優越,是廣大客商理想的投資熱土。鎮情簡介

東鳳鎮地處中山市“北大門”,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重點工業衛星鎮之一,北鄰順德,南接小欖,105國道、364省道(東阜公路)和正在建設的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太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下轄1個社區居委會和12個村委會,面積5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3萬人,外來人口約8萬多人。先後獲得全國首個“中國小家電專業鎮”和全國首個“中國小家電產業基地”、“廣東省小家電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國家衛生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專業鎮科技創新試點”單位、中山市“工業強鎮”、中山市文明鎮等殊榮。
近年來,該鎮通過大力實施“經濟強鎮”、“科教興鎮”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12億元,增長20.1%;工農業總產值213.17億元,增長24.5%;稅收總額8.96億元,增長20.5%,其中國地兩稅增長23.9%;財政總收入4.43億元,增長16.3%。目前,該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2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20家,超50億元企業2家。

歷史沿革

元代前,東鳳大片地區為汪洋大海。元末明初,漸由西江支流沖漬淤成數個沙洲,如大坳沙,罟步沙,中沙(東海十六沙之三)。明末清初,始有人在大坳,罟步、中沙及伯公沙(大坳沙之子沙)築成多個小圍群居。移居當地的人以鄰近縣(市)鎮居多,如小欖、黃圃和順德大良、勒流,當時分屬大欖都和黃旗都。 清道光初年,分屬欖鎮、黃旗都。宣統二年(1910年),香山縣設立區制,東鳳地域屬第三區、第九區。 1930年,三、九區易稱西海區、東海區。次年復稱三、九區。1946年三區改稱東海鄉、九區稱鳳儀鄉。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現中山市)建立新區鄉體制,設10個區。東鳳地域分屬第三區東海鄉、第九區鳳儀鄉。1950年鳳儀鄉分立為鳳儀、鳳鳴兩鄉。1951年,三區分上三區、下三區。東鳳地域屬下三區和第九區。1953年6月,全縣設15個區,東鳳地域隸屬七區。1955年8月,七區易名南頭區。1957年2月,東鳳從南頭區分出,取東海、鳳儀、鳳鳴三鄉首字定名為東鳳鄉。1958年8月成立東鳳人民公社,10月併入小欖大公社,稱東鳳耕作區。次年4月,與南頭耕作區合併稱南頭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南頭公社改稱南頭區,轄東鳳、和平、南頭3個小公社。1963年,南頭區復稱南頭公社。
1974年1月,東鳳正式從南頭公社分出,結束與其他轄區分合的歷史,自成東鳳公社,駐東鳳圩(沿江路),轄同安、前進(1983年更名為安樂)、伯公、民樂、東鳳、小瀝、和泰、穗成、和平(1980年改稱東和平)、吉昌、東罟步、西罟步、永益等13個生產大隊。1983年11月,東鳳公社改稱東鳳區,生產大隊改稱鄉,東鳳區下轄13個鄉。1984年設立東鳳居民委員會。1986年12月改區為鎮,改鄉為村民委員會。1989年設定12個管理區。1993年駐興華中路,轄12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1997年7月,增設興華居委會。1998年改管理區為村民委員會,駐東阜路,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居委會。
2001年11月,東鳳居委會與興華居委合併稱東興社區居民委員會。2005年轄同安、安樂、伯公、民樂、小瀝、和泰、穗成、東和平、吉昌、東罟步、西罟步、永益等12個村民委員會和東興社區居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

2008年,該鎮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共引進項目9個,其中境外資金3850萬美元,境內資金15.8億元人民幣,均超額完成市下達給該鎮的招商引資任務。“美的”二期項目已於去年2月全面投入生產運營,“天乙”銅業項目一期工程已正式投產。該鎮積極實施技術創新戰略,目前共有10家企業獲得各級技改創新獎勵1367萬元。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鎮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全鎮企業共申請各類智慧財產權392項,榮獲各項智慧財產權授權269件;“鐵將軍”公司成為首批省級智慧財產權戰略試點企業。該鎮品牌戰略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級以上名牌名標6項,目前全鎮擁有省級以上名牌名標36項,繼續位居全市鎮區前列。全鎮10家企業的11項采標產品經省質監局審核獲得《採用國際標準產品標誌書》,“鐵將軍”被評為中國行業標誌性品牌。
目前,全鎮擁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在經濟總量上占了全鎮工業總產值近80%,民營經濟已成為全鎮的經濟支柱。全鎮形成了以美的、萬和、鐵將軍等企業為代表的小家電產業,以天乙、鎮華、美日等企業為代表的石油化工產業和以高雅線圈、泰峰電氣、富山玻璃機械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以及以玉峰玻璃、富華管樁、頂固金屬製品為代表的玻璃建材業等四大產業集群。
具有區域特色的“東鳳小家電”蜚聲海內外,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風扇製造地,全球最具規模的汽車防盜報警系統、倒車雷達生產地,全國燃氣具重要生產地,小家電產業占全鎮工業總量的一半以上。全鎮累計擁有省級以上名牌名標33個,成為全市獲得省級以上名牌名標最多的鎮區之一,被定為中山市兩個創著名商標試點鎮之一。
近年來,東鳳鎮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雅,社會治安穩定,民風純樸,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金融、文化、體育、衛生等事業全面發展。加大資金投入,重點建設了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占地面積4000多畝的和穗工業集聚區和6400多畝的同樂工業集聚區構成了“南、北兩翼”的產業基地,大大提高引進大型項目的承載能力,吸引了“美的”、“萬和”、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骨幹企業進駐,同時有力地促進本地現有的“天乙”、“玉峰”、“鐵將軍”、“美日潔寶”等一大批骨幹企業不斷增資擴產,進一步壯大了企業規模集群效應。
同時著力超常規發展第三產業,天潤物流市場已成為中山市北部最大的物流基地之一,按照五星級標準的大型綜合性酒店正在加快建設。致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專門設立企業服務中心和綜合辦證大廳為廣大客商和民眾提供“一條龍”全方位的綜合配套服務。目前,全鎮政通人和、治安穩定、地理位置優越,是廣大客商理想的投資熱土。

