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竹林

高竹林

高竹林,果樹專家。1928年在北戴河海濱籌建了河北省早期的園藝試驗場,從美國引進蘋果、櫻桃等優良品種;總結和改進板栗實膛修剪技術經驗;對河北鴨梨連年高產優質提出了生物學結構標準及綜合栽培技術;晚年主持冀東灤河下游沙質地梨樹開發研究,為河北省果樹研究和生產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高竹林,1904年6月5日生於河北省豐潤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深感沒有文化的苦惱,發誓寧可沿街乞討也要送子上學。高竹林6歲開始接受四書五經的啟蒙教育,1916年考取縣城的高等國小,1919年入縣立車軸山中學,1921年因故被迫轉入昌黎教會私立匯文中學(原成美中學),成為基督教信徒。父母節衣縮食乃至賣地為他交學費,後來家境到了無力供讀的邊緣,幸喜匯文中學成立了農業專修科(農科),免費招收信教學生,高竹林被錄取,經過四年寒窗苦讀,以優良成績於1926年畢業。

高竹林深知農民的田作耕稼之苦。在農科學習期間,目睹農民經營的葡萄園,年年發生嚴重的病蟲害,用人工土法防治,收效甚微,損失慘重。高竹林每一念及深感怏然,遂與同學一道,用學到的知識為民眾噴藥制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深受民眾歡迎,從而更增添了學習農業科學的心志。

1926年農科畢業後,高竹林在昌黎教會農場出任技術員。他懷著強烈的愛國之心誓志立足生產,開始默默耕耘。1928年8月教會派美籍博士辛普森管理農場。辛普森發現北戴河海濱東山有教會租用13餘公頃荒坡地,便請準教會在這裡建場發展果樹生產。高竹林和他一起著手開荒造地,並從美國引進優種果樹,如蘋果、西洋梨、葡萄、櫻桃、西洋李等。到1930年,他們建立起一個河北省早期的園藝試驗場,從此在秦皇島地區開始了西洋蘋果的栽培。

經過兩年的實踐,高竹林深感學之不足,更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慾,遂於1931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深造,攻讀果樹專業;1936年1月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回到北戴河園藝試驗場,致力於果樹工作,除兢兢業業管理生產外,還經常到外地進行技術指導和優良品種的推廣普及。1946年2月調至昌黎鐵路農場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昌黎果樹農場與河北省昌黎園藝試驗場合併,高竹林被任命為栽培研究室主任。1956年3月高竹林參加全國農業科技工作會議,並作了河頭村鴨梨增產工作成就的大會發言,李先念副總理在大會總結報告時,給予了肯定和讚許。1958年,他主持鴨梨高產穩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課題,1960年主持板栗增產技術調查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竹林遭到誣陷被迫勞動改造,在牛棚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1978 年恢復了工作,雖然體弱多病,猶感光陰可追,為發展河北省果樹生產竭盡全力。

技術成就

板栗是中國傳統的大宗出口商品。河北境內的燕山山區各縣種植的‘京東板栗’馳名中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板栗生產還處於恢復階段。為提高板栗的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高竹林帶領有關科技人員進行板栗增產技術的調查研究。當時板栗修剪技術上實行隔年清膛修剪法,這種剪法不僅人為地造成隔年結果現象,而且造成高幹大冠,大枝多小枝少,結果晚,內膛空虛,因而產量很低。在遍訪板栗產區中,高竹林發現遵化縣(市)塔寺村老農王占元的栗園,由於實行膛修剪法連年增產,在認真總結王占元的膛修剪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和驗證取得了增產效果。這一經驗在廣大板栗產區推廣普及之後,提高了產量,促進了板栗生產的發展。

