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雅爾達體系]

體系[雅爾達體系]
體系[雅爾達體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體系,是二戰後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關係格局。

基本信息

背景

是二戰後世界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國衰弱,德日意為戰敗國;蘇聯壯大了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實質

美蘇的兩分天下,打上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

內容

具體內容主要是在雅爾達會議上確立,也包括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確立的內容。內容主要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版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演化

二戰到50年代中期:表現為兩大陣營的對抗(北約與華約的形成是這種對抗的表現形式之一);50年代後期起開始:表現為美蘇爭霸,直到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這段時期世界兩極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徵。衝擊這種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歐、第三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特點

(1)以冷戰為主的對抗形式。

(2)對抗凡爾賽與雅爾達體系是全方位的。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

(3)美蘇作為雙方的盟主在鬥爭中起了主導作用。

(4)這一格局的較量,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一極取得絕對優勢而告終。

評價

雅爾達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勝利的產物,積極作用

(1)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則,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只要互相尊重,願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2) 使世界順利地實現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從而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

(3) 促進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和勝利。

(4) 為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革命創造了條件。

雅爾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均勢的基礎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國經過長期的相互妥協的產物。

消極作用

(1) 體現大國強權政治。

(2) 重劃國界、分裂國家,造成人口大遷移。

(3) 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國際關係和經濟秩序,給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4)造成軍事上的兩極和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成為戰後國際緊張局勢和大戰危險的根源。

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係進入一個新時代。

其他相關

相同點

(1) 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

(2) 都通過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瓜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3) 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了大戰前後各大國力量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4)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

不同點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達體系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

(2)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後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

(3)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後者則超出了歐洲的範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

(4) 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等的崛起而破產;而後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