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公女[《聊齋志異》篇目]

魯公女[《聊齋志異》篇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信息

《聊齋志異》――魯公女

魯公女魯公女

故事

招遠張於旦,性疏狂不羈,讀書蕭寺。時邑令魯公,三韓人,有女好獵。生活遇諸野,見其風姿娟秀,著錦貂裘,跨小驪駒,翩然若畫。歸憶容華,極意欽想;後聞女暴卒,悼嘆欲絕。
魯以家遠,寄靈寺中,即生讀所。生敬禮如神明,朝必香,食必祭,每酹而祝曰:“睹卿半面,長系夢魂,不圖玉人,奄然物化。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如何也!然生有拘束,死無禁忌,九泉有靈,當姍姍而來,慰我傾慕。”日夜祝之幾半月。一夕挑燈夜讀,忽舉首,則女子含笑立燈下,生驚起致問。女曰:“感君之情,不能自己,遂不避私奔之嫌。”生大喜,遂共歡好。自此無虛夜。謂生曰:“妾生好弓馬,以射獐殺鹿為快,罪孽深重,死無歸所。如誠心愛妾,煩代誦《金剛經》一藏數,生生世世不忘也。”生敬受教,每夜起,即柩前捻珠諷誦。偶值節序,欲與偕歸,女憂足弱,不能跋履。生請抱負以行,女笑從之。如抱嬰兒,殊不重累,遂以為常,考試亦載與俱,然行必以夜。生將赴秋闈,女曰:“君福薄,徒勞馳驅。”遂聽其言而止。
積四五年,魯罷官,貧不能櫬,將就窆之,苦無葬地。生及自陳:“某有薄壤近寺,願葬女公子。”魯公喜。生又力為營葬。魯德之而莫解其故。魯去,二人綢繆如平日。一夜側倚生懷,淚落如豆,曰:“五年之好,於今別矣!受君恩義,數世不足以酬!”生驚問之。曰:“蒙惠及泉下人,經咒藏滿,今得生河北盧戶部家。如不忘今日,過此十五年,八月十六日,煩一往會。”生泣下曰:“生三十餘年矣,又十五年,將就木焉,會將何為?”女亦泣曰:“願為奴婢以報。”少間曰:“君送妾六七里,此去多荊棘,妾衣長難度。”乃抱生項,生送至通衢,見路旁車馬一簇,馬上或一人,或二人;車上或三人、四人、十數人不等;獨一鈿車,繡纓朱�,僅一老媼在焉。見女至,呼曰:“來乎?”女應曰:“來矣。”乃回顧生云:“盡此,且去!勿忘所言。”生諾。女行近車,媼引手上之,展�即發,車馬闐咽而去。
生悵悵而歸,志時日於壁。因思經咒之效,持誦益虔。夢神人告曰:“汝志良嘉,但須要到南海去。”問:南海多遠?”曰:“近在方寸地。”醒而會其旨,念切菩提,修行倍潔。三年後,次子明、長子政,相繼擢高科。生雖暴貴,而善行不替。夜夢青衣人邀去,見宮殿中坐一人如菩薩狀,逆之曰:“子為善可喜,惜無修齡,幸得請於上帝矣。”生伏地稽首。喚起,賜坐;飲以茶,味芳如蘭。又令童子引去,使浴於池。池水清潔,游魚可數,入之而溫,掬之有荷葉香。移時漸入深處,失足而陷,過涉滅頂。驚寤,異之。由此身益健,目益明。自捋其須,白者盡簌簌落;又久之,黑者亦落。面紋亦漸舒。至數月後,頷禿童面,宛如十五六時。輒兼好遊戲事,亦猶童。過飾邊幅,二子輒匡救之。
未幾夫人以老病卒,子欲為求繼室於朱門。生曰:“待吾至河北來而後娶。”屈指已及約期,遂命仆馬至河北。訪之,果有盧戶部。先是,盧公生一女,生而能言,長益慧美,父母最鍾愛之。貴家委禽,女輒不欲,怪問之,具述生前約。總計其年,大笑曰:“痴婢!張郎計今年已半百,人事變遷,其骨已朽。縱其尚在,發童而齒壑矣。”女不聽。母見其志不搖,與盧公謀,戒閽人勿通客,過期以絕其望。未幾生至,閽人拒之,退返旅舍,悵恨無所為計。閒遊郊郭,因循而暗訪之。女謂生負約,涕不食。母言:“渠不來,必已殂謝。即不然,背盟之罪,亦不在汝。”女不語,但終日臥。盧患之,亦思一見生之為人,乃托游遨,遇生於野。視之,少年也,訝之。班荊略談,甚倜儻。公喜,邀至其家。方將探問,盧即遽起,囑客暫獨坐,匆匆入內告女。女喜,自力起,窺審其狀不符,零涕而返,怨父欺罔,公力白其是,女無言,但泣不止。公出,意緒懊喪,對客殊不款曲。生問:“貴族有為戶部者乎?”公漫應之。首他顧,似不屬客。生覺其慢,辭出。女啼數日而卒。
生夜夢女來,曰:“下顧者果君耶?年貌舛異,覿面遂致違隔。妾已憂憤死。煩向土地祠速招我魂,可得活,遲則無及矣。”既醒,急探盧氏之門,果有女亡二日矣。生大慟,進而吊諸其室,已而以夢告盧。盧從其言,招魂而歸,啟其衾,撫其屍,呼而祝之,俄聞喉中咯咯有聲。忽見朱櫻乍啟,墜痰塊如冰,扶移塌上,漸復吟呻。盧公悅,肅客出,置酒宴會。細展官閥,知其巨家,益喜,擇吉成禮。居半月攜女而歸,盧送至家,半年乃去。夫婦居室儼如小耦,不知者多誤以子婦為姑嫜者焉。盧公逾年卒。子最幼,為豪強所中傷,家產兒盡。生迎養之,遂家焉。

