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般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作品原文

郁離子之市,見壞宅而哭之慟。或曰:“是猶可葺與?”郁離子曰:“有魯般、王爾則可也,而今亡矣夫,誰與謀之?吾聞宅壞而棟不撓者可葺,今其棟與梁皆朽且折矣,舉之則覆,不可觸已,不如姑仍之,則甍桷之未解者猶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將歸咎於葺者,弗可當也。況葺宅必新其材,間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潰者悉屏之,不束椽以為楹,不斫柱以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問其所產。楓、柟、松、栝、杉、櫧、柞、檀無所不收,大者為棟為梁,小者為杙為栭,曲者為枅,直者為楹,長者為榱,短者為梲,非空中而液身者,無所不用。今醫閭之大木竭矣,規矩無恆,工失其度,斧鋸刀鑿,不知所裁,桂、樟、柟、櫨,剪為樵薪,雖有魯般、王爾不能輒施其巧,而況於無之乎?吾何為而不悲也?”

釋義

【注釋】:
1、魯般、王爾:我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發明家。
2、撓:彎曲。
3、甍桷(meng 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間其蠧腐”:此句“間”,原誤作“簡”。據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單行本改。
5、楹(ying):廳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異體字。
7、栝(gua):木名,即“檜”(gui,亦讀hui)。
8、櫧(zhu):木名,結實如橡樹。
9、杙(yi):小木樁;也指尖銳的小木條。
10、栭(er):頂柱上支持屋樑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讀jian,柱上的橫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總稱。
13、梲(zhuo):同“棳”,樑上的短柱。
14、醫閭:醫,亦指“翳”,遮蔽;閭,里巷的大門。
15、櫨(lu):木名,即黃櫨。
16、樵(qiao)薪:樵,木柴;薪,柴草。
17、輒(zhe):往往;總。
【譯文】:
郁離子走到鬧市,看見一座房屋壞了,就哭得很傷心。有人問:“這個樣子還可以修整嗎?”郁離子回答說:“如果有魯般,王爾那樣的能工巧匠就可以修了,但他們都早已死了,誰能修整呢?我聽說房屋壞了而棟樑不彎曲的還可以修復,如今棟樑都快要朽斷了,一動它就會塌下來,不可觸動了,不如暫且保持原狀,那樣屋脊上的方木椽子未開的地方還有所倚附,而等待能修的工匠。現在如果振動並摧毀了它,將歸罪於修繕者,承擔不起啊!況且修理房屋必須改用新材料,間隔開那些被蟲蛀腐的部分,那些外表完好而內里潰壞的應全部廢除,不能捆起椽子當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當椽子用。選取材料,只要是質地良好的,不管它是哪裡產的。楓、楠、松、橋、櫧、柞、檀,無所不取,大的材料做棟樑,小的材料做小木樁,或者做斗拱,彎的做柱上的橫木,直的做楹柱,長的做屋椽,短的做樑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並爛了樹身淌水的,都有可用之處。如今修造里巷大門的大樹全用盡了,方正無常,工匠失去了他的尺度(標準),使用斧、鋸、刀、鑿,不知怎么栽截木料,把桂、樟、楠、櫨等上好木料,截成劈柴用,這樣即使有魯般、王爾這樣的工匠,也難以施展他們的技巧,而何況又沒有他們呢?這叫我怎能不感到悲傷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