自然環境

東鳳鎮位於潮州城之南,地處韓江下游平原中部西側,地形 東鳳鎮
似“月牙狀”,呈南北走向,全鎮面積33.5平方公里,水田地海拔最高點5.92米,最低點3.04米;旱園海拔最高點7.29米,最低點3.71米。
河流
東鳳鎮域地東北頻臨韓江,水源豐富,是村民飲用及農田灌溉用水的來源。主要渠系是自東北流向西南,分總乾渠、西乾渠、和東乾渠。
東鳳鎮位於東經113°14′27″,北緯22°41′23″,是中山市的“北大門”,距離市政府22.6公里,總面積54.8平方公里。鎮域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為沖積平原,屬水網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無山丘。東與阜沙鎮衛民村相連,東北隔雞鴉水道與黃圃鎮、南頭鎮相望,西南臨小欖水道與小欖鎮、東升鎮相眺,北與佛山市順德區桂洲鎮為鄰。水陸交通便利,105國道南北貫穿東鳳境內5.4公里,省道364公路橫穿東西兩翼,小欖水道和雞鴉水道圍繞南北,綿延而下。
東鳳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甚至基本無霜期。春季,天氣暖和,多陰雨天氣;夏季時,空氣潮濕、吹東南或西南季候風,帶來明顯的降雨過程,並常受熱帶風暴侵襲;冬季時,吹乾燥的北風和東北風,天氣乾燥,雨水減少。

基礎設施

【交通】:東鳳鎮往廣州、珠海、深圳均為1個小時距離圈,規劃建設的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廣(州)珠(海)西線高速公路亦將途經該鎮。
【供電】:已建有110KV變電站2座,全鎮總容量為18萬千伏安。
【供水】:日供水能力為10萬噸。
【電信】:可提供匯線通、寬頻網、國際網際網路等多種通信服務,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5萬多台。無線移動通信容量超過10萬門。
【教育】:擁有省、市一級的學校、幼稚園18所,投資3000多萬元的新中學將於2005年投入使用。
【金融】: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各大金融部門均在鎮內設立服務機構。全鎮各項存款餘額32億元。服務:建立了會計、審計、律師等中介事務所,物流、酒店、超市等商業服務十分完善。

地理位置

(1)位於中山北大門,珠江三角洲中部,往廣州、珠海、深圳均為1個小時車程距離。
(2)從佛山市順德區到中山的小欖鎮,全長約22公里,被譽為中國“家電黃金走廊”,東鳳鎮處於走廊之中,境內6公里 。
(3)方圓100公里左右有5大機場;半小時之內可達3大港口(中山、順德、小欖)。