譯文

招遠縣有一個書生叫張於旦,性情放蕩不羈,在一座荒廟裡讀書。當時,招遠縣的縣官是魯公,三韓人氏。他有一個女兒專好打獵。有一次,張生在野外遇到魯公女,見她長得風韻娟美,恣態秀麗;身穿錦緞貂皮襖,騎著一匹小馬駒,像畫上的人一樣。回到廟中,每每想起這女子的美貌,心裡總是念念不忘。後來聽說這女子忽然死了,張生悲傷得不得了。魯公因為距老家很遠,便把女兒的靈柩暫時暫存在張生讀書的荒廟裡。
張生因為和魯公女有一面之緣,對她非常崇敬,猶如對神明一般。他每早都到魯公女靈前燒香,吃飯時必定祭奠。每每舉著酒杯對著魯公女靈柩祝告說:“我才見了你一面,就常在夢裡想到你,沒想到你這玉一樣的人竟然死了。現在你雖近在我的身邊,但卻如遠距萬里河山,何等遺憾。我活著要受禮法約束,你死了的人該無禁忌了吧!你在九泉之下有靈的話,應當珊珊走來,以安慰我的傾慕之情。
張生日日禱告,將近半個月。一天晚_上,他正在燈下讀書,忽一抬頭,見魯公女含笑站在燈下。張生驚訝地起來詢問,女子說:“感念你對我的一片真情,不能忘懷,所以不避私奔的嫌疑來與你相會。”張生大喜過望,二人於是共相歡好。此後,魯公女沒有一晚不來。她對張生說:“我生前好騎馬射箭,以射獐殺鹿為快事,罪孽很大,死了以後無處可去。若是你真的愛我,煩你替我念金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我生生世世永遠不忘你。”張生恭恭敬敬地答應她的囑託,從此常常夜裡起來到魯公女柩前捻著佛珠誦經。一次,偶然碰上節日,張生想帶魯公女一起回家過節。女子擔憂自己腿腳沒勁,走不動。張生要背著她走,女子笑著同意了。張生像背個小孩一樣,一點不覺得重。此後,背著她走路就成了常事。張生考試時,也背她一塊去,但必須夜裡走。
有一年,省里開科考試,張生要去赴考,女子說:“你福氣薄,去也是徒勞往返。”張生聽了她的話就沒去參加考試。又過了四五年,魯公罷了官,窮得沒有錢僱車把女兒的棺材運走,就打算就地埋了,但苦於沒有墳地。這事張生知道後,就對魯公說:“我有塊薄地在廟旁,願埋下你家女公子。”魯公大喜。張生又張羅著幫助料理葬事。魯公對張生非常感激,但也不知道張生是為了什麼。
魯公罷官回家去了,張生與魯公女仍然歡好如初。一天夜裡,女子依在張生懷裡,哭得淚如雨下,對張生說:“我們相好五年,現在要分別了!我受你的恩義,幾世都不足以相報。”張生驚訝地問她,她說:“承蒙你給我這九泉之下的人施加恩惠。現在你已為我念滿了經數,所以我得以托生到河北盧戶部家。若是你不忘今天,再過十五年的八月十六日,請你去盧戶部家相會。”張生也傷心地哭著說:“我現在已三十多歲了,再過十五年,我就快入棺材了,相會又能怎樣呢?”女子說;“到時願給你當奴婢作為報答。”一會兒,她又說:“你可送我六七里路。這半路上有很多荊棘,我穿著長裙子難以走路。”說罷,抱著張生的脖子,張生便送她上了大路。
到了大路上,見路旁有許多車馬,馬上有騎著一人的,有騎著兩人的;車已有的坐三人、四人的,甚至坐十幾個人的不等。唯有一輛以金花為裝飾掛著朱紅繡簾的車子,只有一個老婆子坐在裡面。老婆子見魯公女來了,就叫著:“來了?”女子答應:“來了。”女子回過頭來對張生說:“就送到這裡,你回去吧!不要忘了我剛才說的話。”張生答應著。女子就走到車前,老婆子伸手拉她上了車,鈴鐺一響,車馬就向遙遠的地方走去了。
張生無精打采地回到廟裡,將十五年後相會的日期記在牆上。想到念經還有這樣大的作用,就更加誠心念經。他夜裡做夢,夢見神人告訴他:“你志氣很好,但須要到南海去。”問神:“南海多遠?”神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方寸之地。”醒後,他領悟了神人的意思,就念起菩提經來,修行更加誠心。
