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病

鮑文病,是一種外陰原位癌,臨床特徵是生長緩慢,大體觀為暗紅色粗糙斑,邊界清楚而不規則。

簡介

鮑文病是一種外陰原位癌。早在1912年首先由Bowen描述,故稱為Bowen’s病。臨床特徵是生長緩慢,大體觀為暗紅色粗糙斑,邊界清楚而不規則,表面常有痂,在痂下可見到肉芽組織和滲出面,似濕疹及淺表潰瘍。鏡下為過度角化,角化不全,棘層增生,細胞排列紊亂。細胞增大,核有異型、深染,其中可找到多核細胞、大而空的細胞和嗜伊紅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細胞。表皮基底膜完整。
其發生在黏膜上皮的病變,因表面呈紅色或絨樣顆粒狀,故又稱為Queyat紅色增生性病灶。

診斷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60歲多見;好發於面部、軀幹,特別是臀、大腿、小腿、手指側面,偶可見於口腔、鼻喉、陰道、龜頭與肛門等黏膜附近;多容易單獨發作,偶有多發(長期服用含砷中藥的病人容易多發),無任何明顯症狀偶有瘙癢或疼痛,病程進展緩慢,數年不等,約5%~10%左右可演變為鱗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