民俗風情

1.居住習俗
東鳳人新建住房,無論窮富,擇地相當講究,村民建房選址喜靠河涌(寓意以水為財);忌擇屋前有高大建築物、被大火燒過或曾埋葬有屍體的地方;忌擇路盡頭;弟弟建房忌建在哥哥屋前,恐防弟弟“背不起哥哥”,寓意“負擔重”。建房大多坐北朝南,廚房和廁所建在屋外,廚房門口朝東。房間不設3間或4間,因其意為不三不四。建屋前,習慣先請喃嘸佬或拜神婆於屋地設壇拜神,祈求神靈庇佑家宅安寧、丁財兩旺。建造期間,“興工”、“上樑”、“封龍口”須擇吉時祈福,並燃放鞭炮。“上樑”時,正梁中間需掛一條紅布做梁紅,燃放鞭炮,圍觀者都可得一封利是。20世紀90年代後,房屋建設中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逐漸消失。室內陳設也隨時代變遷而不同,90年代前,房屋正中靠牆設神龕,神龕左邊擺放祖先靈位;兩邊擺茶几、家具;壁上掛字或畫。90年代,客廳四壁粉刷白色,掛字畫;廳堂擺設沙發、電視櫃,頂蓬正中懸風扇。2000年後,神龕和祖先靈位的安放較隨意,一般視乎家居設計,擺放在大廳中央或大廳一角,更有家庭將其安放在二樓。新式家私廣泛套用於室內裝飾,各類裝飾品點綴著家居環境。城鄉住房結構、建築樣式發生重大變化,磚木、磚混結構代替土木結構。石灰漫頂,水泥地板。農村樓房鱗次櫛比,到處可見的是新式的樓宇。
2.飲食習俗
20世紀70年代前,東鳳地區多為日食兩餐,早餐不普遍。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和經濟收入逐步提高,生活穩定,飲食安排多以成規律,普遍日食三餐,早餐多為粥品、糕點,個別晚上還有吃夜宵的習慣。90年代後,東鳳人更注重飲食文化,菜式講究色香味美,菜式數量、配料也相當講究。菜烹調物法多種多樣:煲、燜、焙、熬、熏、蒸、炒、烤、炸、煎、焗、煮、燉、灼、燒等等,各得其法、各臻其妙。同時,尤為重視從飲食中補充營養。如婦女分娩後,多煮雞酒、炒姜飯,人們認為兩者均有祛風功效,是分娩後的滋養品。東鳳人飲食一般有四大喜好:
吃狗肉。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都企不穩(站不住)”,東鳳人素來喜歡吃狗肉。尤其是夏至這一天,吃狗肉的人更多,所謂“夏至狗,無處走”。人們認為狗在這段時間剛好換毛,肉質肥嫩,吃之不燥,有滋陰補腎之功效,可治尿床等疾病。同時,夏天為流行性疾病多發季節,因此夏至適宜多吃狗肉,以增強抵抗力。狗肉烹調與眾不同,狗去毛後,用火燒至金黃色,洗淨剁塊用姜先燜後煲,也有用南乳、八角燜。夏至當天,生熟狗肉隨處可買,村村皆聞狗肉香。
吃蛇肉。蛇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口,高蛋白質、低膽固醇,是營養豐富的美味佳肴,且有祛風濕、除痹痛之功效,是滋補聖品,特別受東鳳人的喜愛。蛇肉以毒蛇為佳,食法有“三蛇燴”(三蛇:金腳帶/金環蛇、飯剷頭/眼鏡蛇、過樹榕等毒蛇)、“龍虎鳳大燴”(即蛇貓雞同煲)、龍鳳羹(老母雞煲蛇)、水蛇花生湯(粥)等。此外,人們認為蛇膽祛風、涼血明目,比蛇肉更勝十倍,因此每次吃蛇必取鮮蛇膽沖米酒飲服,也有人浸制蛇酒飲用。
飲茶。90年代後,隨著東鳳餐飲業發展,很多人養成到茶樓飲茶的習慣,尤其是老年人。清晨起床後,人們喜歡到茶樓享受名茶美點(早點)。茶有烏龍茶、菊花、普洱茶等種類;點心的種類就更多了,最常見的是各種包子,諸如叉燒包、奶黃包、肉包、小籠包,以及其他各類乾蒸燒賣,各種酥餅,還有雞粥、牛肉粥、魚生粥、豬腸粉、雲吞等等。人們在茶樓里沏上一壺好茶,點上幾道美味點心,有的自斟自飲,有的與朋友海闊天空大侃。
打邊爐(吃火鍋)。冬天,東鳳人喜歡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把鯇魚片、豬肉、牛肉、雞肉、蝦和各樣青菜放在鍋裡邊煮邊吃,稱之為“打邊爐”。
3.嫁娶習俗
建國前,東鳳地區的嫁娶沿襲古人的“盲婚啞嫁”習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一生,男婚女嫁由媒婆撮合。媒婆的吹噓本事自古就有,個個能言善道,為攬生意,日夜奔走男女兩家,憑“三寸不爛之舌”周鏇撮合,極力彰顯對方的優點,淡化缺點,做到“好話兩頭傳,壞事兩頭瞞”。部分媒婆收了厚禮,往往昧著良心,瞞天過海,硬是把不相配的婚事撮合成功,導致不少婚姻悲劇。少部分商人、知識分子雖是自由相識戀愛,但也要徵得父母同意方可結合。
建國後,政府頒布《婚姻法》,規定男女嫁娶有自主權,提倡男女自由戀愛,但相當部分的婚事依然由媒人撮合。50~70年代,擇偶注重對方的家庭出身,貧下中農的子女不會挑選地主、富農子女為戀愛對象;同樣,工人階級子弟不會娶資本家的女兒當老婆。“文化大革命”期間,實行“破四舊、立四新”,嫁娶儀式一律從簡,男女雙方只要到政府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再分發糖果即可。當時一般會送《毛澤東選集》、印有毛主席語錄的筆記本或者是鏡畫等作為新婚禮物。改革開放後,公證結婚、教堂結婚等文明結婚方式相繼興起。結婚的新人大多追求“三轉一響”(即縫紉機、腳踏車、手錶、收音機)等實惠物。20世紀90年代後,婚姻禮儀增添了許多時尚新元素,如拍婚紗照、婚車迎送、到酒店擺喜酒、旅遊度蜜月等婚慶形式司空見慣。
4.生育習俗
建國前,東鳳地區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認為生子可傳宗接代,又認為有兒可傍老,所謂“好女遠周周,衰極新抱在床頭”,加上農村農務繁重,男性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凡生子,家人會響亮地說“添個丁”、“生個仔啊”或“生個慈姑丁”;生女,就說“得個女咋”或“得個蝕本貨”。有些人家渴望生男卻連生幾胎女兒,則為女兒改名招弟、引弟、帶弟、來弟等。東鳳地區雖然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但沒有出現溺棄女嬰的惡習。建國後,男女平等,重男輕女現象有所改善。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鼓勵男方到女家落戶,對女兒已出嫁在外的全女戶每月發放津貼,解決五保戶的衣食住行。人們的觀念開始慢慢轉變,生男生女已無所謂。東鳳地區的生育習俗有以下幾方面:
妊娠。婦女懷孕稱“有喜”或“有身紀”。懷孕期間,家人不得在牆上釘釘或者移動家具,以免沖犯胎兒。懷孕五六個月後,親友陸續給孕婦送來豬肚、雞等煲湯安胎補身。分娩 過去一般請接生婆到家裡接生,分娩後給接生婆一紅包作為酬謝,產後,家人把胎盤裝進陶罐,放在產婦床下,直至嬰兒滿周歲才拿到野外埋掉。80年代後,孕婦一般在醫院或診所分娩,胎盤多數被醫院留下製藥。東鳳習俗不可借房給人生孩子,自己的女兒也不例外,認為會破壞風水。坐月 產子後一個月內,俗稱“坐月”,東鳳地區稱“住月”。住月期間產婦要進食姜蛋炒飯、雞酒、姜醋等祛風、補身的食物。過去人們認為產婦、嬰兒身上的有腥騷,會帶來霉運。住月期間,男人不進房間,產婦的飯菜由婆婆或者其他女眷準備,如家中無女眷,丈夫用長棍把飯菜從窗戶遞給產婦。20世紀60年代後,這一習俗已不存在。煮“落地酒”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夫家用姜、蛋煮酒(稱“落地酒”)敬祖先,拜謝床頭婆,然後派人帶上雞酒到娘家“報生”,娘家接報後把備好的鹹雞蛋送到夫家賀喜。其他親友陸續到產婦家探望,並送上雞、豬腳、衣服、布匹、紅包等(小欖禮加送一包餅,桂洲禮、黃圃禮加送一包砂糖)。90年代後,流行送首飾、奶粉和雞精、小衣服等或用紅包代替。嬰兒出生半個月至20天左右,主家把煮好的雞酒(稱“分雞酒”)連同豬腳、姜醋送到娘家拜祖先,同時也送本族的叔伯兄弟。過去嬰兒出生後要請人算命,如八字不好要認個福分好(如年紀大或兄弟姊妹多)的乾爹或乾娘,此舉認為可借福氣令嬰兒平安撫養成人
