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罌粟

高山罌粟

高山罌粟(學名:Papaver alpinum)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 20cm,具有強壯主根;莖直立,多毛,像所有的罌粟一樣,折斷後會有白色乳汁流出;單葉互生,葉羽狀裂,排列成蓮座狀在基部叢生。無花柱,柱頭盤狀;蒴果球形孔裂。花期初夏。未成熟果實的乳汁含馬啡、可待因等。花、果可供藥用;花鮮艷,也可供觀賞。首次發現是在奧地利,原產於阿爾卑斯高山,以後移植平地,迅速開遍漫山遍野。

高山罌粟(Papaverpseudoradicatum)又名山罌粟,山大煙。罌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出葉具長柄,葉柄有硬毛。萼片2枚,早落。夏季開花,花大型,累生枝頂。花瓣4片,黃色,寬倒卵形;果期7~8月,種子小而多。高山罌粟生長在海拔1800~2690米之間的凍厚土層,在天冷風大的氣候環境中生存發展。高山罌粟,就是野生罌粟的一種。蒴果中乳汁乾後稱鴉片,含嗎啡和其他生物鹼;果殼亦能入藥,稱“罌粟殼”,性平、味酸澀。具有鎮痛、鎮咳和止腥之功效。

形態特徵

高山罌粟高山罌粟

高山罌粟共有5個亞種和一個變種。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20cm,具有強壯主根;莖直立,多毛,像所有的罌粟一樣,折斷後會有乳汁流出;葉羽狀裂,排列成蓮座狀在基部叢生。全體被伸展的剛毛,稀無毛。莖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被淡黃色剛毛。葉互生,葉片輪廓披針形或狹卵形,長3-15厘米,寬1-6厘米,羽狀分裂,下部全裂,全裂片披針形和二回羽狀淺裂,上部深裂或淺裂、裂片披針形,最上部粗齒狀羽狀淺裂,頂生裂片通常較大,小裂片先端均漸尖,兩面被淡黃色剛毛,葉脈在背面突起,在表面略凹;下部葉具柄,上部葉無柄。花單生於莖和分枝頂端,被淡黃色平展的剛毛。花蕾長圓狀倒卵形,下垂;萼片2,寬橢圓形,長1-1.8厘米,綠色,外面被剛毛;花瓣多形,分四片和重瓣,圓形、橫向寬橢圓形或寬倒卵形,長15至20厘米,全緣,稀圓齒狀或頂端缺刻狀,具多種顏色,白色、黃色、桔色、藍色和鮮紅色等,基部通常具深紫色或黑色斑點;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約8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倒卵形,長7-10毫米,無毛,柱頭5-18,輻射狀,連合成扁平、邊緣圓齒狀的盤狀體。蒴果寬倒卵形,長1-2.2厘米,無毛,具不明顯的肋。種子多數,腎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期初夏。

地理分布

原產於中歐,巴爾幹半島,經多年人工培植,已經遍布歐洲

 高山罌粟-在川滇交界處的大雪山上
黑沉沉的雲霧從雲南方向瀰漫過來,掠過幽藍的冷杉林,一路朝著川滇交界處的大雪山湧來。山巒的最高處是一列因寒凍風化剝離得只剩嶙峋峰刃的石灰岩山體,鋸齒狀的輪廓在流動的大霧中渲染著詭異和神秘。石灰岩山體下大片的流石灘毫無生氣,光禿禿如月球一般荒涼。
流石灘的下方海拔4500米,就像生命的分水嶺,植物正從貧脊的土壤中萌發,在東喜馬拉雅的莽野里展示著生命的頑強和力量。那是一片生機勃勃的五花草甸,深淺不一的粉色蓼科植物覆蓋在山坡上,像一層柔軟的地毯。花形千差萬別的馬先蒿開著紫色和紅色的小花,像鑲嵌在地毯上的圖案;龍膽從綠色草甸上發出幽藍的微光,草叢中的翠雀像飛舞的小鳥。還有報春、金蓮花和灌木狀的攀援鐵線蓮,五彩斑斕的高山花卉在短暫的夏日展現著它們令人驚訝的生命力。山坡另一側是一大片被山火燒過的高山柏,枯死的軀幹虬蛇般蜷伏在地表,枯枝叢中,一簇簇黃色的花朵在冷風中搖曳著輕薄如紙的花瓣。這些高貴而美麗的花朵就是遼闊的喜馬拉雅群山中的傳奇綠絨蒿。
高山罌粟-喜馬拉雅罌粟的誘惑
雲霧托不住水滴的重量,終於變成冷雨鋪天蓋地的橫掃過來,吞沒了四周的雪峰和峽谷,讓一切變得混沌。天色已晚,穿越川滇邊界的道路曲折而泥濘。公路的一邊是深深的狹長山谷,在灰暗的暮色里讓人望而生畏,谷底的激流像一條白色哈達,落差使它一路撞擊著礫石被摔成雪白的泡沫,隔著二十多公里都能聽到它的咆哮;另一邊是大山,懸在山崖上的只是一條簡易公路,汽車得小心滑行。四周是如此的寧靜,除了划過空中的鳥鳴,就只有我們汽車的發動機在群山間孤獨地喘息。
透過雨幕,不時能見到報春、鳶尾、烏頭、翠雀和成片的杜鵑。在植物志上,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高山花卉。100多年來,無數的生物學家都夢想著進入這個自然殿堂,在地球最高的高原上,領略這個植物世界的豐富和非凡。
在歐洲,綠絨蒿還有一個名字叫喜馬拉雅罌粟。目前發表的這個屬的植物共有49個種,其中有48個都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最早描述並正式發表喜馬拉雅罌粟的是瑞士植物學家DeCandolle,1824年他基於采自尼泊爾的標本正式發表尼泊爾綠絨蒿MeconopsisnapaulensisDC.

栽培技術

播種或根插繁殖:於8月下旬至9月都可播種,甚至10至11月也可播種,幼苗為直根系,不耐移栽,播種最好用小花盆或營養缽育苗,待長出3~4片葉時脫盆下地,也可直接播入地中,2周出苗,具3~4片葉時間苗,株行距20-30cm,不再移栽。根插宜於早春萌芽前或秋季進行。若在生長期內移栽,應待植株具6~7片葉後於陰天進行。移栽之前一定要透水,挖掘時儘量多帶土,少傷根系,以利成活。栽培管理定植時,植株需帶土。喜充足的陽光、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較耐寒,在華北地區多有栽培,定植後每年應及時追肥、除草和鬆土。幼苗期間要保證水肥充足。花前施1~2次追肥,可使花開艷麗。夏季應創造冷涼的生長環境。花後及時剪除殘枝敗葉,可使余後的花開得更好,並可延長花期。花謝後,子房迅速長成直徑3-4cm的蒴果,月余果熟,內有種子數千粒。耐霜,但嚴冬葉片逐漸枯萎,來春返青後,隔二周追肥一次,使植株健壯,花大色艷。該種易得腐爛病,若發現病株應立即銷毀,並進行土壤消毒,以防蔓延。

藥用價值

花和全株入藥,含多種生物鹼,有鎮咳、止瀉、鎮痛、鎮靜等功效;種子含油40%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