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雕

魚雕

漁雕(拉丁學名:Ichthyophaga humilis),又名魚雕,體長61~68厘米。頭部為灰色。中央尾羽呈暗褐色,先端色彩較淡,次端呈黑褐色,並有寬斑。其餘尾羽雜有白色。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部的廣東省和海南省。CITES附錄Ⅱ級,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信息

本詞條為同頁消岐義詞條介紹的主要是

魚雕魚雕

1、動物魚雕
2、裝飾品魚雕

動物

雕是食魚的猛禽,頭和頸部都是白色的,經常發出很響的鳴叫聲。它們常在湖泊、河流和海濱上空盤鏇,當發現水中獵物時,兩腳在前,舉翅向下俯衝,甚至將

魚雕魚雕
整個身體浸入水中,然後兩腳抓住魚,在水面上繼續飛行,最後把魚帶到樹枝上或巢中吃掉。

裝飾品

在瓦屋山附近的民房檐下,大都懸掛著各種“魚雕”。有的說是裝飾品,有的說是天師道的標識,究竟是何?

據史料載:“五斗米教,又稱天師道……蓋原為西南少數民族之宗

魚雕魚雕
教。”又說“五斗米道,原為西南少數民族之宗教”。由此可見,五斗米教曾盛行於川西大地。現今洪雅縣炳靈鎮一帶,村民至今尚保存有在房檐下懸掛魚雕的遺風民俗,被稱作是五斗教的標識。它成為瓦屋山是道教發祥地的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

張道陵始創五斗米教,原以天然太極八卦之東南西北中方位坐標命名,故有人教者交納五斗米的說法,世人稱之為“米賊”。蓋因青衣江流域氐羌人多以捕魚為生,張道陵尊重地方民俗,遂易米為魚。凡人教者皆須在房檐下懸掛魚雕以記,魚雕漸成五斗米教的重要標識。久而久之,掛魚雕成為洪雅縣瓦屋山一帶的民俗。五斗米教義倡導教民誠實忠信,病時閉門思過,規勸世人多行善,故有佑福保全、趨利避害、祈願教民豐年有餘(魚)的良好願望。有專家認為,魚雕也有取“魚目之常醒”之意,功在保家護宅,警醒盜賊。如今尚有人家留存有祖上傳下的遺物,所見門環、箱櫃、寺鐘、鑰匙吊環上多有魚形銅飾,概因魚雕演變之果,不外乎守衛含意。演變至今,則成為一種裝飾品,以求美觀。

魚雕最初來源於蜀王開明氏鱉靈的圖騰崇拜。現今洪雅縣炳靈治水之地,並建有眾多祭祀炳靈的廟宇,表明此地確有炳靈神的崇奉。炳靈鎮又叫易俗鄉,有河喚炳靈,亦稱周公河,有取易經八卦之意,與周公不無關係。洪雅張、趙、王、黃四姓甚多,而張姓多為張道陵後裔。這其中不能不說張道陵在創教之初受了鱉靈遺風的影響。由此充分證明道教起源於瓦屋山。

為什麼道教會選址瓦屋山?道教學泰斗卿希泰教授在《瓦屋山道教文化初考》一文中寫道:“從早期天師道治所的分布情況來看,不少治所都在洪雅瓦屋山周圍,洪雅瓦屋山已被這些治所環抱,有的治所甚至在洪雅縣的境內。故傳說張道陵在此傳教,也是事出有因。”瓦屋山為巴蜀名山,與峨眉山並重。有專家考證,張道陵出生彭山縣江口古鎮,因江口與瓦屋山咫尺之遙,瓦屋山在他少年時期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道教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張道陵欲覓清修之地,瓦屋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是首選。清嘉慶《洪雅縣誌》記載,“張道陵碑在易俗鄉”。其碑文有“仙歷道成”之句,足以證明張道陵在瓦屋山創立道教。再者,瓦屋山一帶為氐羌人世居,歷來巫術有方,今文經學風氣盛行,並且蠶叢、鱉靈遺風猶存,張道陵選址瓦屋山也就成為使然。也就是說,道教孕育、初創於瓦屋山,此後道教遷址大邑鶴鳴山成形,得以系統化、理論化,創下二十四治,洪雅占有三。極有可能印證了張道陵重回瓦屋山傳教,葬身蟒腹的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