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烈

高承烈,出生於1904年,福建晉江安海高厝圍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父親為菲律賓商人。承烈少年時即旅居菲律賓,青年時代回國就讀英華書院,畢業後考入上海暨南大學。民國15年(1926),承烈在廣州結識共產黨員林仲(福州人)。經林仲介紹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經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推薦,與林仲一起赴蘇聯留學,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伍修權、陳紹禹(即王明)同班。留學期間,承烈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擔任共青團支部負責人,還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赤色職工國際代表會議,與黨中央代表周恩來、瞿秋白有過交往。

主要經歷

民國19年,承烈因受陳紹禹排擠,離開莫斯科回國。在上海和中央保持聯繫。翌年受第三國際派遣南渡菲律賓,任共產國際遠東工作站聯絡員,擔任馬尼拉《新閩日報》總編輯,負責第一版電訊編排工作。他廣泛聯繫社會各階層人士,同左派社會活動家林仲、張承堂、沈爾七(另有傳)、林啟鐸、潘石夫等人關係十分密切,經常向他們徵稿。承烈除利用手中輿論工具不遺餘力地進行抗日宣傳外,並積極參與領導愛國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組織菲律賓華僑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被推選為主席。同時組織菲律賓華僑教職員聯合會,繼林仲之後接任主席。抗戰期間,他還選派一批愛國華僑青年回國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直接參軍參戰。其堂弟高挺炬即是在他鼓勵支持下回延安參加抗日戰爭,後歷升為師級幹部的。在1937年紀念蘇聯“十月革命”二十周年前夕,吳今寬拿一些有關的照片,讓他在《新閩日報》上刊出,承烈毫不猶豫地接受,並於11月7日當日原照照登。1942年1月,日軍占領菲律賓馬尼拉。不久《新閩日報》停刊。日本憲兵四出搜捕承烈,終未得逞。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菲律賓光復。同年,《新閩日報》復刊,承烈仍任主編。戰後不久,國民黨駐菲總支部聯合菲律賓當局右翼勢力控制馬尼拉局勢。承烈曾一度任國民黨菲律賓總支部書記,國民黨情報部門發現承烈左傾傾向,要他去台灣。承烈不答應。1953年高承烈離開報社,旋即失蹤,幾天后在甲米地海灘被發現已身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