三年後,張生的大兒張政、二兒張明相繼高中。張生雖一下顯貴起來,可他仍然堅持修行。一次夢見一個青衣人請他,到了一座宮殿,見殿中坐著一個神,像是菩薩,迎接他說:“你行善可喜,可惜不能長壽,幸好請示了上帝,可以延長你的壽命。”張生跪下叩頭,菩薩叫他起來坐下,請他喝茶,茶香猶如蘭花。又叫童子領他到一個池子裡去洗澡。池水很清,裡邊的魚都看得很清楚。進入池中,水很溫熱,捧起來聞一聞,有荷葉香味。一會兒,他漸漸到了深處,失足陷入水底,水深沒了頭頂,一下子就驚醒了,大為驚異。從此,張生身體更加健壯,眼更明了,自己捋了一下鬍子,白鬍子都落了。又過一些時候,黑鬍子也落了,臉上也沒有了皺紋;又數月後,面目像兒童,跟十五六歲一樣。還好遊戲,也像個孩子,很不注意衣服飾物,禮儀小節。玩出了事,兩個兒子就去救他。不久他夫人老病去世了,張生的兒子們要給他娶大戶人家的女兒為繼室。他說:“等我到河北去一趟回來再說。張生屈指一算,已經到了與魯公女約定相會的時候了,便命人備馬率僕人到了河北。一打聽,果然有個盧戶部。
早先,盧公生一女兒,生下來就會說話,長大了更加聰明漂亮,父母最喜愛她。一些富貴人家來求婚,女兒都不願意。父母覺得奇怪,就問她,女兒詳細說了生前的姻緣。大家給她算了算時間,大笑著說:“傻丫頭!張郎現在已年過半百了,人事變遷,怕他屍骨都爛了;就是還活著,也老掉牙了。”女兒不聽,還是等著。母親見她決心不動搖,與盧公計謀,叫看門的不要通報客人,等過了約期,她就會絕望了。
果然不長時間張生就來訪問,看門的不給他通報。張生不得已回到旅店,心裡又不痛快又沒有辦法,就去郊外散心,也藉此機會暗暗打聽女子的訊息。
托生後的魯公女以為張生負約,終日哭泣,也不吃東西。母親對她說:“張生不來,一定是去世了。就是活著,違背了盟約,錯也不在你。”女子也不說話,終日躺在床上。盧公很憂心,也想知道張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於是託詞郊遊,正好遇到張生。一見是個少年,十分驚訝,互相談了幾句話,見張生風流瀟灑,盧公很喜歡,便邀他到家裡去。張生剛想問話,盧公忽然立起,叫客人等一下,自己匆匆進內房告訴了女兒。女兒很高興,自己奮力起床,出來一看,見長得不大像張生,就哭著回房了,埋怨父親誑她。盧公極力表明這個人就是張生,女兒也不說話,只是哭。盧公出來,情緒懊喪,對張生也不熱情接待了。張生問:“貴府有當戶部的嗎?”盧公隨便應了一聲“有”,眼睛向別處看,似乎不覺得有客人在。張生感到有些慢待自己,就告辭走了。
魯公女只是哭,幾天就哭死了。張生夜裡做夢,見魯女來對他說:“來找我的果然是你嗎?你年紀相貌都變了,見了面竟沒有認出。現在我已憂愁而死,煩你趕快到土地祠招回我的魂,還能復活,晚了就來不及了。”張生醒來,急忙去叫盧戶部的門,果然他女兒已經死了兩天了。張生悲慟欲絕,進屋弔唁一番,把夢中的事告訴了盧公。盧公聽從了他的話,急忙去土地祠招回了女兒的魂。又掀開被子,撫摸著女兒的屍體,一面叫女兒的名字,一面禱告。不多時,便聽到女兒喉嚨里咯咯地響,見她朱唇一張,吐出一口冰塊樣的痰,漸漸呻吟起來。盧公高興得不得了,敬請張生客廳就坐,命人擺上酒宴,細問張生門第,才知道他家是巨族大戶,越發高興。於是選擇良辰吉日,命女兒與張生成了親
張生在盧公府住了半個月,便帶著妻子回家,盧公親自護送女兒,並在張府住了半年才回家。 張生夫婦住在一起,真像小兩口一樣。很多人認為魯女的兒媳是她婆婆,因為她兒媳都近四十的人了。 盧公回家後,過了一年就死了。兒子很小,被豪強人家欺侮,家產幾乎都被人霸占了。張生夫婦就把他接了來養著,成了一家人。-

