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逸圖

高逸圖

《高逸圖》現藏於中國上海博物館,是一幅彩色絹本的人物畫。作者孫位,唐晚期著名畫家,性情疏緊,襟抱超然,其畫筆精墨妙,氣象雄放,情高格逸。孫位的《高逸圖》又名《七賢圖》,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現在看到的這幅《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

基本信息

概述

高逸圖高逸圖
絹本,設色畫。縱:四五.二、橫:一六八.七厘米。
孫位是唐代著名的畫家,擅長畫人物和龍,《高逸圖》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也為目前屈指可數的幾件唐代作品之一。畫中表現的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目前畫面僅剩四人,經考證是山濤、王戎、劉伶與阮籍。在技法上,孫位繼承了顧愷之“勁緊連綿如吐絲”的行雲流水的風格,但更加成熟。線條的變化更豐富,人物造型刻畫更真實細緻。
《高逸圖》有宋徽宗瘦金體題簽“孫位高逸圖”,著錄於宋徽宗的《宣和畫譜》里,畫上鈐印“宣和七璽”。《高逸圖》上的七璽是全的,作品的裝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遞藏宋內府、清梁清標、清內府,現藏上海博物館。

詳述

《高逸圖》孫位的《高逸圖》又名《七賢圖》,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孫位,唐末會稽(浙江紹興)人。善畫龍水、人物、松石墨竹,兼長天王鬼神。曾隨僖宗入蜀,蜀中皆以孫位為師。北宋初期的鑑賞家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將當時畫家按其技藝的高下分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等。“逸格”被認為是得之自然,比另三格更有一種難於言表的情致。當時蜀中畫家入此格僅孫位一人而已。也許“逸格”一說,正是由這幅《高逸圖》所來。
此幅《高逸圖》無作者名款,北宋時由宋徽宗趙佶題名。畫上鈐有北宋“宣龢”“雙龍”“政和”“宣和”“御書”等印璽,以及清梁清標和內府諸收藏印。雖如此,人們對這幅畫的內容卻一直不甚了了。圖中人物是泛泛而指,還是確有其人?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有學者考訂出圖中人物乃是著名的“竹林七賢”。《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的殘卷。圖中所剩四人,右一為山濤,體態豐腴,披襟抱膝,倚坐在華麗的花墊上,這位性好老莊而又“介然”不群的山巨源,頭微微仰起,顯得放誕傲慢。他身邊擺著精美的酒具,侍者手托一琴,略有疲憊之色。其二為王戎,跣足趺坐,右手執如意,左腕懶懶地擱在右手上,正凝神靜觀,若有所思,侍者捧卷軼立於其旁。右三人是寫“酒德頌”的劉伶,此公“車後荷鍤”醉死便埋的瀟灑在這裡得到了證實。他滿頤髭鬚,雙手捧杯,回頭作欲吐之狀,侍者捧唾壺跪接。飲必醉、醉必吐、吐復飲,嗜酒如命也不過如此了。左一人是與嵇康齊名的阮籍。他手執麈尾,一副自得其樂,悠哉游哉的樣子。身後有侍者托奉方斗聽命。畫中諸賢的面容、體態、表情各不相同,並以侍童、器物為補充,在豐富人物個性的同時,更清晰地表述了人物的身份。人物著重眼神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線條細勁流暢,如行雲流水,兼有張僧繇“骨氣奇偉”的特色。畫風在六朝的基礎上更趨工致精巧。而補綴的木石已用皴染,開啟了五代畫法的先路,使《高逸圖》在傳統人物畫的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現在看到的這幅《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在長卷式的畫面上,主體人物是4個封建士大夫分別坐於華麗的氈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我們來分別看一下這幾個人物。最右邊的是山濤,身披寬襟大袍,上身袒露,雙手抱膝,體態豐腴,倚著華麗的靠墊而坐,眼睛像是盯著正前方,眉宇間流露出矜持、傲慢的神色;第二個手執如意作舞的是王戎,眼睛也平視前方,一副自得其樂的表情;第三個捧杯縱酒的無疑是唯酒是務的劉伶,他蹙額回首,作欲吐狀,小童則手持唾壺在身旁跪侍;第四位是手執尾塵的阮籍,他身著寬大的衣袍,似面帶微笑,悠然而坐,旁邊的小童端著杯幾,俯首侍候。畫中人物彼此之間以蕉石樹木相隔,使氣氛靜穆安閒。在這幅殘缺的《竹林七賢圖》中尚缺嵇康、向秀、阮鹹3人。
《高逸圖》現藏於中國上海博物館,它縱45.2厘米,橫168.7厘米,是一幅彩色絹本的人物畫。此畫構圖採取樹石與人物相間隔,次要人物與主要人物相襯托的手法,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將各個人物的動作情態統一於和諧的環境之中。
《高逸圖》描繪了四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隱士,其形象、表情、姿態、服裝,都儼然魏晉士族名流的風度,在他們旁邊或身後,各有一個侍者在小心地侍候著。
作者用筆細膩,流暢自如,畫中除了人物外,還襯以花木樹石,將人物間隔開,既能突出每位士大夫的個性,又能把每個人物的動作情態統一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之中。
畫中所畫樹木,先是用有變化的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筆按結構皴染,古雅簡練,呈現出山石的質感,也使人物環境充滿了冷僻靜穆的氣氛。《高逸圖》開啟了中國五代畫法的先河,是中國歷史人物繪畫的佳作。
畫家小傳孫位,生卒年不詳,東越(今浙江紹興)人,一名遇,號會稽山人。性情疏緊,襟抱超然,擅畫人物、道釋、松石、墨竹,尤以畫水著名,與擅畫火的張南本並稱於世。曾在應天寺、昭覺寺、福海院畫過許多壁畫,其畫筆精墨妙,氣象雄放,情高格逸。代表作品有《高逸圖》、《春龍起蟄圖》等。
孫位是晚唐時的著名畫家,唐僖宗李儇因黃巢起義而逃到了四川,孫位以御用畫家相隨入蜀,到四川做了“文成殿下道院將軍”。孫位曾在四川的昭覺寺、應天寺畫《墨竹》、《天王像》、《松石》和《龍水》,當時在蜀中曾有“畫山水人物皆以孫位為師”一說。
據《宣和畫譜》記載,孫位的畫作至宋時有26件,而流傳到現在的只有《高圖》。孫位的《高逸圖》又名《七賢圖》,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畫家通過嫻熟高超的技術,出色地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

作者簡介

孫位,生卒年不祥。一名遇,號會稽山人,會稽(浙江紹興)人。善畫龍水、人物、松石墨竹,兼長天王鬼神。唐末,隨僖宗入蜀。蜀中畫山水人物,皆以孫位為師。名列蜀中畫家第一。孫位是唐末蜀中著名畫家,孫位的真跡流傳至今的僅此一件。畫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它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的故事。畫家通過嫻熟高超的技術,出色地刻劃了魏晉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孫位善於畫人物,是唐末重要畫家。他尤其對西蜀的許多畫家,有很大影響。他的捲軸畫留傳下來的只有這一件《高逸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