在河北省冀中南平原沙地,鴨梨的栽培歷史悠久。但由於新中國成立前的多年戰亂,果園管理粗放,病蟲害嚴重,產量低。人民政府為恢復鴨梨生產,於1958年以晉縣、趙縣、末鹿、藁城和深縣為重點,以高竹林為首的工作組,在晉縣的河頭村建立農村基點,開展鴨梨高產穩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以基點村為大本營,在連片的五縣範圍內,走村串戶進行技術指導。工作並非一帆風順,首先在傳授老衰鴨梨樹復壯修剪技術時,老年果農難於接受,並加以阻攔,全村1800多株老梨樹僅僅修剪了7棵,直到這7棵老樹枝繁葉茂由弱變強時,果農才心悅誠服地認可。通過生產調查發現,多數鴨梨園極少或根本沒有授粉樹,因鴨梨為自花不孕品種,而果農則誤認為不結果是“公樹”。高竹林選用29年生只開花不結果的18株大樹作為示範園,進行高產試驗,在綜合管理的基礎上,採取各種人工輔助授粉措施,每公頃產量高達86250千克,好果率90%,從此在廣大產區普及了人工授粉技術,全村總產量由過去的10萬千克,逐年遞增到75萬千克、100萬千克、200萬千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各項研究成果也在生產中得到普及,如人工授粉、合理疏花疏果、果實套袋、復壯修剪、病蟲防治和施肥灌水等,逐步完善了鴨梨綜合管理措施,提高了技術水平。1960年鴨梨開始出口,在當時的香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晉縣河頭村高產示範園的影響下,在冀中南的石家莊、保定、衡水等地區的鴨梨產區,已發展成為河北省鴨梨的出口基地。

在10餘年的河頭村基點工作中,相繼有30餘人參加,在共同的潛心研究中,揭示了鴨梨高產穩產的生物學規律,明確了鴨梨生長結果和樹體營養的適宜指標,提出了適用於冀中南平原沙地梨產區綜合配套的管理技術措施;不僅大面積鴨梨生產得到提高和發展,科學研究也結出了豐碩成果,而且一大批經過鍛鍊的科技人員也成了科研戰線上的骨幹力量。這項研究成果,相繼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農牧漁業部科技技改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大躍進”年代,高竹林對黨的雙百方針堅信不疑,在學術上不同觀點的爭論面前,沒有隨波逐流。從1959年應約參加編寫《中國果樹栽培學》開始,對果樹疏花疏果問題出現了異議。有人提出不疏一花一果的保花保果才是順應大躍進的增產途徑,從而出現了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論。高竹林因堅持疏花疏果的觀點而被作為“白旗”遭到了批判,但他沒有被嚇倒,深信科學總是科學,真理最終會愈辯愈明。因此,他有理有據地闡述果樹實行疏花疏果的作用、目的和效果,堅持他的正確觀點。1962 年,這場爭論終於結束,疏花疏果的論點得到了“平反”。在1979年重編的《中國果樹栽培學》一書中,也糾正了不疏花疏果的錯誤觀點,同時許多生產實踐也證明高竹林的學術觀點是正確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竹林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1978年才得到平反,恢復工作。他深感時間寶貴,全身心地投入到果樹事業中去。1981-1984年,高竹林主持冀東灤河流域沙地梨樹開發課題研究,帶領科技人員,以昌黎後孟營和丰南縣劉莊子為試驗基點,為唐山地區沙荒地發展梨樹生產獻計獻策。1985年改建昌黎果樹研究所後,他擔任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從事果樹科研工作的同時,高竹林還兼任河北省果樹學會副理事長、河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北省林業廳、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及唐山地區職稱評審會委員以及河北省昌黎縣政協委員等職,做了許多有益的社會工作。1984年,高竹林離休了。但他仍心繫河北省果樹事業,堅持駐農村基點,直到1986年才因病離開工作崗位。

主要論著

1 高竹林.蘋果根外追肥的試驗.農業科技通訊.1956(5):292~293

2 高竹林.昌黎果樹試驗站蘋果產量不穩定原因及其克服辦法的初步意見.河北園藝.1957,創刊號:4~17

3 高竹林,安宗祥,李春蔚.幾種蘋果結果習性的觀察.河北園藝.1959 (2):15~21.

4 高竹林.對疏花疏果的幾點認識.中國果樹.1959(4):1~3

5 高竹林.杜梨嫁接蘋果.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6 高竹林,張建閣,陳霜瑩等.略讀板栗相繼的生物學根據及其作用.河北省果樹學會文選編.1962:105~113

7 高竹林,安宗祥.鴨梨高產穩產及其生物學結構研究.園藝學報.1964 (3):209~219

8 高竹林.河北省果樹研究所駐晉縣河頭村基點組辦農村科研基點十七年.中國農業科學,1975(4):64~6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