相關影視作品

86版《聊齋》――《魯公女》

◆該片為1986年大陸《聊齋電視系列片》其中的一個篇章。分上下兩集。
導演:張亮
編劇:李棟
演員表
張於旦……馬廣儒
魯飛飛\陳小姐……張麗玲

張愛玲 飾 魯公女張愛玲 飾 魯公女
王生……邱燕昆
鐵拐李……關德俊
荷仙姑……陳愛武
陳員外……方茂林
陳夫人……王娟
王二嫂……楊亞瓊
故事梗概
書生張於旦野遊巧遇縣令之女魯飛飛,一見傾心,思念難忍。當張於旦貿然探訪時,才得知魯飛飛已日前仙逝。靈前祭奠焚香頌經、遙祝祈禱。生死相戀,令閻王爺動心;摯誠相愛,令神仙鐵拐李與何仙姑感動。天崩地裂、山盟海誓、金石為開。漆黑的棺材內青煙噴然,一對生煞費苦心戀人,歷盡磨難後終成眷屬。TVB《聊齋1》――《流光情劫》

主 演:翁家明 楊麗菁 曹眾

上映時間:1996
故事梗概
張於旦(翁家明)行俠仗義,為貧苦百姓贈醫施藥,甚得村民愛戴。魯金采(楊麗菁)為替父醫病,不惜上山捕殺鹿群,卻常被旦阻止及破壞。雖然如此,兩人卻真心相愛。 正如旦所想,鹿群確具靈性。鹿王三太子(陳嘉輝)現身,給旦送上金鹿茸,以醫治患有腳病的鳳娘(曹眾),並著他警告采別再殺鹿。不久,娘病情好轉,采卻墮馬身亡。當三太子知悉采殺鹿的原因後,決助她早日投胎。採在還陽前現身與旦約定十八年後再續前緣。 旦怕十八年後已呈老態,不為采接受,於是終日研究不老之法,不再為病人義診。殊不知十八年後,采竟不跟旦相認。電影《幽魂奇戀》

