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肚

鬧肚

鬧肚子(腹瀉)是大腸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次,成形、色呈褐黃色、外附少量粘液。也有些正常人每日排成形便二三次,只要無膿血,仍屬正常生理範圍。腹瀉主要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病發時期為1~2個星期,而慢性腹瀉則在2個月以上,多是由於肛腸疾病所致。

名詞解釋

腹瀉
英文名稱:diarrhea 定義:糞便稀薄,排便次數增加的表現,是多種類似症狀的統稱。 鬧肚又名腹瀉
肚子 : 用做食品的動物的胃:豬~ㄧ羊~。另見dù·zi。
鬧 : 鬧(鬧) nào 不安靜:鬧市。熱鬧。攪擾:鬧心。鬧騰。戲耍,耍笑:戲鬧。鬧洞房。發生(疾病)

概述

鬧肚子(腹瀉)是大腸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次,成形、色呈褐黃色、外附少量粘液。也有些正常人每日排成形便二三次,只要無膿血,仍屬正常生理範圍。腹瀉主要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病發時期為1~2個星期,而慢性腹瀉則在2個月以上,多是由於肛腸疾病所致。 鬧肚子(腹瀉)是指原來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具有以下3個條件時才可稱腹瀉: 1.大便次數明顯增多 2.糞便變稀,形態、顏色、氣味改變,含有膿血、粘液、不消化食物、脂肪,或變為黃色稀水,綠色稀糊,氣味酸臭。 3.大便時有腹痛、下墜、里急後重、肛門灼痛等症狀。 中醫在《內經》中稱腹瀉為“泄”,漢唐時期多稱為“下利”,宋代以後稱為“泄瀉”。根據腹瀉的病因、發病部位、發病特點、糞便形狀等,又分為:濕泄、火泄、暑泄、熱泄、食泄、氣泄;胃泄、小腸泄大腸泄、腎泄、直腸泄;水瀉、滑瀉等。一般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下如水樣者稱為“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