起名。嬰兒起名方式有3種:一是世序命名,即以一佳句的各字命名,如祖先立下“富強康樂”,則第一代的名字中要帶“富”字,第二代的名字要帶“強”字,以此類推。二是請算命先生根據五行八卦為嬰兒命名。三是壓姓命名,即用不雅的字為嬰兒取小名或奶名,如“狗仔”、“豬仔”等,希望嬰兒能粗生粗養,平平安安長大成人。
滿月。嬰兒滿月又稱彌月,當天早上,父親或祖父親為嬰兒剃頭,也有專門請來剃頭師傅的。建國前,一般為嬰兒留下左右兩邊或前額靠頂的頭髮。70年代後,只是象徵性地剪短一下。剃頭後,嬰兒由祖母抱著拜門官和床頭婆,產婦娘家要在嬰兒拜神前送來背帶、毛毯及嬰兒衣裳等。桂洲禮、黃圃禮的產婦在嬰兒拜神後攜同嬰兒回娘家敬祖。晚上,主家設宴款待親友,宴席開始先送上一盤豬腳姜醋、紅雞蛋,各式的“酸”(粵語中與“孫”諧音)是必備菜式,寓意得了個好孫。宴席開始後,由主家女戚抱著嬰兒輪席見親友,已婚親友給嬰兒送紅包,祝福嬰兒快高長大。按小欖禮,產婦要40天后才可以回娘家,而黃圃禮和桂洲禮在孩子滿月當天就可以回娘家。建國前,若是生男孩,在正月十五前需擇個吉時為孩子“開燈”,在廟內及家裡各懸掛一盞。有些人家還於“開燈”該日宴請親友。該習俗至今仍保存。
5.生辰習俗
小孩生日。東鳳地區稱“攔地”,生日當天,多數父母會為小孩煮兩個雞蛋(蛋與誕諧音),並讓小孩親手剝開蛋殼,認為可以剝去不好的時運,同時讓小孩看見蛋中有黃(蛋黃),寓意“有皇管”(“皇”與“黃”諧音,“有皇管”指小孩一定要聽教聽話)。9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小孩子、年輕人過生日的趨勢越來越盛行,父母也樂於為小孩子慶生。一般邀請親戚、朋友、同學等唱卡拉OK,燒烤等;小孩子則由家長買蛋糕、汽水、零食等,請同伴一齊慶祝,被邀請者多送上蛋糕或禮物以示祝賀。
成年人一般在30歲後才開始做生日,一般做“出一”(即31、41、51歲等)。但要先經過占卜問卦,查實不會沖犯家人才做。對於出嫁的女兒,父母要在她31歲生日時,備上酒肉、一對雞、糖果、41個壽桃、一條新褲送去親家,稱“交生日”。過去,人們認為4和5是不吉祥之數,所以41、51是很少人做生日的。
老人的生日。60歲以上稱“壽”,以後每隔10年都要隆重祝壽一次。古人把老人的壽分為耆(60歲)、古稀(70歲)、耄(80歲)耋(90歲)、期頤(100歲),老人活到期頤之年稱為“人瑞”。老人大壽當天一早,家裡每人要準備一條新褲(內夾紅包、柏葉),與三牲酒禮、壽包、壽麵、利是擺在桌上拜神。拜完神後,兒媳婦為安坐廳堂中的壽星夫婦跪拜敬甜茶(蓮子百合雞蛋糖水),並向老人致以吉祥的祝福。壽星喝過甜茶,回贈兒媳婦利是,稱“壓茶杯”。隨後,親友陸續為壽星公送禮祝壽,賀禮多送紅包(小欖禮還有一包黃糖),外嫁女要送上壽帳、壽包、壽麵、生雞、豬肉、糖、喜酒等。晚上擺壽宴慶祝,壽宴多則一百幾十席,少也有幾席,第一道菜是長壽麵,寓意壽星多福長壽。
6.民間水上競技——五人飛艇賽
東鳳地處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帶,河涌交織,舉辦各種水上活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賽艇是東鳳群眾喜聞樂見的水上體育運動,有一百多年歷史。
清初,賽艇水上體育活動多在農事閒暇或早晚稻收穫前後舉行。建國後,隨著賽艇的娛樂性與競技性增強,各地扒飛艇的好手紛紛到來爭奪錦標,賽艇活動成為民間娛樂的盛會。近年鎮內水環境日漸改善,每到夏秋季節,鎮內各村(社區)賽艇活動更是此起彼落。
東鳳地區的賽艇,大體上分兩種:一、賽龍舟,二、賽龍艇。一般來說,龍舟體型比較大,船身較重,一般可坐15~20多人,龍舟上的裝飾有龍頭、龍尾,並配有鼓手。龍艇輕巧窄小,無任何裝飾,也不配鼓手,有三橈(三人艇,俗叫“三雞艇”)、五橈(五人艇)、十三橈(十三人艇)等,重在競劃速。“十三橈”艇身較長,鎮內狹窄的河道不適合競賽,故“十三橈”在東鳳不常見。“三橈”規模太小,競爭不夠激烈,因此只在個別村別偶以作為小型的娛樂比賽。20世紀80年代,扒“五橈艇” (即“五人飛艇”、“五人龍舟”、“五人龍艇”)逐漸成為東鳳賽艇規模最大的、競爭最激烈的、觀眾最多的賽事。傳統的“五橈艇”,長約11~12米。艇身大都用老杉木心製成,既輕便又結實,外表打磨光滑,塗上多層高級油漆,艇中間有條“木拉索”(俗叫“龍筋”)。
東鳳的“五人飛艇”歷史尤以永益村最為久遠,據其村民翁炎福、翁清福、羅福就、劉煊柏和盧元標5名飛艇傳統強隊“瀝沙仁龍隊”的成員介紹,該村仁龍社存放著一艘一百年歷史的賽艇。該艇是翁炎福和翁清福祖父翁北勝(1880年生)那一代人所使用的划艇。
東鳳鎮第一屆五人飛艇賽於1994年國慶節期間,在鎮中心河隆重舉行。首屆比賽吸引小欖、順德等地區隊伍參賽,場面盛大。1995年9月25日,舉辦第二屆五人飛艇公開賽,共86支隊伍參加,觀眾逾10萬人,應邀嘉賓600多人。1998年10月4日,舉辦第五屆飛艇公開賽,有46支隊伍參賽,活動籌集賽事款項54萬元。1999年9月28日,舉辦第六屆五人飛艇公開大賽,共41艘飛艇參賽,最後由永益建築工程隊奪取桂冠。2000年9月28日,舉辦第七屆五人飛艇公開賽,有65支隊伍參賽。2002年9月21日,舉行第九屆五人飛艇公開賽,65支隊伍325人參賽。2003年9月28日,舉辦“信力杯”五人飛艇公開賽,活動由廣東信力電器有限公司獨家贊助,來自本鎮和小欖、古鎮、順德、南海等地32支隊伍參加比賽。經過激烈角逐,信力一號隊奪得冠軍。從第一屆五人飛艇大賽起到2005年,廣受鎮內參賽隊伍和其他鎮區賽艇愛好者的熱情參與。
成立組委會 1978年8月2日,永益村成立賽龍艇會,制定簡單的比賽規則,五人飛艇賽開始走向規章化、規範化。20世紀90年代後,龍艇競賽的組織工作逐步完善。首先,成立主會(組委會),下設競賽、場地、安全保衛、救護醫療、獎品物資、宣傳接待、後勤等小組。主會首先要商定比賽事宜,包括籌集比賽款項,確定合適的比賽河道,制訂比賽規程、賽期,獎格,出宣傳海報,張貼公布賽事。接著,張貼布告,接受民眾報名。 競賽規模 賽事分“鎮內賽”“公開賽”兩種。“鎮內賽”規模較小,一般只限鎮內龍艇參加。“公開賽”規模較大,各地龍艇選手均可參加。自首屆鎮五人飛艇賽,每次競賽,參賽團隊有遠至新會、南海、番禺、順德等地健兒,參賽龍艇多達60~70艘。個別村或單位有時會出高價請來外地好手以本村名義出賽,爭榮耀。
賽艇忌諱 扒仔(賽艇選手)在練橈至決賽期間,一般不參與一切“白事”活動。
開賽之日 賽艇起點多選在北部鶯歌咀河道上。開賽之日,河面要短暫封航,60~70隻賽艇按事先執籌次序整齊排列在河面。每隻艇頭豎立一個寫有單位名字的芭蕉扇形小木牌,各艇扒仔穿著一色服裝。由於參賽隊伍多,“放龍”場面非常壯觀,令炮一響,各船如離弦之箭,千橈搖動,百舸爭流。各船為取得領先位置搶先經水閘進入內河涌,常有彼此碰撞、人仰艇翻之事。各賽艇每次扒入龍門時,岸上均擊鼓奏樂,點燃爆竹,雲集兩岸的民眾喝彩歡呼。這個過程稱為“喝龍”。
賽程 扒“五橈艇”,賽事持續時間較長,多達2~3個鐘,不但是速度的比賽,更是一場耐力賽。同時,龍艇面寬僅可坐一人,兩頭狹長尖細,很容易翻沉,所以賽五橈艇非常講究選手技巧。由於五人飛艇賽純屬“水上馬拉松”競賽,斗得激烈,為維持參賽者的體力,各賽隊均備有稀粥、飲品等,在比賽沿途分發給自己隊員飲用。
獎品 20世紀70~80年代,獎品除獎金外,還有電視機、收錄機、腳踏車、手錶等高檔日用品。90年代後,隨政府對體育事業及民眾文化生活的關注,五人飛艇賽事的規模越見盛大。近年賽事,每次所需資金數十萬不等,其來源除政府撥出一定專款外,其餘是靠團體或個人贊助。賽艇獎品一般有金豬、美酒及豐厚的獎金。比賽當日,獎品會擺放在臨時搭成的高大標棚架子上供人觀賞。陳列獎品及公布賽事章程和贊助人員名單的地方,俗叫“標所”。
食“龍舟飯” 當天獲得勝利的隊伍一般會當晚舉行慶祝,或有擇日慶賀。勝者會將獎來的金豬、酒食,集村中鄉親或單位同仁宴飲。這種宴飲,東鳳人稱食“龍舟飯”。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委會、企業或者個人贊助。

