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國

周康王二十五年(約公元前11世紀),周軍進攻鬼方(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戰。 東西築有城牆,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懸崖為天然屏障。 1983年5月,經省考古研究所確認,古城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遺址。

基本信息

鬼方是商周時居於我國西北方的少數民族,其活動載於《汲冢周書》、《易經》、《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辭中。那時,漠南地區多次發生討伐鬼方的大規模戰爭,甲骨卜辭載“鬼方易”,即鬼方向遠方逃走或遷走。史載,居匈奴北和康居北。本世紀以來,經我國、原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春秋時,稱這部分人作赤狄。其後,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現在史籍中。丁零,《山海經》作釘靈,《史記・匈奴列傳》作丁靈,《漢書・蘇武傳》作丁零,《魏略,西戎傳》作丁令。兩漢時候,他們南遷蒙古高原,史稱狄歷、敕勒或鐵勒。在高車(高車丁零、東支鐵勒)六部中,狄歷為其一,且為六部之首。其中有袁紇部,這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回紇的漢文譯名。另四部為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周康王二十五年(約公元前11世紀),周軍進攻鬼方(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戰。 鬼方是古代北方遊牧族之一,經常侵擾中原地區。周初,武王滅商後曾將其放逐至涇、洛(今陝西涇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時入貢。後因周軍鎮壓東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亂,進攻東部的準夷等而放鬆了對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機從岐周(今陝西岐山)以西和隴(今陝西乾陽、隴縣)之間,經常對西周西北邊境侵擾,威脅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二十五年,為了消除邊患,周康王命盂率領大軍進攻鬼方。鬼方亦調兵迎戰。經兩次大規模作戰,周軍斬殺鬼方4800多人,俘獲其4名首領及以下1.3萬多人,還繳獲了很多車馬和大量牛羊。周軍將鬼方又驅逐至遠離鎬京的�隴和岐周以西。周西北邊境暫安。鬼方,我國古代主要的北方遊牧群體,早在史前時期就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印歐族群,即是堯舜以前居於北野的山戎、獫狁和熏粥統一後之舊部,周時復稱獫狁、嚴允,秦漢為匈奴。筆者認為:他們是於6000年前從烏拉爾山遷到中國北方,並於公元4-5世紀部分回遷歐洲,屬芬蘭-烏戈爾語系的印歐人種,同後來從北伊朗遷到中亞和河西地區的斯潘塞族群(中國史書所載的塞種人)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並非最早遷來的烏拉爾人種,早在烏戈爾的語言形成之前(1-3萬年前),已經有很多部族從烏拉爾山來到了中國北方和北亞(如吠夷、龍方等戎人),但是最終被操烏戈爾語的後來者統一和強大起來,就是見於中國史書上的熏粥、獫狁或匈奴。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位於清澗縣高傑村鄉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南、西、北三面環水。東西築有城牆,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懸崖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122―213米,東西495米,總面積67000平方米。城內房址、道路清楚可辯。東城牆築在土丘上,殘長128米,復原長160米;西城牆殘長35米,復原長151米。東西城牆為土石結構,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塊和土築成,一層石塊上敷一層土,其結構緊密,外壁平整堅固。遺址出土大量商至漢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錐、鏟、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劍、矛、駑、印章、貨幣等青銅器。
1983年5月,經省考古研究所確認,古城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遺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遺存被考古界命名為李家崖文化。該遺址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崖文化是近年來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一個進入青銅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其時代大約相當於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考古學界認為,該文化是與商周之際雄踞在北方地區的民族―鬼方相關,而清澗無定河流域則是商晚期鬼方民族活動的主要區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