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詩派

“高密詩派”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799)由高密人“三李先生”李懷民、李憲暠、李憲喬所創立的。也是清代山東省唯一影響全國並持續200多年的地域性詩歌流派,為中國歷史上“寒士詩”的首席代表性詩派,是高密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高密詩派的領袖“三李先生”,即清代翰林編修、監察御史、詩人、學者李元直的次、三、四子:李懷民、李憲暠、李憲喬,其門徒、追隨者遍布國內山東、廣西、江西、山西、河北、湖北、江蘇、安徽、遼寧、四川、河南、台灣等地,直至朝鮮。

高密詩派

“高密詩派”產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鎮。高密,這裡文化底蘊非常雄厚。因此,高密派的詩學活動在價值觀和人格追求上都鮮明地體現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清時,高密詩壇異常活躍。自康熙初年至嘉道間近200年中,詩社接踵,能詩者達數百家。並由詩人們推獎,有“三單”、“三李”、“後四靈”、“王氏五子”等稱譽。載光緒二十二年編纂之《高密縣誌》有77位詩人,結集139卷。這為高密詩派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詩派名人

三單

單楷 (書田)、單烺(青侅)、單宗元(紹伯、愚溪)三人,是曰“三單”。

三李

李元直之子,李懷民(石桐)、憲暠(叔白)、憲喬(少鶴)兄弟三人,是曰“三李”。

王氏五子

膠州王克紹(新亭)、王克純(穎叔),高密王夏(蜀子)、王萬里(希江)、王甯誾(子和),是曰“王氏五子”。

後四靈

李詒經(五星)、王甯㷆(熙甫)、王烻(丹柱)、單鼑(子固),是曰“後四靈”

仙者輟奕鶴駕翩

高密李憲喬得“仙”字,

柳州龍振河得“者”字,

長洲孫顧崖得“輟”字,

柳州李寅齋得“鶴”字,

嘉興王若農得“駕”字,

柳州葉時晰得“翩”字。

其他諸子

山東:單襄棨(子起)、單勉中(子受)、單鉊(廉夫)、單稽(子山)、王令聞(東溪)、任大文(星子)、任子升兄弟,宋繩先(步武)、單立憻(平仲)、單可玉(師亭)、單可墉(子庸)、王(蘊光),福山鹿林松(木公)、萊陽趙曾(慶孫)、邱縣劉大觀(崧嵐)。

江西:葉時晰、龍振河、李寅齋、歐陽鎬、歐陽桂、童毓靈、袁思名、彭紹英、黃章、羅希賢、王愚山、王克純、黃淦、傅邦衛、姜元照等。

自少鶴筮仕粵西,其交遊則有臨川李秉禮(松圃)、桂林朱依真(小岑)、長洲孫口口(顧崖)、趙廷鼎(松川)、劉正孚、江西胡森(茂甫)諸人。其弟子則有歸順童敏靈(九皋)、介㞿、葆元兄弟,唐昌齡(夢得)、袁思名(子實)、馬亮工(平葉)時哲。又有黃鶴立、曾傳敬、農日豐(大年)諸人,皆從少鶴問詩法。其造詣亦高,於是廣西有高密之派。臨川李松圃,以業鹺籍桂林,因得與少鶴相習,既館少鶴於其家,死後又為之歸喪刻書。春湖先生宗瀚,守其家法,並及高密二李緒論。而胡森亦以江西人,與少鶴往來,自是江西詩人多有傳其《中晚唐詩主客圖》者,於是江西有高密之派。孫顧崖以吳人官粵西,而最服膺石桐少鶴詩說,以為今日詩道之存,實賴二李。則顧崖固能為二李之詩者,於是東吳有高密之派。逮於清季,臨川李梅庵瑞清,僑居金陵,嘗稱其家學,曾舉其家藏鈔本《中晚唐詩主客圖》,授和州胡俊。而胡氏《自怡齋詩》亦遠宗張賈,近法石桐,並以身丁世變,棖觸萬端,辭旨詭譎而不失於正。至其穿天心出地肺之語,見之者罔不驚走卻步,目之為怪,惟陳伯嚴、王冬飲知之。蓋胡氏正從高密出也。然則高密二李之詩派垂二百年猶未絕也。

