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學

骨學

骨學是研究人體骨(bone)的解剖的科學,與關節學、肌學共同構成了運動系統系統解剖學。骨是一種器官,主要由骨組織(骨細胞、膠原纖維和基質)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和構造,外被骨膜,內容骨髓,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有修復、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經常鍛鍊可促使骨良好發育,長期廢用則出現疏鬆。基質中有大量鈣鹽和磷酸鹽沉積,是鈣、磷的儲存庫,參與體內鈣磷代謝,骨髓還有造血功能。

骨的構造

骨作為一種器官,由骨組織、骨膜和骨髓構成,具有支持軟組織、構成關節參與身體的運動,以及保護某些重要器官等作用。

骨組織為特殊類型的結締組織,由多種細胞(骨祖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骨被覆細胞,破骨細胞)和細胞外基質(骨基質)構成。 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相當於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細胞轉化而來。當新骨基質鈣化後,細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時細胞的合成活動停止,胞漿減少,成為骨細胞。骨細胞能產生新的基質,改變晶體液,使骨組織鈣、磷沉積和釋放處於穩定狀態,以維持血鈣平衡。骨細胞對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維持成熟骨新陳代謝的主要細胞。 骨基質為骨組織的基礎,其化學成分包括 有機成分無機成分兩種。其中有機成分包括大量 骨膠纖維和少量無定形基質。無機成分主要是 骨鹽,主要有磷酸鈣等。由於骨鹽的沉澱,而使骨組織質地堅硬,所以骨組織非常堅硬。

1. 骨質:由骨組織構成,分密質和松質。 骨密質,質地緻密,耐壓性較大,配布於骨的表面。 骨松質,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於骨的內部, 骨小梁的排列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較大的重量。顱蓋骨表層為密質,分別稱 外板內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故顱骨骨折多見於內板。二板之間的松質,稱 板障(diploe),有板障靜脈經過。

2. 骨膜:除關節面的部分外,新鮮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為 內外兩層,外層緻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著於骨面。內層疏鬆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別具有產生新骨質和破壞骨質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躍,直接參與骨的生成;成年時轉為靜止狀態,但是,骨一旦發生損傷,如骨折,骨膜又重新恢復功能,參與骨折端的修復癒合。如骨膜剝離太多或損傷過大,則骨折癒合困難。襯在髓腔內面和松質間隙內的膜稱 骨內膜,是菲薄的結締組織,也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有造骨和破骨的功能。

3. 骨髓 充填於骨髓腔和松質間隙內。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內含發育階段不同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呈紅色,稱 紅骨髓,有造血功能。5歲以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 黃骨髓,失去造血活力。但在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可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而在椎骨、骼骨、肋骨、胸骨及肽骨和股骨的近側端松質內,終生都是紅骨髓,因此,臨床常選骼後上嵴等處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象。

骨的分類

成人有骨206塊,約占體重20%,根據在體內的部位骨可分為 顱骨 軀幹骨 四肢骨(附肢骨) 三部分,前兩者統稱為 中軸骨

中軸骨80塊 顱骨29塊腦顱骨8塊額骨1篩骨1蝶骨1枕骨1
顳骨2頂骨2


面顱骨15塊犁骨 1下頜骨1舌骨1下鼻甲2
顴骨2上頜骨2鼻骨2淚骨2齶骨2
聽小骨6塊錘骨2砧骨2鐙骨2

軀幹骨51塊椎骨26塊頸椎7
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胸骨1



肋骨12對



四肢骨126塊 上肢骨64塊
上肢帶骨4塊肩胛骨2鎖骨2


自由上肢骨60塊 肱骨2尺骨2橈骨2

腕骨8×2手舟骨2月骨2
三角骨2豌豆骨2
大多角骨2小多角骨2頭狀骨2鉤骨2
掌骨5×2第 l~5掌骨
指骨14×2近節指骨5中節指骨4遠節指骨5
下肢骨62塊下肢帶骨2塊髖骨2



自由下肢骨60塊股骨2髕骨2脛骨2腓骨2
跗骨7×2距骨2跟骨2足舟骨2內側楔骨2
中間楔骨2外側楔骨2骰骨2
跖骨5×2第1~5跖骨
趾骨14×2近節趾骨5中節趾骨4遠節趾骨5

