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性之變異有啥稀奇

與人類不同的是:這些能性變的魚類,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驚變”。 再以海洋里來說,我國黃海中有種魚名叫“黃鯛魚”,又有著奇妙的性變。 在一群魚類中只有兩條雌魚“領銜”,其餘的都是雄魚,嚴然是個“母性社會”。

人類因生理性病變或發育不全等因素,會造成”兩性人”(俗你“陰陽人”)。這些“兩性人”,經醫生手術後,可由“男”變“女”,或由“女”變“男”。當然,這都是屬於不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在自然界的魚類中,也存在著令人難以想像的性變情況。與人類不同的是:這些能性變的魚類,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為了生存而產生的“驚變”。

在魚類的性變中,司空見慣的黃鱔就是一種。幾乎全部黃鱔從卵孵化出來後,一直到第一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卵巢),當小黃鱔性腺發育成熟(體長約35-40厘米左右),並第一次產卵後,部分個體性別產生“性變”,即雌性(卵巢)轉變為雄性(精巢)。當體長在53厘米以上則多數變成了雄性(精巢),而且從此之後,就終生為雄性了。魚類學家把這種現象稱這為“性逆轉”。

在我國新疆伊犁河中生活著一種鯉科魚類的裂尻魚,它們的性變情況卻與黃鱔相反。當它們體長在25厘米以下時,全部都是雄性,體色為銀白色。當體長達到30厘米時,一下子全變成雌性(與黃鱔不同的是:黃鱔性變是逐步的,而不是“一下子”),體色也漸漸變成了暗黃色。魚類學家認為這種隨著體長而性變的“逆轉”現象,在鯉科魚類中比較罕見。

無獨有偶,前蘇聯科學家在歐洲水系中發現了一種三倍體銀鯽魚,這種魚群中沒有一個“雄性公民”。當銀鯽魚在繁殖後代時,雖然雄性魚類的精子來刺激它們的卵細胞,但精子並不參與受精過程,只能起一種“催化劑”的作用,卵細胞進行自我分裂,從而發育成雌性後代。這些和“母親們”清一色的“女兒們”,實際上是沒有父親(血緣關係)的後代。也正因為它們世世代代進行著母性遺傳,才保持純潔的“女兒王國”。

後來,在我國黑龍江省方正縣水庫中亦發現這種類似的銀鯽魚(由於體色銀白色的鯽魚,故名),也是一種三倍體魚。我國魚類學家了解到此性狀後,採取“異精雌核發育”的特技,以江西興同紅鯉為“父本”,借紅鯉的精子來刺激銀鯽的卵子,再讓其雌性原核發育成雌性後代,這樣新一代仔魚的形態結構與“母親”一模一樣,成為“清一色”的新品種--異育銀鯽。經各地推廣飼養,具有食性廣、更耐寒、成活率高,生長快的特點,成為我國池塘養殖品種的新秀。

再以海洋里來說,我國黃海中有種魚名叫“黃鯛魚”,又有著奇妙的性變。黃鯛魚在幼魚時具有兩性生殖器官,它們首先發育成雌性(和黃鱔有些類同),當第一次性成熟,產過一次卵後,卵巢就逐漸萎縮(或消失),取而代之的精巢開始發育,變成了雄性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羅伯特·沃納,對魚類性別變化十分關注,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能性變的魚類竟涉及到有七個目、二十三科,其中較普遍的是:由雌性變為雄性,但由雄性變為雌性者則比較少見。

加勒比海有一種美麗的隆頭魚,剛孵出的幼魚是“清一色”的雌性,體色金黃,但“中年”以後,體色轉為深藍色,並有斑馬條紋,這時性別已成為雄性。因此它們的“婚姻狀況”和黃鱔一樣,永遠是“老夫少妻”。

印度洋里有一種與海葵共生的雀鯛魚。在一群魚類中只有兩條雌魚“領銜”,其餘的都是雄魚,嚴然是個“母性社會”。但是當“領銜”的女主人無法履行“職責”(或體力不支.年老為衰)而“離群出走”時,這時在這魚群中身體最強壯的雄魚,性變為雌魚來“頂替空缺”,繼續履行“母性社會”的天職。

在澳大利亞沿海有一種鸚嘴魚,魚群中只有一條最大的個體是雄性,每天忙與眾多雌魚交配,真是“妻妾成群”的“一夫多妻制”。由於某種原因(或體力不支),一旦“空位”出現空缺,那就會在魚群中最大的雌魚會在1小時內神速地由雌性變為雄魚,不致於出現“權力真空”。但真正要使卵巢改弦易轍成為精巢,還得二、三個星期才能履行“排精”的重任。

巴西海區有種“石斑魚”,其“性逆轉”更為奇妙,在一天內,“性逆轉”要“變”幾次。當一對石斑魚在進行“婚禮”(交配)時,雌魚產卵,雄魚排精,但過不多時,它們卻互換“角色”,產卵的雌魚變成排精的雄魚,排精的雄魚變成產卵的雌魚。如此一天可以“顛倒鴛鴦”達四、五次之多。

那么,“性逆轉”之謎何在?上面已經提到,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非有什麼“謎底”,但最近英國國家環境局對英格蘭和蘇格蘭八條主要河流中的野生魚類進行例行採樣時驚訝地發現。至少有60%的斜齒鯿魚的雄性生殖器官中能產出卵粒,換句話說,它們已變成了一種雌雄兩性兼有的“怪魚”。

為此,英國魚類學家對“怪魚”進行了研究,終於揭開了野生魚類自動變性之謎。原來斜齒鯿魚的內分泌系統對水環境中的有機化合物極為敏感。在未受任何工業污染的潔淨水體環境中,斜齒鯿魚能保持原來的性別,因此可以正常的“生兒育女”的繁殖後代。當水環境受到上游工廠排放的廢水污染時,斜齒鯿魚的內分泌系統受到廢水中有機物的刺激而產生紊亂。從而導致斜齒鯿魚既分泌雄激素,又分泌雌激素。它們的”性”--生殖器官也隨之發生變化(“性”)。據英國魚類學家為析:工業廢水中的多氯聯苯、鄰笨二酸、烷基苯、有機錫,以及雙酚類化合物等,對野生魚類的內分泌系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性變”)。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旦野生魚類的內分泌系統受到水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影響,它們就會失去正常繁殖後代的能力。也可以這么說,在嚴重污染的河流湖泊中野生魚類會逐漸減少,甚至絕跡。

魚類“後天”性變給我們一個警示:大力治理工業三廢,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