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山東省鄒城市]

鳳凰山[山東省鄒城市]

鳳凰山[山東省鄒城市],是濟寧地區最高的山,位於鄒城東北40公里,田黃、城前、張莊三個鎮的交界處。山勢峻峭挺拔,尤其是山的北坡,就象人用斧子劈下來一樣。東與牛毛山隔河相望,西與紅山毗鄰。西北東南走向,西起紅山腳下,東至大槐樹。綿亘12公里,跨越三個鎮。周長20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鳳凰頂,海拔648.7米。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又名“樾山”。

基本信息

概述

鳳凰山[山東省鄒城市]鳳凰山[山東省鄒城市]

山東省鄒城市的鳳凰山是一座歷史名山,至今保存著眾多的文物古蹟。山陽有大王窩石窟像唐代開元寺、唐、金重修的造像石碑、聖水池。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陰有自然造化而成的三關洞,洞內有怪石。洞壁有鳥類、昆蟲等動物化石及漢墓群。

鳳凰山上自然資源豐富,遍山生長著松、柏、槐、楊等樹和黃白草。至今還生存著狐、獾、狼、鷹、山雞等野生動物。野生藥材有遠志、全蠍、茵陳、瞿麥、葛根、茅根等幾十種。這一帶盛產大棗、黃梨、核桃、栗子、山楂、蘋果等幾十種乾鮮果。

歷史

鄒城市鳳凰山山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楊山寨義軍都統曾以此山為依託,英勇抗擊金兵。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文賢教起義軍曾在此山築寨抗擊清軍。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和當地民兵也曾堅守鳳凰山,多次打敗敵人的進攻。1947年4月18日,人民解放軍某部與國民黨蔣介石的一七二旅千餘人展開血肉搏戰,取得了著名的鳳凰山阻擊戰的勝利。

地理

鳳凰山主峰海拔648.7米水系屬淮河流域,周邊的主要河流有泗河、白馬河等40餘條,絕大部分屬季節性間歇河流,汛期有水,冬春乾涸,源短流急,含沙量大。

氣候

鄒城市的鳳凰山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熱同步。年平均降水771.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27.9小時,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02天。

文化遺蹟

唐代佛造像

唐代佛造像唐代佛造像

唐代佛造像位於大律鄉境內的鳳凰山南麓,當地俗稱“大王窩”內。佛造像開鑿于山崖上,佛像前原有1處佛教寺院,名為“距樾山開元禪寺”,亦稱“朗公禪寺”,規模宏大,碑刻有十幾通,已圯毀於建國初期。

據唐開元年間碑刻拓本載:鳳凰山佛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是當地村民信仰佛教,集資施工開鑿出來的。這尊佛造像高4.2米,面如滿月,雙耳垂肩,線條流暢,雕刻精細,是唐代石刻藝術珍品。1975年,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

孟府又稱亞聖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子嫡系後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從此,這裡就被稱為“亞聖府”,也叫“孟府”。孟府開始建造的年代不詳。據推測是宋京佑四年(1037年)建於孟廟的同時,建造了孟府。後經歷代變遷和擴建,就有了現在的規模。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2.4萬平方米。建築布局嚴謹,前後有七進院落,共有樓、堂、閣、室200餘間,主體建築分布在中路,前為衙署,主要建築有大門、二門、儀門、東西廂房等,中為內宅,主要建築有世恩堂、賜書樓、上房院、延綠樓等,後為花園,南北為一條建築軸線,左右建築作對稱式配列。

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鄒城市區南部,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從景區附近經過。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廟宇。始建於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後經歷代維修與擴建,形成現有規模。孟廟前後分為五進院落,有欞星門、亞聖廟坊、泰山氣象門、省牲所、祭器庫、康熙碑亭。自第三進院落起分為左中右三路布局:中為承聖門,有亞聖殿、寢殿、兩廡、天震井、乾隆碑亭;東為啟賢門,有啟聖殿、啟聖寢殿;西為致敬門,有致嚴堂、祧祖祠、焚帛池。孟廟整個建築群包括四殿、兩廡、一堂一祠、一庫一所、兩座碑亭、四座木坊、一座石坊,實際占地面積約為2.4萬平方米。

來歷傳說

鳳凰山的確切來歷已無人清楚,現在流行的版本是:據說很久以前,這裡大旱,一連幾個月不下雨,地里的莊稼眼看就要枯死,人們都準備背井離鄉去逃荒,就在人心惶惶之時,鳳凰山下有個叫婆婆石窩的村子裡有一個老婆婆做了個夢。夢中她被一隻鳳凰馱著到飛了好久才到了東海(其實根本不是東海,是當地人對黃海的誤稱},懇請東海龍王開恩救救這兒的百姓,龍王看著可憐兮兮的老婆婆,就答應了三天后送雨來。

老婆子很高興,便要求鳳凰儘快將她送回來。鳳凰稍一猶豫就將老婆婆馱上背,向回飛來。天剛剛亮老婆婆是回來啦,可是,因鳳凰長途奔襲累死在山頭。老婆婆顧不得安葬鳳凰,便奔走向告不要再走啦三天后就下雨。果真,三天后下起了一場大雨。人們便在鳳凰死的地方建了一個大大的墓穴,以示感謝!正當老婆婆帶領大家行大禮之時,天空中映出一隻大鳳凰,慢慢飛走了……老婆婆醒來將夢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啦,老婆婆還說她的夢很準的,一輩子都很靈驗,大家都想走也不在這一兩天就都留了下來。果真,還沒等到第三天就下雨啦。雨雖不是很大,但卻救了莊稼的命,同樣也救了當地百姓的命。老婆婆百年之後,人們還給她在一個山崖處,也就是鳳凰累死的地方雕刻了一個石像(這個石像據考證是唐代的石像)。從此以後,每遇到大旱之時,百姓便到婆婆像前求雨,十分的靈驗。

據說時任邾國(就是鄒城市的前身)的縣令就曾親自去求過雨,一步一頭,結果,從早到晚,還未出東門哪,無奈他便一里一頭,那也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到婆婆石窩的。當然求雨也成功啦。人們為了紀念鳳凰的偉大功績,便把這座山叫鳳凰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