高密詩派之起,獎掖提攜則同里單書田、單青侅、單紹伯開其先;詩派成立,則石桐少鶴抉其奧;羽翼酬倡,則以王氏五子為專功;紹述光大,以後四靈為獨至。劉崧嵐則有流布宣揚之勛,孫顧崖則有識曲聽真之賞,此其可征者也。(汪辟疆《論高密詩派》)

三李詩作

清詩匯《晚晴簃詩匯》刊載“三李先生”詩作全錄

李憲喬

李憲喬(1746~1799),字子喬,號少鶴,高密人,乾隆乙酉(1765)拔貢,獻詩行在,召試,賜舉人,任岑溪柳城知縣,有治績。擢歸順州,從辦西隆軍務,以勞疾卒。恩賜祭葬。著有《少鶴詩抄》《鶴再南飛集》《龍城集》《賓山續集》。

《首夏齋中示侄孫測》

首夏已舒燠,午風草堂前。

呼童開竹窗,坐見東高原。

下綠柳駢蔚,上翠松孤蟠。

二者所余色,漠漠皆遠天。

南畝徑繚繞,婦孺攜且肩。

一鷺下南際,天地為曠寬。

子來勤問訊,月令相究研。

忻忽若有得,詩成使之觀。

此中有真趣,更非詩所傳。

《和王荊公晝寢》

百年蕭散跡,強半此中居。

淡意雲能學,遲情日不如。

畫收四壁靜,琴在七弦虛。

自覺清涼甚,非關潦倒余。

《冬行書驛壁》

寒促臘將半,擔囊更別親。

朔風當去馬,遠雪帶行人。

野市歸常早,山程問不真。

自慚書几上,猶作泣歧身。

《都門答客》

不是不相惜,其如非故心。

出門即歧路,何處著孤吟。

城色郁將暝,旅天寒易陰。

舊山早晚去,春草未應深。

《雪中登五蓮山絕頂示穎叔》

三日住山不見山,中情有似飢待哺。

凍霖作雪意已饜,亂山蹙踏瓊瑤鋪。

依北一峰可見海,峰頂披冒時有無。

毅然欲往不可挽,掉頭豈顧山僧呼。

千由萬尋那能數,但覺淫汗沾裘襦。

是時蘚乾石齒瘦,砅厓漩滑如脂膚。

性命造次怕蹉跌,能變壯士成孱夫。

不惜作氣鼓儔侶,天生我輦浮雲殊。

短長成敗合有定,不死應有神明扶。

床笫豈必盡鮐耇,枉自浪擲千庸愚。

天風峻絕誰敢廬,攫裂已有殘浮圖。

繇來意氣不知險,平地仰眙如駭吁。

《與故人季涵論書》

季生貿然來,袖出手中字。

盤辟競點畫,邀我相指似。

我書本無法,敢為對以意。

觀書如相人,神骨當有異。

膚立豈能久,中乾固難恃。

顏柳蘇黃徒,天與君子氣。

刻轢相聳削,跌宕轉嚴毅。

正如冠劍臣,談笑皆國計。

糞土棄麼璅,空洞見胸次。

有時就欹偃,白眼青天醉。

卻視黃泥人,顛倒靈媧戲。

以此常自足,窮老無悲喟。

有志我未能,敬為吾友遺。

雙鉤與懸腕,暇日請從事。

《海上訪法迂叟評事(坤宏)》

先生臨海居,八十意翛如。

半路中逢鶴,單身外即書。

應門童亦拙,繞屋樹還疏。

潮落暫須住,前灘同釣魚。

