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髮

髡髮,拼音:kūn fà,是古代東胡及其後代民族的髮式,是東胡系諸民族區別於匈奴系諸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古代中國南方各民族也常見此髮式。 其特徵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裝飾,根據性別、民族、歷史時期及個人成長階段不同,髡髮有多種髮式。 契丹族男子的一種髮式。在古代,髡髮為某些地區少數民族常用髮式,按契丹習俗,契丹男子多作髡髮。《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等史志都有記載。選擇頭髮的長短本是自然環境的使然,是依據一定的條件形成的習慣。

解釋

1.亦作"��發"。2.剃髮。

起源

契丹族男子的一種髮式。按契丹習俗,男子多作髡髮。在古代,髡髮為某些地區少數民族常用髮式。《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等史志都有記載。髡髮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髮;有的在耳邊披散鬢髮,也有將左右兩綹頭髮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髡髮樣式,從傳世的《卓歇圖》、《契丹人狩獵圖》、《胡笳十八拍圖》等,及遼墓壁畫中都可看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