教育改革

為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今年秋季,東鳳鎮對鎮內六所學校進行了合併,其中,東鳳中學與東鳳三中合併,中心國小與伯公國小合併;民樂國小與和泰國小合併,並更名為民和國小
像這種合併力度,在東鳳甚至在全市尚屬首次。但合併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箇中的 東鳳中學
困難可想而知。“合併過程中難度重重。但是,我們一步一步紮實推進。目前,合併效果較理想。”作為主管教育的副鎮長,陳汝坤面對記者的採訪坦言道,“合併,首先要解決意識問題。只有合併了,才能達到規模辦學,使教學資源得到最佳化,提高教育教學競爭力,節省了辦公經費,為人民子女提供優質學位。”
同時,該鎮自2004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鎮之後,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最佳化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增強教育發展後勁。
措施之一:調整學校布局,最佳化教育資源
中國小整合布局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上半年,該鎮六所中國小按計畫調整布局。
據悉,該鎮投入8000萬元的新東鳳中學第一期工程於7月份竣工,東鳳中學與東鳳三中9月份合併後,搬進了新校。民樂、和泰國小的辦學條件相對滯後,嚴重阻礙了兩校的發展。兩村、校領導在合併的問題上統一思想,廣泛宣傳,克服困難,因勢利導,為順利合併創設良好的條件。2007年4月份簽 東鳳中學文藝演出
訂了合併協定,9月份搬進原東鳳三中。中心國小與伯公國小的合併已是進展順利,9月份合併後搬進原東鳳中學。實事求是地調整學校布局,逐步實現了全鎮學校布局合理化,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管理規範化。
措施之二:強化德育常規,提高德育實效
為強化德育常規,提高德育實效,該鎮各校堅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堅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持規範未成年人行為習慣,堅持提高未成年人基本素質。同時,還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一系列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比如,小瀝國小、安樂國小、永益國小等每天開展一小時的大課間活動;同安國小繼續開展關心孤寡老人活動;中心國小、東罟國小創造性地開展少先隊活動。
班主任是學校各項德育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組織實施者,是學校德育制度規範執行的主力軍。該鎮各校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幹作用,落實班主任待遇,鼓勵優秀教師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建立班主任培訓新體系,強化新班主任崗前培訓,實行在職班主任崗位培訓和優秀班主任專業培訓制度;建立健全優秀班主任的評選表彰機制,定期評選“校級優秀班主任”。
措施之三:加強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校努力規範教學行為,積極加強教學研究,以新課程實施為抓手,以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為追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實現教學行為的規範化 東鳳中學成立典禮
、教學研究的科學化、教學管理的現代化、教學質量的優質化。
據介紹,開發校本課程是學校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教學創新的主要渠道。小瀝國小、中心國小、安樂國小積極推進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積極挖掘本校、本地的資源優勢,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自主開發學校特色課程。
記者了解到,該鎮各中國小一方面圍繞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學校內涵建設的要求,開展專題研究,在教育教學管理、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隊伍專業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德育工作、課程教學改革、減負增效等方面有新突破。5月份,民樂國小“揚長教育”課題結題,深受市教育局領導的高度評價;安樂國小“構建課堂生態”市立項課題也順利開題。
措施之四:落實校本培訓,培養教育名師
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該鎮各學校積極推動教師培養模式創新,深入實施“名師工程”,切實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綜合能力。
據介紹,該鎮立足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共同發展。其中,東鳳中學通過採取自我反思、集體學習、專家講座、名師講課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師水平。東鳳二中通過觀摩研討、分享教學設計、課題研究、導師指導等模式開展校本培訓。同安國小面對不同的培訓對象研究恰當的培訓方法,針對不同的教育問題採取恰當的應對措施;理工學校、中心國小、小瀝國小、永益國小有計畫、分層次組織好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網路化教學
“立足內訓外引,打造名師成長平台”是該鎮培育名師的又一途徑。學校造就名師,名師推動名校,已成為共識。各學校圍繞名師隊伍建設問題,確定培養對象、健全培養制度、落實培養措施、完善名師管理等工作,為名師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工作環境以及心理環境。