按形態不同,骨可分為 長骨 短骨 扁骨 不規則骨 四類

l. 長骨 (long bone) 呈長管狀,分布於四肢,分一體兩端。體又稱 骨幹(diaphysis,shaft),內有空腔稱 髓腔(medullary cavity),容納骨髓。體表面有 l~2個血管出入的孔,稱 滋養孔(nutrient foramen)。兩端膨大稱 (epiphysis),有一光滑的 關節面(artlcular surface),與相鄰關節面構成關節。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 於骺端(metaphysis),幼年時保留一片軟骨,稱 骺軟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骺軟骨細胞不斷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既軟骨骨化,骨幹與骺融為一體,其間遺留一 骺線(epiphysial line)。

2. 短骨 (short bone) 形似立方體,多成群分布於連結牢固且稍靈活的部位,如腕骨和附骨。

3. 扁骨 (flat bone) 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護作用,如顱蓋諸骨和肋骨。

4. 不規則骨 (irregular bone) 形狀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內有腔洞,稱 含氣骨 (Pneumatic hone),如上頜骨。

骨根據發生,可分為 膜化骨軟骨化骨。有的骨由膜化骨和軟骨化骨組成,則稱 複合骨,如枕骨。發生在某些肌鍵內的扁圓形小骨,稱 (sesamoid bone),如髕骨和第一跖骨頭下的籽骨。

骨的表面形態

骨的表面因受 肌肉牽拉血管神經的經過和貫通與臟器鄰接等產生特定的形態而賦以一定的名稱。

1. 骨面突起

突(process):骨面 突然高起的突起稱為突。如顳骨的乳突、顴突。

棘(spine):骨面 較尖銳的小突起。如額骨的鼻棘。

隆起(eminence):骨面 基底較廣的突起。如顳骨岩部的弓狀隆起 。

粗隆(tuberosity):骨面基底較廣的突起稱隆起, 粗糙的隆起稱粗隆。如骶骨的骶粗隆。

結節(tuber)小結節(tubercle):骨面基底較廣的突起稱隆起,圓形的隆起稱為結節或小結節。如顳骨的關節結節。

嵴(crest):骨面突起呈 細長的銳緣稱嵴。如骶骨的骶正中嵴、骶中間嵴、骶外側嵴。

線(line):骨面突起呈細長的銳緣稱嵴, 低而粗澀的嵴稱線。 如顳線。

2. 骨面凹陷

窩(fossa):骨面 大的凹陷。如顳骨的下頜窩。

凹(fovea)小凹(foveola):骨面 小的凹陷。如胸椎的上肋凹、下肋凹。

溝(sulcus):骨面 長形的凹陷。如顳骨的腦膜中動脈溝、乙狀竇溝。

壓跡(impression).:骨面 淺的凹陷。如顳骨的三叉神經壓跡。

3. 骨的空腔與開口

腔(cavity):骨內的腔洞。如長骨的骨髓腔。

竇(sinus):骨內的腔洞。如上頜竇、蝶竇、額竇。

房(antrum):骨內的腔洞。如鼓房(鼓竇)。

小房(cellules):骨內小的腔洞。如篩小房。

管(canal):骨內長形的腔洞。如頸動脈管。

道(meatus):骨內長形的腔洞。如內耳道。

口(aperture):腔或管的開口。頸動脈管內口、外口。

孔(foramen):腔或管的開口。如莖乳孔。

裂孔(hiatus):不整齊的口稱 。如面神經管裂孔。

4. 骨端的膨大:

頭(head):骨端的 較圓的膨大。如股骨頭。

小頭(capitulum):骨端的 較圓的膨大。如肱骨小頭。

頸 (neck)頭下略細的部分。如肱骨外科頸。

髁(nondy):骨端的 橢圓的膨大。如肱骨髁。

上髁(epicondyle) :髁上的突出部分。如肱骨內上髁、外上髁。

5. 骨面

面(surface):平滑的骨面。如額骨的顳面。

緣(border):骨的邊緣。如額骨的鼻緣、眶上緣。

切跡 (notch):骨的邊緣的缺損。如額骨的眶上切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