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根[中藥]

蘆根[中藥]
蘆根[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蘆根,中藥名。始載於《別錄》,列為下品。《新修本草》曰:“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乾用之。”《本草圖經》謂:“蘆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本品為單子葉植物禾本科蘆葦的根莖。

性味

甘,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主治

用於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相關配伍

1、與麥門冬、天花粉等同用,可用於熱病傷津,煩熱口渴等症。

2、與黃芩、浙貝母、瓜蔞等同用,可用於肺熱咳嗽等症。

3、與薏苡仁、冬瓜仁等同用,可用於肺癰吐膿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乾品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用。

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及鬚根,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鮮蘆根埋入濕沙中,防乾。

生理特性

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狀地下莖,粗壯,橫走,節間中空,每節上具芽。莖高2-5米,節下通常具白粉。花期9-10月,生長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

產地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相關論述

1、《藥性論》:“能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

2、《唐本草》:“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

3、《本草蒙筌》:“解酒毒、魚蟹中毒。”

4、《本草綱目》:“按《雷公炮炙論·序》雲,益食加觴,須煎蘆朴。注云,用逆水蘆根,並厚朴二味等分,煎湯服。蓋蘆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中草藥第二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