特色產業
東鳳鎮金彩電子廠豆漿機變壓器東鳳鎮金彩電子廠豆漿機變壓器
東鳳小家電製造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少數東鳳人瞄準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機,開辦一批製造簡易小變壓器、穩壓器、天線接收器等家庭作坊式企業,變壓器生產企業有:中山市東鳳鎮金彩電子廠,最早開辦的小家電作坊企業有電星電器廠、麗聲電器廠、和泰機電廠(現泰峰電氣集團)、永安電子廠(現萬視達天線器材有限公司)等。
80年代末~90年代中,家電企業初步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當時小家電生產技術要求不高,容易進入,一批原來從事小家電產品生產的企業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紛紛另起爐灶,自行創業。小家電產品亦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出現電風扇、消毒櫃、抽油煙機、收錄機、電視機等小家電品種。1993年家電行業發展熱火朝天,鎮政府成立東鳳鎮電子塑膠(集團)公司,統籌各大企業發展。
1996~2000年,小家電行業欣欣向榮。1997年8月,鎮政府根據鎮內電子電器廠家多、品種與日俱增且產品日趨成熟的特點,投資6000萬元興建東鳳電子電器商貿城,專業經營電子電器產品。但由於家電行業發展速度過快,部分廠企忽略了產品質量問題。年底,國家質量監督局公布東鳳鎮燃氣熱水器產品質量合格率僅為47%,“焦點訪談”披露東鳳鎮某廠家仿冒“萬和”品牌的商標侵權事件,給東鳳特色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政府認真吸收教訓,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質量整頓工作。1998年年底,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燃器具產品進行抽檢,合格率92%,同年獲得國家熱水器《生產許可證》的廠家從原來的4家增加至23家。至此,東鳳小家電開始走向成熟發展。2000年,全鎮小家電企業增至226家,家電工業產值達12.08億元,是1980年的69倍,全年協助12家熱水器企業審領由國家輕工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科委聯合頒發的生產許可證,全鎮生產燃氣熱水器的合格企業增至46家,占全國領有生產許可證的同類企業的20%。
2001~2005年,東鳳小家電產業特色逐步形成。鎮政府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不斷創新招商渠道和招商方式,最佳化投資的軟硬環境。2003年8月,東鳳榮獲“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小家電專業鎮)”稱號。2004年11月,東鳳通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中國小家電專業鎮”的考核驗收。2005年“東鳳製造”小家電產業迅速壯大,逐漸形成產業鮮明的規模優勢、龍頭優勢、產能優勢、配套優勢、品牌優勢的五大優勢和貿易平台、物流平台、科研平台的三大平台。
規模優勢。1980年全鎮小家電產品生產總值0.175億元,2003年55.1億元,增長314倍。2003年有小家電企業278家,產值占全鎮工業產值63%。2005年,全鎮擁有小家電規模以上企業超100家,規模以上小家電類總產值占行業總產值的60%以上。
龍頭優勢。美的、萬和、富華、鐵將軍、泰峰、高雅等龍頭企業落戶東鳳,成為產業集群的核心主體。
產能優勢。小家電門類齊全,品種、規格日趨成熟,擁有廚房、取暖、視聽、製冷等四大系列。小家電品
種有開水瓶、電茶壺、電烤機、電飯煲、電磁爐、豆漿機、榨汁機、飲水機、爐具、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消毒碗櫃、抽油煙機、電風扇、電吹風、電燙斗、電暖器、節能燈、空氣清新器、音響、車載冰櫃、應急燈、天線放大器等。
配套優勢。2005年,逐步形成小家電生產為核心,帶動五金、塑膠、包裝印刷等上、下游企業發展的產業鏈條,擁有小家電及其配套企業1000多家。
永利豆漿機永利豆漿機
品牌優勢。2005年,鎮內企業擁有省級以上名牌名標17項,其中“鐵將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著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富鳳”電器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等,凸顯“東鳳小家電”的品牌優勢。
貿易平台。1998年建成的電子電器商貿城,占地4萬平方米,有600個鋪位,入住230戶商家。經過多年的培育,2005年成為珠三角西岸較具影響力的元件、電器直銷市場,輻射江門、湛江、珠海、佛山等地,為小家電的生產和銷售提供良好的平台。
物流平台。2004年建成天潤物流市場,集運輸、輸送、倉存、信息等功能於一體。2005年,全鎮擁有物流公司近300家,每天發出近1000車次,使小家電產品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研平台。為發展特色產業,建設鎮工業設計中心、小家電企業技術中心以及企業信息服務中心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為小家電企業提供晶片設計、ERP開發、企業管理諮詢等服務,提升東鳳小家電的研發基礎,構成東鳳小家電產業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經濟發展

