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結合

骨性結合

骨性結合(synostosis):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纖維連結或透明軟骨結合骨化而成。

概述

骨性結合使兩骨融合為一塊,如長骨的乾與骺的結合,各骶椎之間的結合等。

骨連結

骨連結:是指骨與骨之間的連結。骨與骨之間藉助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形成骨連結。依據連結的不同方式,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直接連線分為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間接連結又稱滑膜關節,簡稱關節。關節狹義指間接連結,廣義指骨連結。骨藉助骨連結形成骨骼,構成堅韌的骨支架,支持體質量,賦予人體基本形態,並對心腦肺肝脾等器官起保護作用。

直接連結:是指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或軟骨及骨直接相連,其連結之間無間隙,運動範圍極小或完全不能活動。根據連結組織不同,可分為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3種類型。

( ) 纖維連結( fibrous joint ):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相連。其間無間隙,連結比較牢固,一般無活動性或僅有少許活動,常有兩種連結形式。

1 .韌帶連線( syndesmosis ):連結兩骨的纖維結締組織比較長,呈條索狀或膜板狀,富有彈性。如椎骨棘突之間的棘間韌帶,脛腓骨下端的脛腓骨間韌帶,前臂尺橈骨之間的骨間膜等。

2 .縫( suture ):兩骨之間借很薄的纖維結締組織(縫韌帶)相連,無活動性,這種連結往往隨年齡的增加,可出現結締組織骨化。如顱的冠狀縫、矢狀縫等。

( ) 軟骨連結( cartilaginous joint

骨與骨之間借軟骨相連,可緩衝震盪,可分兩種。

1 .透明軟骨結合( synchondrosis ):兩骨間借透明軟骨連結,常為暫時性的結合,是胚胎時軟骨骨骼的存留部分並作為所連結骨的增長區,如骺軟骨,蝶枕軟骨結合等。此種連結到一定年齡即骨化形成骨性結合。

2 .纖維軟骨結合( symphysis ):兩骨間借纖維軟骨連結,多位於人體中軸承受壓力之處,堅固性大而彈性低,如椎間盤、恥骨聯合等。

( ) 骨性結合( synostosis ):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一般由纖維連結或透明軟骨結合骨化而成。骨性結合使兩骨融合為一塊,如長骨的乾與骺的結合,各骶椎之間的結合等。

間接連結:又稱關節(arthrosis,articulation,joint,junction),或可動關節(diarthrosis),或滑膜關節(synovial joint),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骨與骨的相對面之間無直接連結,相對骨面間有腔隙,充以滑液,借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相連結,活動度大。

( ) 關節的基本結構

關節的基本結構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這些結構為每一個關節所必備的。

1 .關節面(articular surface)是構成關節各相關骨的接觸面,每一關節至少包括兩個關節面,一般為一凸一凹,凸的稱關節頭,凹者稱關節窩。

2 .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的囊,附於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並與骨膜融合,像“袖套”把構成關節的各骨連結起來,密閉關節腔。關節囊的鬆緊和厚薄因關節的不同而異,活動較大的關節,關節囊較鬆弛而薄,反之亦然。關節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膜,內層為滑膜。

3 .關節腔(articular cavity)由關節軟骨和關節囊滑膜層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有少量滑液,關節腔內呈負壓,對維持關節的穩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 ) 關節的輔助結構

關節除具備上述基本結構外,某些關節為適應特殊功能的需要而分化出一些特殊結構以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關節的穩固性。

1 .韌帶( ligaments 是連於相鄰兩骨之間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可加強關節的穩固性。

2 .關節內軟骨 為存在於關節腔內的纖維軟骨,有關節盤、關節唇兩種:

(1) 關節盤( articular disc ):是位於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其周緣附著於關節囊內面,將關節腔分為兩部。有的關節盤呈半月形,稱關節半月板。關節盤可調整關節面更為適配,減少外力對關節的衝擊和震盪。

(2) 關節唇( articular labrum :是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它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面,有增加關節穩固性的作用。

3.滑膜襞(synovial fold)和滑膜囊(synovial bursa)有些關節的滑膜面積大於纖維層,以致滑膜重疊卷折,並突向關節腔而形成滑膜襞,有的其內含有脂肪和血管,則形成滑膜脂墊。在有些關節,滑膜從纖維層缺如或薄弱處膨出,充填於肌腱與骨面之間,則形成滑膜囊,可減少肌肉活動時與骨面之間的摩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