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

髖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是治療髖關節結核病的常規治療方法之一。本手術的特點是清除結核病灶比較徹底,對治療髖關節結核病治癒率比較高。早期實施本手術,不會有任何後遺症,如果是晚期進行本手術的話,有可能喪失關節的部分功能。

手術簡介

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
髖關節結核的發病率僅次於脊柱結核而居第2位。本病多見於兒童。四肢關節的顯露比脊柱容易並且清楚,清除病灶也比較徹底,因此,四肢關節結核的治癒率比脊柱結核高。早期髂關節結核包括單純骨結核或滑膜結核,經病灶清除後,不但可以治癒結核病變,而且可以保留關節的大部或全部功能。晚期髂關節結核(包括全關節結核及繼發感染者)病灶清除後,雖可治癒結核病變,但將喪失關節功能。因此,對髂關節結核應早期診斷,早期手術,以減少殘廢。

適應症狀

髂關節結核的任何類型(包括單純骨結核、單純滑膜結核、全關節結核及其繼發感染者),除全身情況太差或年齡太小者以外,均適於病灶清除術。

術前準備

髂關節常因保護性肌肉痙攣,以致髖關節屈曲、內收畸形,甚至引起病理性脫位。因此,術前應作皮牽引以減輕疼痛,糾正畸形。對有病理脫位者,應逐漸將股骨頭拉至髖臼平面,以利手術。

實施麻醉

術中需將髂關節脫位,要求肌肉鬆弛,因此,最好選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小兒可選用骶管麻醉或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病人仰臥,術側臀部及腰部墊以軟枕,使背部與手術台成15°~20°角。
2.切口、顯露 採用髖關節前外側顯露途徑。切開皮膚,分離並保護股外側皮神經。切開髂嵴骨膜,顯露髂骨內、外面,外側要剝離至髖臼上緣,內側要剝離至髂前下棘及恥骨上支。然後,分開縫匠肌、闊筋膜張肌,切斷下翻股直肌上段,將髂腰肌拉向內側,即可充分顯露關節囊的前側與內、外側。
3.清除病灶 切開關節囊前壁,吸盡膿液,然後切除已顯露的包括滑膜在內的關節囊。此時緩慢屈曲、內收並外鏇髖關節,在不用暴力的情況下將股骨頭自髖臼脫位。通常脫位並不困難,關節破壞愈嚴重,脫位愈容易。但在單純骨結核或關節纖維強直時,脫位則比較困難。單純骨結核的圓韌帶完整而妨礙脫位時,應一面輕輕將下肢外鏇,使股骨頭與髂臼部分分離,一面將手術刀伸入髖臼,切斷圓韌帶,即可脫位。關節纖維強直時,應儘可能先切除業已顯露的關節囊。並發關節內收屈曲畸形者,還須將髂腰肌止點切斷,解除攣縮。然後,輕輕將下肢外鏇,用骨膜剝離器或髖臼鑿插入股骨頭與髂臼之間,分開粘連或鑿開纖維強直部分,直至股骨頭的後側,即可一面輕輕使用手法,一面用骨膜剝離器將股骨頭撬起,使之脫位。
脫位,先清除股骨頭及股骨頸的病灶,然後將下肢置於伸直、內收並外鏇位,使髖臼充分顯露,以便清除髖臼內及後側關節囊的病灶。在切除後側關節囊的病灶時,因位置較深,顯露較小,應仔細操作,不能切除過深,以免損傷深部的坐骨神經。如切除有困難,可用刮匙刮盡肉芽或切除部分滑膜。
病灶徹底清除後,如需作關節融合,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切除髖臼及股骨頭的軟骨面,使二者的粗糙面密切接觸,並自髂骨取自體骨作關節內、外融合。
4.縫合及外固定 用滅菌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傷口,徹底止血後,於髖臼內置入鏈黴素粉劑1g,復位股骨頭,由專人維持在功能位置,逐層縫合。股直肌肌腱攣縮者,應予延長,傷口不置引流條。術後用髖人字石膏外固定於功能位。

注意事項

1.髖關節前外側顯露手術,是在股三角的外緣(縫匠肌)及底部(恥骨肌、髂腰肌)的外側進行,一般不易損傷股動脈及股神經。為預防該血管、神經的損傷,操作範圍應以縫匠肌及髂腰肌為界。
2.髂關節結核多見於兒童,股骨細弱並有廢用性脫鈣,在使用手法脫位股骨頭時切忌用暴力,以免引起股骨幹骨折。
3.徹底清除病灶、復位髂關節、按層縫合以後,如果不恰當地將病肢屈曲、內收,可引起髂關節再脫位;如未及時發現,將導致殘廢。因此,股骨頭復位後,應有專人保持病肢位置,直至縫合和石膏外固定完畢為止,以防髂關節脫位。術後石膏乾燥後,即行X線攝片檢查,以確定有無關節脫位。

