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台曲

鳳台曲

《鳳台曲》五言律詩,由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所作。

作品原文

 
鳳台曲鳳台曲
  鳳台曲
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
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
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迎。
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

注釋譯文

【注釋】
①鳳台曲,樂府《 上雲樂》七曲之一。 南朝梁武帝作,取首句“鳳台上,兩悠悠”為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八·上雲樂》郭茂倩題解引《古今樂錄》:“《上雲樂》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一曰《鳳台曲》。”隋江總《橫吹曲》:“簫聲《鳳台曲》,洞吹龍鍾管。”
②“曲在身不返”一句,一本做“心在身不返”。
【譯文】
曾經聽說秦穆公之女弄玉,傳得鳴奏鳳凰聲的絕技。
那一天相逢天仙子,一見如故,別有親情。
弄玉吹彩簫去,上天遣綠雲相迎。
鳳凰曲還在,弄玉身不返,空餘千載仙名。

創作背景

無內容

作品鑑賞

無內容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 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 杜甫結交。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 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 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 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 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