《書石守道詩後》

河朔氣貞剛,江左語清綺。

由來限天塹,南北風如此。

忽忽千載間,幻化何窮已。

高岸為深谷,北人慕南士。

冶冶弄芳澤,舉舉飾裙屐。

有聲必連瑣,有情皆旖旎。

不知誰作俑,恐被陳良恥。

我讀徂徠詩,中夜為之起。

公言信不錯,魯國一男子。

《不朽》

古人志不朽,到今朽者半。

何況本無志,其朽寧須問。

少小尚奇偉,盛壯轉庸漫。

未夕求安寢,才曉思美膳。

不知竟百年,役此得毋倦。

喧喧車馬會,沸沸絲竹燕。

相看如聚沙,轉眼已風散。

問我何挾持,中夜常感嘆。

早達輸鄧禹,固窮愧原憲。

不朽藉文字,所託良有限。

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

《夜登祝融峰》

十載曾經入夢行,茫茫有路記分明。

自看瀑布月初滿,直到青天雲未生。

列柏儼如玉冠侍,余峰都作水田平。

退之去後誰來此,不向岩閒自署名。

《新年作三首一示縣中賓僚一懷故鄉子侄一寄家兄湖南道中》

衢巷無貧富,新年足喜聲。

近鄰多問索,童稚異心情。

壁網看辰掃,廚鐙到曉明。

誰憐未歸客,庭戶自淒清。

處處迎年樂,家家饋歲頻。

泥牛排市小,灶馬著牆新。

鏡卜長侵夜,村呼各向晨。

屠蘇分飲罷,應感未歸人。

依依遠歸棹,幾日過湘沅。

爆竹隔山驛,門符臨岸村。

慈親念遊子,兒女話鄉園。

八口分三處,此情誰共論。

《修堠謠》

始安江岸側,有婦行隨夫。

擔持畚與鍤,一身多泥塗。

我行時借問,夫言婦已嘆。

烽堠設何為,使我連村困。

前夜吏到舍,叱喝府帖下。

一丁出百磚,十戶供萬瓦。

典盡兒女衣,稍具磚瓦資。

更驅自轉運,營造不待時。

嗟我生為農,舍業從墁工。

田秧雖得插,廢棄如枯葑。

秧枯即絕食,餓死行可必。

誰言兵衛民,我死彼卻逸。

瘦妻何攣攣,甘與同罹患。

猶勝有獨在,忍餓為寡鰥。

此邦雖邊鄙,同是天赤子。

樂歲有災凶,皇天那知此。

國家久承平,軍劇豈宜輕。

願告守土吏,勿使民恨兵。

《贈王若農》

永叔變文體,舉俗不勝罵。

爾時免罵者,苶然欻已化。

待彼罵稍歇,徐放光焰長。

然後無賢愚,無不頌歐陽。

始知趙孟貴,所取在一時。

況本無定見,旋取旋棄之。

子羽不由徑,伯鸞更燃灶。

二子當初出,寧辭駭與笑。

王君篤家學,敦敦求古意。

臨別乞予言,欲以堅厥志。

眾棄君勿棄,眾取君勿取。

真能空目前,乃可謀身後。

《岳陽樓玩月示道者南雲》

洞庭不生月,徑可無此樓。

月出渺渺波,我在樓上頭。

湖為滌我心,月為刷我眸。

