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

髹漆

髹漆(拼音:xiū qī),指油漆,亦作髤漆。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出處《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元年》遼主方縱肆,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貫所齎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漆之具以為饋。家具的傳統髹漆技法是揩漆工藝,首先進行打磨,以體現木材的天然紋理,然後用天然漆髹塗於器物的表面,待漆要乾未乾時,用布紗揩掉表面漆膜,把漆器製造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工藝。

基本信息

釋義

1.亦作"髤漆"。
2.謂以漆塗物。
3.指油漆

出處

1.謂以漆塗物。《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元年》:“遼主方縱肆,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貫所齎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漆之具以為饋。”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我想像秦淮河的極盛時,在這樣宏闊的橋上,特地蓋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麗麗的,晚間必然是燈火通明的。”

(2).指油漆。唐劉禹錫武陵觀火》詩:“瑤壇被髹漆,寶樹攢珊瑚。”清田雯《黔書·雄黃》:“茅膠者,薯蕷之別種,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離而萃渙。”清無名氏《梵門綺語錄·震澤新庵連生》:“丰容盛鬋,髮光澤如髹漆。”

起源

髹漆髹漆
現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胎朱漆碗。不過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用色料調漆,其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待今後我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商周時代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戰國在漆工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器物品種和髹(xiū,指把漆塗在器物上)飾技法等都有很大的發展。漢代漆器產地之廣、數量之多、傳播之遠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造型及裝飾也呈現新的面貌。魏晉南北朝漆器發掘出土的雖不多,惟據歷史文獻可知當時花色頗繁,製作亦精。體大質輕的夾紵(zhù,指用苧麻織成的粗布)像,油漆兼用的密陀繪具有時代的特色。唐代文明高躋當時世界之巔,漆器和其他工藝一樣有特殊的成就。它表現在起源於前代的金銀平脫至此而愈加華美,盛行於後代的剔紅、犀皮等又始創於斯時(據最近在安徽馬鞍山朱然墓發現的漆器,三國吳已有犀皮,本文不及收入和更改,另有專文論及)。
宋代一向以一色漆器製作精良為世所稱,而近年來又發現有極為精美紋飾的堆漆與鑲嵌、戧金與填漆相結合的漆器更呈異彩。元代漆工名匠輩出,尤以剔紅、剔犀、戧金諸作,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明代是我國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發展和革新的時代,髹飾工藝可謂至此而大備。多種技法和不同紋、地的結合,迎來了千文萬華之盛。清代前半葉大規模地任用了明代髹工,由於宮廷的好尚,更趨精工細巧而不免流於纖密繁瑣。中葉以後,國運日促,導致各種工藝的全面衰退。
總的說來,中國漆工藝幾千年的發展和成就,對全世界的漆器工藝都產生了影響,先是東亞、東南亞、繼而是西歐及北美。可以說世界上一切製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質摹仿漆器的國家,無不或多或少受中國漆器的影響。中國傳統漆工藝曾經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關髹工、漆器的著作,為數不多,且大都散佚失傳。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是明代黃成撰的《髹飾錄》。(1)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為重要的文獻,使我們認識和了解祖國漆器的豐富多彩,為繼承發揚、推陳出新這一工藝提供了寶貴材料。它還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分類

髹漆髹漆
1.質色門即各種一色漆器
2.紋■門即表面有不平細紋的各種漆器。
3.罩明門即在各色漆地上罩透明漆的各種漆器。
4.描飾門即用漆或油描繪花紋的各種漆器。
5.填嵌門即填漆、嵌螺鈿、嵌金銀等各種漆器。
6.陽識門即用漆堆出花紋的各種漆器。
7.堆起門即用漆灰堆出花紋,上面再加雕琢、描繪的各種漆器。
8.雕鏤門即各種雕漆,包括剔紅、剔犀等及假雕漆、雕螺鈿等各種漆器。
9.戧劃門即刻劃花紋,紋內填金或銀或彩色的各種漆器。
10.斒斕門即兩種或兩種以上紋飾相結合的各種漆器。
11.復飾門即某種漆地與一種或多種文飾相結合的各種漆器。
12.紋間門即填嵌門中的某種做法與戧劃門中的某種做法相結合的各種漆器。
最後是裹衣門和單素門,講的是兩種用簡易方法做胎骨的漆器。

鑑別

各種家具有各自的髹漆工藝,所謂髹漆辨偽,主要對象是珍貴硬質木材家具,即黃花梨,紫檀紅木類家具。這類家具的傳統髹漆技法是“揩漆”工藝,首先進行打磨,以體現木材的天然紋理,然後用天然漆(生漆)髹塗於器物的表面,待漆要乾未乾時,用布紗揩掉表面漆膜。如此,反覆多次,直至表面呈現光亮,這就是“清水貨”。而仿製家具,常採用“混水貨”工藝,即用有色的漆膜,覆蓋家具的表面,看不到木材的天然紋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