術後處理

1.髂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的目的是治癒結核病變,並儘可能保存關節功能,因此術後固定常因病灶類型、手術方式及病人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⑴單純滑膜結核僅作滑膜切除手術,年齡在10歲以下者,術後用髖人字石膏固定3個月,然後除去石膏,鍛鍊活動;年齡在10歲以上者,用髖人字石膏固定4周后,宜拆去石膏,改作皮牽引,如無腫脹、疼痛,可間斷除去牽引重量,鍛鍊髖、膝關節功能,3個月後扶拐離床,鍛鍊負重與行走。
⑵單純骨結核病灶不大,清除時不必將髂關節脫位者,術後僅用皮牽引6~8周即可;如已將髂關節脫位或股骨頸部病灶較大者,術後宜用髖人字石膏固定3個月。
⑶全關節結核如在清除病灶的同時行關節融合者,術後應髖人字石膏固定至髖關節呈骨性癒合為止,一般需6個月左右。如因年齡太小或破壞不嚴重,可僅作病灶清除,術後外固定可按單純滑膜結核處理,以觀後效。
外固定期間應注意功能鍛鍊。未固定的關節應儘可能活動;固定的肢體也應定時進行肌肉收縮活動,以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
2.皮膚用絲線間斷縫合者,應於術後10~14日將石膏在切口部位“開窗”,拆除縫線,然後再修補石膏。
3.髖人字石膏未乾前極易在髖、膝部折斷,故應儘速烤乾,可以早期翻身活動,防止併發症發生。尤需避免大、小便濕污石膏。

禁忌病症

經口腔結核病灶清除術

手術時機

經口腔結核病灶清除術。 

髖關節結核

髖關節結核是一種繼發病,多見於學齡前兒童。發病緩慢,最早症狀為步態發生變化,走路時健肢著地重而患肢輕,略顯跛行。約95%繼發於肺結核,是結核桿菌經原發活動病源通過血液回流浸入關節而引起感染。髖關節結核中以單純滑膜結核較多,次為單純骨結核和晚期全關節結核。本病占全身骨與關節結核的第三位,僅次於脊柱及膝關節結核,最常發生在10歲以下兒童,男孩較多見。兒童髖關節結核,由於股骨上端骨腄板受破壞,可引起肢體縮短,也可因炎症刺激骨腄,出現肢體增長。本病早期經抗癆藥物治療和手術等方法,治癒率較高。療效欠佳多因髖關節部位深、早期症狀不明顯和不易發現、延誤診斷治療以及未經正規治療和未及時接受治療者。因此,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疾病症狀

1、症狀體徵

起病緩慢,有低熱、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消瘦及貧血等全身症狀,多為單發性,早期症狀為疼痛,初起時疼痛不劇烈休息後會好轉,在小兒則表現為夜啼,兒童患者常訴膝部疼痛,如不加注意,會延誤診斷,隨著疼痛的加劇,出現跛行。至後期,會在腹股溝內側與臀部出現寒性膿腫,破潰後成為慢性竇道。股骨頭破壞明顯時會形成病理性脫位,通常為後脫位。癒合後會遺留各種畸形,以髖關節屈曲後收內鏇畸形,髖關節強直與下肢不等長最為常見。

2、臨床表現

(1)疼痛:早期症狀為髖部和膝部疼痛,兒童患者主訴常為膝部疼痛,要防止誤診為膝關節病變。檢查時病變的髖關節有活動受限和疼痛,疼痛隨病變的發展而加重,活動時加重。
(2)肌痙攣:由於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防止肢體活動的保護作用。兒童常有夜啼,長期痙攣和廢用的結果使肌肉萎縮,股四頭肌萎縮尤為明顯。
(3)畸形:由於肌痙攣的結果,髖關節有屈曲、內收攣縮畸形,托馬氏征陽性,並可引起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肢體相對地變短。在兒童如有骨骺破壞影響生長長度,肢體短縮更明顯。由於疼痛,骨質破壞,畸形和肢體變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4)壓痛:髖關節前部和外側有明顯壓痛,雖感膝關節疼痛,但膝關節檢查無異常。
(5)竇道形成:晚期常有竇道形成:大多在大粗隆或股內側,關節有合併感染。 需要檢查:1.X線檢查:局部早期有股骨頭及髖臼骨質疏鬆,以後因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可有不規則破壞,有死骨或空洞,甚至股骨頭、頸完全破壞,但少有新骨形成,可有病理脫位。