鎮村建設
1979年,以橫水渡為中心延伸,在沿江路兩邊形成2.3平方公里的墟鎮,建有鎮政府部門、工廠企業及商業設施。1992年後,政治、商業中心轉移至興華中路。1998年後,隨政府和部分事業單位辦公地址的遷移及大型廠企、購物商場落成,政治、商業中心逐漸轉移到東阜路;文化、娛樂集中在東興社區;城區面積擴大到9.04平方公里。2005年境內有1所國家重點職業中學、3所初級中學、13所國小及1間國家一級甲等醫院;建有16個大小市場及東鳳公園、鳳凰公園、東鳳影劇院、金島酒店、東亞酒店、電子商貿城、壹加壹購物商場,有麗景花園、逸湖半島等商品房住宅小區。供水、供電、水利、消防等設施完善。
1979年前由小欖變電站供電。1981年成立中山縣農村用電管理所東鳳分所。1984年5月投入運行35千伏東鳳變電站,共有4000千伏安主變壓器2台,備用繢線2組。1992年增加4000千伏安主變壓器1台,總用電量3155.41萬千瓦時。1994年建成110千伏變電站。1998年接管原由各村自行管理的農村低壓電網,整改10千伏和0.4千伏配網。2003年整改低壓線路23公里,更換或新增公用配壓器30台,架設架空線路20公里、電纜線路17公里。2005年總用電量42611萬千瓦時,其中工業、居民生活用電分別為32377、4903萬千瓦時。1985~2005年總用電量年均增長20.74%。
1985年前居民以飲用河水、井水為主;1985年建成東鳳自來水廠,日供水量1000噸。1987年經改造鎮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提高到5000噸,各村自籌興建小型供水廠。1992年鎮自來水廠擴建,鋪設長達40公里的供水管道,日供水量2萬噸。1995~1997年開展農村水改工作,逐步撤銷村一級小型供水廠,由鎮自來水廠統一供水。1998~2000年完成鎮自來水廠二次擴建工程,日供水量3.7萬噸。2003年接管小瀝、東和平、東罟步等村的供水管理,投資改造興華中路、永安路、沿江路等13條道路供水管網。2004年編制2004~2020年日供水量16萬噸的總體規劃。2005年鋪設供水管網158公里,日供水量5.3萬噸,全鎮有自來水用戶1.7萬戶。
1979年只有幾個清潔工人負責集鎮的清潔,環境衛生較差。1987年,全鎮掀起第一次愛國衛生運動高潮,全民開展滅鼠、滅蚊運動,增加環衛工人與環衛設施。1993年,興建添利污水處理廠,妥善解決四大漂染廠的工業污水問題。1994年,投入280萬元技術改造污水處理廠,工業污水處理效果進一步加強。1998年後,開展創建衛生鎮、衛生村工作,再次掀起整治環境髒亂差、除害防病的愛國衛生運動新高潮;建立“門前三包”制度,開展除“四害”及改建農村廁所工作。2000年創建為市衛生鎮;2003年創建為省衛生鎮;2005年創建為國家衛生鎮,全部村(社區)均創建為省衛生村。
交通
建國前,道路多為泥土小路,凹凸不平。20世紀70年代初,小農艇、機船是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1974~1975年,始建成境內第一條水泥道路(興華西路)。1979年後,逐年把主要道路修築成混凝土路與105國道相接。1987年初步形成交通網路,建成興華路、興寧路、環鎮路、沿江路、永安路、永樂路、東堤路和西堤路等鎮內公路。1995年與阜沙鎮合資建成東阜公路,全長16.2公里,其中東鳳路段長8.52公里,鎮內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善。1996年市公共汽車公司開通石岐至東鳳的第20路中巴。1998年設立東鳳車站,開通四川瀘洲市和興文縣、河南南陽及湖北襄樊線路。2002年設市第38路中巴(博愛醫院開往黃圃車站)上落站。2004年開設市第60路中巴(東鳳醫院開往東罟步村)。至2005年,鎮內建成主要道路55條35.88公里,鎮區過境道路8.5公里,過境國道4.4公里,公路密度1.46公里/平方公里。105國道南北貫穿鎮西北部,364省道穿越中心全境與105國道相交會,成為東鳳縱、橫兩大交通動脈。
郵政·電信
1979年前設郵電支局負責境內郵件投遞及電話業務,固定電話用戶僅31戶。1983年開通程控電話。1984年開辦報刊雜誌訂銷業務。1987年開辦郵政儲蓄業務,同年6月引進數字程控電話,成為市首批開通數字程控電話的鎮區之一。1992年開設無線尋呼業務。1993年建立數字行動電話基站,開辦數字行動電話業務。1995年開設特快專遞業務。1997年開通國際網際網路和廣東視聆通信息網。1998年7月,全鎮有程控電話用戶1.07萬戶,電話普及率81%,成為中山市第14個電話達標鎮;10月郵電分營,分為郵政、電信、尋呼業和移動通信。2000年隨行動電話的普及,尋呼機逐漸退出市場。2001年開通寬頻網,2002年完成寬頻網“村村通”工程。2003年開辦小靈通業務。2005年有固定電話用戶2.5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71萬戶,小靈通用戶2.74萬戶;郵電業務總量6124萬元。
教育
建國初,各村辦有簡易國小,家庭富裕者子弟方可入學,女孩一般沒有機會進學校。1958年9月,創辦南頭中學(當時東鳳屬南頭公社),境內教育落後狀況逐步改善。1979年辦中學2所,國小13所,附設學前班。1981年完成掃盲任務。1982年普及國小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93.8%。1985年建成第三中學,成立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學校。1984~1986年,逐步結束國小附設國中班的歷史。1987年建成第四中學,次年普及國中教育。1990年起全面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全鎮中國小實行“兩聘兩制一包一獎”制度,創建“四優”達標學校和市、省一級學校。1994年東鳳中學創建為市一級學校。1995年東鳳中學被評為中山市教學設備建設先進單位,9月建成職業高中——東鳳理工學校。1996年普及高中教育,被評為中山市普及高中教育鎮、發展教育事業先進鎮。1997年成人文化技術教育學校與東鳳理工學校聯合辦校,在東鳳理工學校開辦各種成人大專班、中專班、聯考輔導班以及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班。2000年,村村實現獨立辦園,4~6周歲幼兒入幼率95.3%;全鎮18所中國小均達市“四優”學校標準。同年,被評為中山市教育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鎮、普及學前教育達標鎮。2001年起,全面實施科教興鎮和創建教育強鎮戰略,加快學校布局調整。2003年東鳳四中併入東鳳三中。2004年穗成國小以承包方式轉為民辦學校,更名為穗成新徽國小,對外招收中國小生源。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爭妍,職教與成教蓬勃發展。12月,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評估驗收。2005年,全鎮有國中3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3所(含民辦1所),幼稚園13所;其中國家重點職業高中1所、省一級學校3所、市一級學校4所、市一級幼稚園2所。國中升高中升學率96.4%,195人被市以上重點中學錄取;中國小生17295人(不含在園兒童2814人),教職工769人;校園校舍總面積34.9萬平方米;8所學校建校園網,全部中國小建有計算機室並實現光纖上網,學生用機比例為8∶1;教師達標率、學齡兒童入學率均達100%。
文化
