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佩氏鸚鵡

魯佩氏鸚鵡

魯佩氏鸚鵡(學名:Poicephalus rueppellii) 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鳥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體型外觀與其它同屬的鸚鵡有些類似,生性安靜害羞。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刺叢地區、乾燥的林地和半乾燥的沙漠區、喜歡聚一小群沿著水源處的林區活動,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時候,才會聚集一大群一起覓食。分布於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與納米比亞境內。

基本信息

整體概述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黑棕色,頭部兩側、下巴、胸部和腹部上方顏色較深,並帶有些銀灰色調;耳羽為銀灰色,背部下方和腹部為深灰色,有些鳥則會帶有淺藍色;翅膀彎曲的部份、翅膀內側復羽、大腿均為黃色;內側尾羽為淺\灰色並帶有不同程度的藍色;鳥喙黑色,虹膜為橘紅色。母鳥背部下方、尾部和尾部上方復羽為藍色,尾巴內側復羽深藍色。幼鳥體色較深,翅膀彎曲的地方和大腿沒有黃色的羽毛,公母鳥背部下方均為藍色,公鳥的藍色羽毛分布面積會比較小,鳥喙灰色,虹膜為深棕色。幼鳥需要14個月以後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魯佩氏鸚鵡是相當少見且不普遍的種類,體型外觀與其它同屬的鸚鵡(Poicephalus)有些類似,生性安靜害羞,由於數量很少、價位高且不普及所以相關數據相對的少,它們並無其它的亞種,可由外表體色來分辨成鳥的性別,成熟的母鳥在腹部、腰部、背部與尾部有亮眼的藍色,公鳥則無,這的性徵在14月大後會較為明顯,與許多鸚鵡的處境一樣,棲息地的破壞與不法的捕抓交易使他們的數量日益下降,野外數量可能僅剩9千隻左右。

棲息環境和習性:魯佩氏鸚鵡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刺叢地區、乾燥的林地和半乾燥的沙漠區、偏好一小群一起沿著水源處的林區活動。他們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以至多20隻左右的小群體活動,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時候,才會聚集一大群一起覓食。平時他們偏好棲息於高大的樹木,在沙漠地區或是灌木叢活動的時候,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相當難以察覺。大部分被人發現都是他們在飛行或是他們發出尖聲鳴叫的時候;如果受到驚擾,他們再飛走之前會先發出尖銳的叫聲,警告的叫聲音頻相當高,音量也非常大。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聲鳴叫,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體長:22cm(8.5 吋)

魯佩爾氏鸚鵡棲息於乾燥水域附近的乾燥林地、熱帶草原與荊棘叢中,特別愛棲息在高樹上,繁殖期外時常成對或一群20隻左右聚集於水源地旁,食物充足時聚集的數量會更多,天然食物包括水果、嫩芽、種子、花蜜、花朵、漿果與昆蟲等等。

棲息環境

魯佩氏鸚鵡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刺叢地區、乾燥的林地、半乾燥的沙漠區、沿河樹木繁茂的地區。喜歡棲息在大型樹木上,如猴麵包樹和合歡樹。一般在海拔1250米以下活動。

分布範圍

魯佩爾氏鸚鵡分布圖魯佩爾氏鸚鵡分布圖

分布在非洲的西南部,主要在安哥拉與納米比亞境內。旅鳥:波札那。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從2月到5月,也曾經發現在9月繁殖的,但這種情況很少,可能是由於雨季降水量的影響。在樹洞中築巢,會使用啄木鳥的巢穴,巢一般離地面5米以上。通常一對成鳥會持續使用巢穴達兩年,產卵前會花很多時間待在巢內,每巢產白色卵3或4枚,雌鳥單獨孵化約28天,孵化68天之後幼鳥的羽毛豐滿,離開巢。

人工飼養,剛開始飼養時魯佩爾氏鸚鵡會相當緊張與害羞,對於環境的變動很敏感,但在熟悉環境且有安全感後會顯的有活力且活潑,它們是安靜的籠養鳥,這是大多數這屬的鸚鵡共通的特性,適應期雖較敏感,但熟悉飼主與環境後會十分健壯;它們的餵食、安置、照顧等大多同於一般同屬的鸚鵡。繁殖期間親鳥較敏感,尤其是飼主檢查巢箱時,一窩產3-5枚卵,孵化期約26-28天,雌鳥通常在第2枚或第3枚卵生出後才開始孵卵,雛鳥孵出後約在8至9周大時羽毛長成出巢,在12-13周大時開始會獨立活動。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沒有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種群數量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魯佩氏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