◆影片根據《聊齋》系列之<<魯公女>>改編而成的一個情景跌宕起伏的人鬼愛情故事。影射出了“鬼患始於人之禍,世上倘無惡人,便會連鬼也沒有”這一深刻主題,觀後,令人沉思回味,久久難忘.該片上映後,曾多次重播,反響強烈,系大陸經典的人鬼愛情片,堪稱大陸版《倩女幽魂》
影片信息
上 映:199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類 型:愛情懸疑片
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長出品 
演職員表 
編 劇:張冀萍
導演::邱麗莉
主 演:黃國強 徐小健 董小燕 張子江 王志剛
故事梗概
吉潤縣的邊緣山區有一座客店叫“世緣客店”,雖然地處荒郊野嶺,但處交通要道,卻也生意興隆。可是近來出現了一個名為李元甫的大盜,殺人越貨,鬧得人心惶惶。中州府的捕吏齊天遠奉命前來緝拿李元甫,可店夥計曾屏和張珍不歡迎他住店。夜半,齊天遠在後院遙見一白衣女子的身影,在後院得到該女子提示:留神後院。後院內,發現了屍身。天遠所見女子正是已死的梅英姑娘的鬼魂。深夜,女子在齊天遠的房中現身,女子天真的笑聲與清醇的美貌令齊一見傾心.....天明,店主李應稟報店裡黃夫人和丈夫昨晚去後院後再也沒回來。齊天遠帶人挖開後院山石,見黃夫人丈夫屍身赫然在內。兇案不斷,在店主李應的讒言下齊天遠懷疑是他曾見的白衣女--已死的梅英姑娘鬼魂所為。梅英現身否認,說她是找殺她的李元甫復仇。夜裡,齊天遠跟蹤一黑衣人,傳說中的李元甫正是如此裝束,天遠與傳說中的李交手,而同一時間,其他地方再次發生李殺人事件。天遠在縣尉的指點下開始接近事實的真相,店住李應企圖嫁禍冤死的梅英姑娘,並請妖道來店欲致其灰飛煙滅,在萬分緊要關頭,天遠答救了梅英,梅英也在辦案過程中多次暗中相助天遠。最後,天遠終於除掉了李應、曾屏、張珍三個冒名惡賊...等待十八年,一見鍾情的一對男女主人翁也終於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關於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另有相關同名電視劇和電影等。

關於聊齋的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歲,字留仙,身長1.9米,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8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早年經歷 蒲松齡的一生到外地旅遊較少,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馬瑞芳教授在山東大學的演講 如果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毫無疑問,白話長篇小說《紅樓夢》。如果再問:哪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和《紅樓夢》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紅樓,一短一長,一文一白,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的雙峰。 《聊齋志異》不僅是中國文學的驕傲,它還是世界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品,經常讓漢學家感到驚奇。 家徒四壁婦愁貧 蒲松齡一生,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 《聊齋志異》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說,而《聊齋志異》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帶有幾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夜間,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商人蒲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進了他妻子的內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塊銅錢大的膏藥,蒲驚醒了。他聽到嬰兒在啼哭,原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抱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月光的照耀下,蒲驚奇地發現,新生的三兒子胸前有一塊清痣,這塊痣的大小、位置,和他夢中所見那個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藥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這是蒲松齡四十歲的時候對自己出生的描寫。我國古代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出生說得很神秘,大詩人李白說他是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而生。而蒲松齡是他的父親夢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還解釋,我一輩子這么不得志,這么窮困,很可能就是因為我是苦行僧轉世。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當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看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生活很貧苦,他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他為了溫飽挖空心思;他一輩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非常痛苦;他為了寫《聊齋志異》,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說蒲松齡三苦並存―――生活苦,考試考得苦,寫書寫得苦。 我們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齡年輕的時候,生活不是很苦,因為他的父親棄儒經商,家裡是小康之家。在父親的保護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跟朋友們搞詩社。但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為他分家了。為什麼分家?因為家庭矛盾。蒲松齡的兩個哥哥都是秀才,但是兩個嫂子都是潑婦。蒲松齡曾經在他的書裡面說過這樣的話:“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他這兩個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只好給兒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為這兩個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搶,而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沉默寡言躲在一邊。分家的結果是蒲松齡分到農場老屋三間,破得連門都沒有,蒲松齡只好借了門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只夠吃三個月。這樣一來,蒲松齡就要自謀生路了,他於是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師生涯。 私塾教師就是鄉村國小教師,而且是到私人家裡教書,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體的賬,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兩,這個賬是《紅樓夢》里劉姥姥大觀園的螃蟹宴時算出來的。所以說,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到了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家徒四壁婦愁貧”。他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裡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我怎么樣養活我這些可憐的孩子啊!蒲松齡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祭窮神文》。他說:“窮神窮神,我和你有什麼親,你怎么整天寸步不離地跟著我,我就是你一個護院的家丁,我就是你護駕的將軍,你也得放我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鬆,好像是兩個纏熱了的情人?”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之苦。學習蒲松齡可以明白,聯想及想像才是寫小說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