診斷依據

1、有結核病史或與結核病患者接觸史。 髖關節結核
2、有低熱、盜汗、食慾差、消瘦等中毒症狀。
3、髖關節部疼痛、壓痛和叩擊痛;活動障礙,跛行;可出現屈曲內收畸形,托馬征陽性可發生髖關節病理性脫位。兒童有夜哭症。
4、可有寒性膿腫,潰破後形成竇道。
5、結核活動期血沉增快。
6、X線攝片可顯示髖臼或股骨頭有骨質破壞,關節間隙狹窄等改變。

發病原因

初起病灶以骨型為多見,滑膜型較少。骨型病灶多起於髖臼或股骨頭,逐漸擴大,穿入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滑膜型病灶,也可擴散破壞關節軟骨、股骨頭、頸和髖臼,成為全關節結核。病灶常有乾酪樣物和寒性膿腫形成,並可向腹股溝區或大粗隆處穿破,引起竇道和合併感染。 髖關節結核
由於股骨頭、髖臼進行性破壞和屈曲、內收痙攣,可使關節發生病理性脫位。病變靜止後,有纖維組織增生,使關節形成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常呈內收和屈曲畸形。病變自愈的病程很長,且不可避免地發生廣泛破壞和畸形,必須積極地提供轉化矛盾的條件,排除不利因素,轉化病理過程,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和肢體功能。

治療原則

1.全身抗癆藥物和支持治療。
2.單純滑膜結核:非手術與手術治療結合套用。 髖關節結核--治療
3.單純骨結核:手術治療。
4.全關節結核:手術治療。
5、骨與關節結核用藥以二種口服藥加上一種肌注藥套用與輔助藥並用。三個月為一療程,可用2-6療程(包括術後用藥)。 6、對早期病例以口服為主,而晚期重者以口服、靜滴和輔助藥為主。
7、手術的病人和晚期重症病人以靜滴、口服抗癆、支持療法、並抗感染藥物(或臨時)、包括新特藥。

診療檢查

下列各種檢查試驗有助於診斷:
1、“4”字試驗本試驗包含髖關節屈曲、外展或外鏇三種運動,髖關節結核者本試驗應為陽性。方法如下:病人平臥於檢查桌上,蜷其患肢,將外踝擱在健側肢髕骨上方,檢查者用手下壓其患側膝部,若患髖出現疼痛而使膝部不能接觸桌面即為陽性。應當指出,本試驗受個體因素(年老或肥胖)的影響較大,個應進行兩側對比,作對比時外踝擱放的位置必須相同,不得有高低。
2、髖關節過伸試驗可用來檢查兒童早期髖關節結核,患兒俯臥位,檢查者一手按住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把下肢提起,直到骨盆開始桌面升起為止。同樣試驗對側髖關節,兩側對比,可以發現患側髖關節在後伸時有抗拒感覺,因而後伸的範圍不如正常側大,正常側可以有10度後伸。
3、托馬斯征陽性用來檢查髖關節有無屈曲畸形,方法如下,病人並臥於硬桌上,檢查者將其健側髖骨、膝關節完全屈曲,使膝部粘住或儘可能貼近前胸,此時腰椎前凸完全消失而腰背平貼於床面,若患髖存在屈曲畸形,即能一目了然,根據大腿與桌面所成之角度,斷定屈曲畸形為多少。 影像學檢查X線攝片檢查對診斷髖關節結核十分重要,必須兩髖關節同時攝片以資比較,早期病變只有局限性骨質疏鬆,質量好的X線片可顯示出腫脹的關節囊,進行性關節間隙變窄與邊緣性骨破壞病灶為早期X線徵象,隨著破壞的加劇,出現空洞和死骨,嚴重者股骨頭部幾乎消失。後期有病理性脫位,經治療後骨輪廓邊緣轉為清晰時提示病變趨於靜止。
CT與MRI檢查可獲得早期診斷。能清楚顯示髖關節內積液多少,能揭示普通X線片不能顯示的微小骨骼破壞病灶。MRI還能顯示骨內的炎性浸潤。診斷與鑑別診斷根據病史、症狀與影響學表現,診斷不難,須與下列疾病作鑑別診斷: 髖關節結核
1、暫時性滑膜炎多為一過性。7歲以下兒童多見,有過渡活動的病史,表現為髖部疼痛跛行,X線片未見異常,臥床休息2周即愈,沒有後遺症。
2、兒童股骨頭骨軟骨病本病X線表現特殊,初期關節間隙增寬,接著骨化中心變為扁平和破素以及囊性改變,血沉正常,但早期滑膜結核確與兒童股骨頭骨軟骨病難以區別。
3、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發熱、血沉增高,尤其是初發時為單關節性時很難區別,但本病的特徵為多發性和對稱性,經過短期觀察不難區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