1966年成立文化站,2支流動電影放映隊定期到農村放電影,各村設文化活動室。20世紀80年代中期,始出現書店、錄像室、歌舞廳等娛樂場所,但規模較小,檔次較低。1993年建成東鳳圖書館,有藏書1萬冊。1994年成立東鳳鎮文化娛樂發展公司。1995年7月建成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的東鳳影劇院,設觀眾席839個,成為鎮內舉辦各種大型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地。90年代末,民間書畫、音樂、攝影藝術愛好者增多。1996年組建曲藝社,在節假日到村鎮表演。2000年7月,鎮文化站被評為省特級文化站。2002年組建書法協會。2003年建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內設舞蹈排練廳、綜藝廳、培訓中心等。2005年全鎮有影劇院1間、老人活動中心4個、村級文化室13間、大型娛樂場所2間,圖書館18個(含17所中國小圖書館),共有圖書43萬冊。12月成立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會員300人,下設舞蹈、曲藝、書法、文學、音樂、攝影、美術等協會。
1959年開辦公社廣播站,以廣播宣傳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電視機開始進入家庭,廣播站原單一的農村有線廣播轉為有線廣播電視,可傳輸珠江台、中山台、香港翡翠台和亞洲台4套電視節目。1987年東鳳有線廣播電視站成立,新增中央台、明珠台2套電視節目。1995年全鎮1.33萬用戶實現電視天線聯網,占用戶總數的80%;10月,建成東鳳電視大樓。1996年7月成立東鳳有線廣播電視台。1998年投入100萬元完成有線電視線路光纖工程,全鎮電視傳輸擴寬到550兆,可提供23套節目;自辦東鳳電視頻道,播出自編自采新聞和綜合專題節目,現場直播大型文藝演出。2005年電視信號覆蓋率100%,播出電視節目36套,采編新聞1162篇,製作電視專題片12輯,用戶1.55萬戶。
體育
民眾喜愛游泳、籃球、桌球、賽艇等傳統體育運動。1964年成立的東罟國小游泳隊,多次參加市(縣)游泳比賽位列前茅。1985年東罟國小被市教育局、體育局命名為市體育傳統游泳項目學校。五人飛艇賽是東鳳傳統的民眾性賽事,有100多年歷史。1994年國慶期間,鎮政府組辦第一屆五人飛艇大賽,以後每隔1~2年舉辦1次,吸引眾多民眾觀看。1999年6月建成東鳳鎮韋權開游泳場。2001年後,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加體育設施。2004年投入2000萬元改建東鳳公園,改建後,成功為東鳳人民提供一個集休閒、娛樂、運動為一體的多功能公園。特色體育成效顯著,2005年東罟國小被評為市優秀游泳傳統項目學校,永益國小被命名為中山市武術傳統項目學校。1979~2005年,共為上級輸送優秀運動員52人,其中國家游泳隊2人(馮強標、彭泳斯),省游泳隊3人,八一隊游泳隊2人,市體校游泳隊9人,籃球隊2人,武術隊12人,田徑隊16人。2000~2005年,共舉辦各類民眾性體育比賽32場次,參加人數1.2萬人次,連續5年被評為市體育先進鎮。至2005年底,全鎮有籃球場85個(其中燈光球場38個)、游泳池3個,足球場5個,200米田徑場11個,400米田徑場2個,桌球桌200張。
醫療衛生
1961年,建成南頭衛生院東鳳分院(1974年與南頭分開,稱東鳳衛生院)。1979年有衛生院1間,各村設簡易衛生站13間。1985年實施計畫免疫保健制度。1986~1989年開展腸道傳染病檢查監控。1992年建成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的東鳳醫院,有醫護人員92人。1993年被評為“市一級甲等醫院”,1994年被授予“國家愛嬰醫院”稱號。1995年3月,被國家衛生部評審會評為“一級甲等醫院”。1998年東鳳成為初保達標鎮,同年,東鳳醫院被評為省百家文明醫院。1999年恢復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85%。2005年全鎮有國家一級甲等醫院1間,醫院分院2間,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站11所,衛生技術人員227人;醫療設備總值6070萬元,留醫病床160張,年門診量79.73萬人次;6.55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占農村人口98.5 %。
人民生活
1979年,農民食物多為自種自養的農副產品,煮飯用稻草、木柴作燃料。主要生活用品有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20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6元。1985年,集體、個體工商企業迅速發展,許多農民到工廠當工人,收入來源從單一的農業、副業發展到工業、服務業,農民人均純收入900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72元。經濟較好的家庭開始有機車、電冰櫃、洗衣機、音響等;普通家庭有腳踏車、電飯煲、錄音機。20世紀80年代末,居民開始普及用燃氣爐具煮食。90年代起,食物品種豐富,副食增多,注重健康飲食。1995年東鳳被評為中山市農村小康達標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300元。居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經濟條件較好者喜歡到酒樓飲茶吃飯,晚上到歌舞廳唱歌、跳舞、喝酒。1999年開辦中山國旅東鳳營業部,當年400人次參加國內游,30人次參加國外游。2000~2005年一般家庭住房配置空調、電冰櫃、彩色電視機等大型家用電器,小部分家庭購買小轎車,居民喜外出旅遊、訂閱報刊。2001年全鎮居民有汽車3134輛,機車12371輛,程控電話36423部,家庭電腦進入平常百姓家。2005年,鎮內旅遊者達1.3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8129元,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9萬元,與1979年相比,分別增長35.95倍和47.69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1981年77.5元增至2005年2.84萬元;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由2001年的3539萬千瓦時,增加到2005年的4903萬千瓦時,增長38.54%;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79年6.1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48平方米,增長6.87倍,年均增長7.6%。農民大多建有鋼筋混凝土的平房或二至三層的樓房。社會福利事業不斷進步,受益人群覆蓋面更廣。農村“五保戶”供養水平逐步提高,殘疾人受到社會的幫助和照顧,貧困學生上學得到資助。1999年,全鎮恢複合作醫療制度。2001年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有5.94萬人,占農業人口的91.2%。2003年,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55萬,占農村人口98.5 %。參加社會保險人數(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從2000年2.29萬人次增至2005年12.62萬人次,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6萬人次,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15萬人次,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16萬人次,失業保險參保3.16萬人次,生育保險參保38人次。同時,全鎮實施五保戶供養、特困戶補貼、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使鰥寡孤獨的老人和經濟困難的家庭生活有了保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