滌刷兩無盡,相與成湛秋。

月乃對仰臥,似欲載我浮。

君山來枕席,手引瀟湘流。

澄洞露表里,毫髮無潛幽。

卻顧叫退之,底用多騷愁。

希文稍欲遣,果已能樂不。

餘子固不記,古今幾浮漚。

道人豈知道,乃能喜我留。

勉為吐此詩,庶免為樓羞。

《歸順書感》

喧喧擁鼓吹,簇簇森列騶。

儀衛一何雄,為是臨邊州。

卻顧居中人,未免多慚羞。

據案閱文牘,瑣細劇毛輶。

所列非一緒,強半因徵求。

上以供長官,下為胥吏謀。

閒及民生者,具文泛且浮。

空見日擾擾,火急疲置郵。

舊學竟安在,徇俗為苟偷。

胡不自引退,草衣歸田疇。

《示州父老》

朝廷置群吏,本以為爾氓。

豈為奴隸輩,朘爾厚其生。

不知當事者,何以冥此情。

前因外番亂,近防皆出兵。

廟謨在不戰,民困實所矜。

輓輸已累歲,十室九不贏。

誰謂於此際,而反暴其征。

仆隸專指揮,眾心那得平。

我本承其乏,又切擊此形。

無能救雕瘵,中夜心怦怦。

召集諸父老,積幣為我明。

敢雲即盡蠲,庶使漸已輕。

長謝奴與隸,不能為若營。

稍待民氣復,吾志當得行。

勤勤諸父老,告報喜且驚。

譬疾未得藥,遽有良醫名。

我聞實內愧,亦可感爾誠。

何以相究竟,勿自負我盟。

《將去歸順和樂天杭州二詩》

除官去未閒,且復三月留。

喜與吏役疏,日共諸生游。

城西有古洞,廨東有新樓。

晴晝及月夕,觴詠無時休。

柰當歲試期,諸生趨邕州。

紛去如落葉,始覺孤樹秋。

獨有童氏子,經通行且修。

能來同我居,對床置衾裯。

夜半讀《楚騷》,鐙闇風颼颼。

因與論今古,掩卷涕泗流。

頗憶韓子語,君其張生儔。

共言無倦聽,晨坐盡更籌。

邊隅得此士,寧復嗟夷猶。

詩成寄諸生,底用商聲謳。

三年為刺史,白公當內移。

三年為刺史,李子去復來。

前後三年中,問我何施為。

催科不敢拙,那得撫字慈。

弭盜苦無術,遑問道拾遺。

惟民不我惡,我不民鄙夷。

以此兩相得,未免情依依。

愧無西湖水,為汝溉田陂。

亦無天竺石,為我壓舟資。

因我好吟詠,多投送行詩。

山野黃髮叟,里巷垂髫兒。

傴僂各拜獻,婉孌相扳追。

肫意良可念,柰多虛泛詞。

恩德竟何有,吾猶自知之。

若系倩人作,尤不應我欺。

老者勸餐飯,幼者得攜持。

不言已可樂,待我再來時。

李懷民

李懷民(1738~1793),名憲噩,字懷民,號石桐、十桐,以字行,增生。與弟憲暠、憲喬文章學問名一時,尤工詩,世稱“三李先生”,共領高密詩派。選訂《中晚唐詩主客圖》,海內士多宗之。工畫,得王麓台筆法。有《石桐詩抄》《十桐草堂集》等。

