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抒

高抒

高抒,男,1956年12月28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海洋地質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高抒的祖父是著名心理學家高覺敷先生。 曾任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資源的關鍵問題”的首席科學家,並主持多項國家研究課題。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高抒,籍貫浙江溫州,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原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

高抒 高抒

1978年10月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專業,1982年7月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海洋沉積學與地貌學專業,1985年7月獲得碩士學位;

1988年8月考入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海洋系海洋地質學專業,1993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 。

1985年7月至1988年8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研究室研究實習員;

1993年2月至1996年3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海洋系、英國海洋研究中心Research Fellow;

1995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百人計畫”入選者;

1996年3月至2000年2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

1999-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

2000年2月至2002年8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室責任研究員;

2000年11月至今,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實驗室主任;

1997年7月至今,國際海洋學院(中國業務中心)客座教授;

2000年,南京大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6-2014年,任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院長 。

2016年1月至今,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

主要貢獻

學科專長及研究方向為海洋沉積動力學,海岸地貌學,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河口海岸動力學等。目前承當的科研項目有強潮海灣粉砂與海岸系統行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基金項目,40231010),海岸風暴頻率-強度關係的沉積記錄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基金項目,41530962)以及河口海岸學戰略研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基金項目,41642003) 。

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沉積動力學及其套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包括SCI論文近百篇。在海洋沉積動力過程、方法和理論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多年工作,將傳統沉積動力學理論推廣到地貌演化、沉積體系演化、沉積記錄及其套用、正演模擬技術、多團隊聯合模型體系研究領域。

在LOICZ、《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Ocean and Polar Research》、《海洋與湖沼》等30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和刊物任職,在國際上取得了一定的學術地位。 參加IGBP/LOICZ Synthesis and Futures Meeting (會議主持人之一)、IAS/SEPM Environmental Sedimentology Workshop on "Continental Shelves: Processes, Record,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IGBP Open Science Conference、Fourth Open Science Meeting of LOICZ、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Marine Geology (任大會秘書長)、22nd General Assembly of IUGG、The 2nd IGBP Congress、Third LOICZ Open Science Meeting、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Conference on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Coastal Change '95、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等國際會議30多次。

1996年應邀在韓國KORDI講學(2天);

1996-1998年在國際海洋學院(中國業務中心)講學42學時(英語)。

承擔國家級項目:

2000年8月至2002年8月,高抒作為第一主持人承擔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中國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重要資源的關鍵問題;

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淺海沉積動力學及其在資源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海全新世海洋沉積動力學研究;

2002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基金項目-強潮海灣的粉砂與海岸系統行為。

20年來,高抒同志參加海上與野外工作1000多天,積累了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在陸架和海岸區域進行了表層底質採樣、柱狀樣採集、懸沙濃度觀測、潮位記錄、全潮水文(流速、流向、鹽度和懸沙濃度)觀測、ADCP(都卜勒聲學流速剖面儀)觀測、旁視聲納和淺地層剖面儀記錄等作業,結合室內分析,獲得了大量現場數據,使研究建立在原始創新的基礎上。高抒在海洋地質領域工作多年,對海洋沉積動力學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沉積物輸運的多學科交叉的方法論框架。在沉積物粒度趨勢分析、示蹤物動力學、潮汐汊道演化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學術刊物多次引用,為我國在這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貢獻。

他先後發表論文112篇,其中第一作者69篇,參加出版學術著作7部,其中主編1部。同時,他積極培養海洋地質人才,至今已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培養博士後4人、博士生9人,其中已畢業3名,碩士生4人,其中已畢業2名。對研究生和博士後在工作作風上嚴格要求,使他們經受野外工作的鍛鍊,掌握現場觀測、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的方法;在工作條件上則滿足他們的要求,認真指導論文寫作,對一些不夠成熟的初稿下工夫進行多次修改,使他們掌握了正確的論文寫作方法。至今,他們已經以第一作者完成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27篇已發表。經過數年努力,已建立起一個活躍的隊伍,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年輕科技人員產生了很大的成就感。例如,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汪亞平在學習期間發表了4篇SCI論文。

獲獎記錄

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

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2次,並於2001年獲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0: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6:寶鋼優秀教師獎

2003:南京大學先進工作者

2002:江蘇省第七屆優秀研究生導師

2002:中國僑聯科技進步帶頭人

2002: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2001: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0:南京大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1998: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8: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

1997: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1995: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聘任的青年專家

2001年,《海洋沉積動力過程及其環境效應》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