《寄贈廬山人》

高隱廬峰下,終朝理素琴。

客留春夜坐,詩對曉山吟。

野墅養幽性,澗泉清道心。

何時策藜杖,雲外遠相尋。

《喜雨》

沉雲滯輕雨,迍邅不肯下。

倏爾飄菊叢,殷然響瓜架。

稍繁獨起聽,才密遽雲罷。

冥冥疑有憑,斟酌向中夜。

田父攜斗酒,日久會茅舍。

好雨雖不多,聊足潤禾罷椏。

明朝好種麥,東田叱雙駕。

《對雨和韋蘇州》

晨興方淒淒,永日遂淅淅。

沾濡花上重,瀟灑樹間密。

稍急始紛喧,漸繁轉寥寂。

空宇難獨對,幽窗易成夕。

端居復無聊,賴茲披往籍。

《夜登海山亭望月》

天風吹不休,潮勢正鬱勃。

峰頭夜尤靜,一上睇寥闊。

渾渾蒼霧中,厭厭生殘月。

蜃氣相吞吐,水怪時出沒。

憑視但無際,高歌慘不發。

蒼茫自冥懷,懍慄復驚骨。

《子喬自縣中來言單書田先生貧至食木葉邀叔白各賦一首為贈》

食盡門前樹,先生空忍飢。

祇應到死日,始是不貧時。

古性原無怨,高情獨有詩。

即今三日雪,堅臥又誰知。

《積雨平度道中先寄鳴九》

長途亘方倦,積雨綿未歇。

滃然生濕雲,望山正愁絕。

寂歷荒店宿,徘徊孤驛發。

已攬曉衣重,未改午風熱。

阻順稍不驚,微勞足怡悅。

況與素心期,故人隔年別。

雪後晚望寄子{辶已}

風色向林際,冷吟還水邊。

夕陽晴照雪,歸鳥暮沉煙。

樹遠分高寺,山昏合凍天。

仍懷北城下,鐙火燭蕭然。

《題宋海客表兄村居》

草屋依依八九間,豆棚瓜架映柴關。

新除空地擬栽竹,別起高齋為看山。

樹里折回溪水遠,窗前飛過野禽閒。

村南柳市春醪熟,時約鄰翁與往還。

《望廬山》

湓城西郭客停橈,望里名山孤興遙。

欲訪香爐看瀑布,潯陽江上雨瀟瀟。

高士裘(李五星苦寒堅臥,其友王熙甫、單子庸為制羊裘,強起游眺。余聞其事作《高士裘》。)

洛陽城中三日雪,袁生凍臥僵欲折。

俗令不惜故人憐,囊底尚有傭書錢。

持向東市得老羖,韋以大布寬於旃。

由來朱紫輕毳褐,此裘著敝誓不脫。

千金狐腋裹膻腥,羊若有知死勝活。

從此柴門書不關,城西積素輝連山。

恥向澤中釣時譽,獨攬登高吟曉寒。

幸語高士衛爾冰霜骨,慎莫負薪傲炎月。

《雪後歸南村道中作》

偶出耽清賞,巾車趁雪還。

溪痕迷野渡,日色辨前山。

斜徑孤樵晚,高枝並鳥閒。

欲投煙際宿,荊戶未昏關。

李憲暠

李憲暠(1739~1782),字叔白,號蓮塘,高密人,廩生。少性剛使氣,稍長,痛自克制。讀書務實用,一名一物,考核必詳。作詩初學選體,後遍撫唐宋諸家。尤工古文。有《蓮塘詩集》《定性齋集》。

《曉發》

太白上東嶺,西望牽牛角。

煌煌叢薄下,猶爛金盆月。

林際春風生,衣上曉寒薄。

羸馬戀豆味,背櫪不肯發。

行行村舍遙,稍稍農樵作。

天色變茫味,清氣但寥廓。

長空何處聲,早雁在雲末。

《冬日過山村》

寂寂暮村側,勞勞行客過。

山風歸犢早,檐日聚人多。

野盡粟盈室,橋成冰在河。

孤征漸未已,積雪滿前阿。

《雪》

薄醉沖寒跨驢出,霜木崢嶸村舍寂。

野田無物飢鴟愁,溪路凍合鑿冰汲。

新詩得意正森爽,朔雲壓腦轉昏黑。

初向驢子前頭見,率然三點五點白。

不翼而飛何處來,塞空已並此身入。

北極應搖斗柄注,東宿自張箕舌吸。

側聞玄冥氣不交,此時天上亦寒慄。

研珠屑玉勞精神,被山冒嶺費筋力。

上帝豈不樂無為,或言萬姓乞膏澤。

下界小臣同井蛙,仰窺妄以私意測。

道旁凍叟僵欲死,且願被褐負暄日。

《讀柳子厚榕葉滿庭詩適閒雲持螢火見示因贈》

柳州未遠似梧州,自古詩人善旅愁。

手把流螢吟落葉,君看春半果如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