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鶴西去

駕鶴西去

中國古代常把鶴作為長壽的象徵,還把離開塵世比做“駕鶴西歸”,鶴作為一種吉祥的靈鳥,更是與神仙相伴。故有駕鶴西遊、駕鶴仙遊、駕鶴西歸、駕鶴成仙等對於死的婉轉說法。道教比較喜歡鶴,所以這個詞語應該是來自道教。

基本信息

意思

駕鶴西遊 (jià hè xī yóu)

解釋:死的婉稱。

鶴是一種吉祥的東西,西去,指進入天堂。意思是騎著鶴飛往天堂。引申意思:對死亡的一種避諱的說法。含有對死者的尊敬、祝福之意。

駕鶴西去駕鶴西去

【出處】鄧友梅《那五》:“過老太太言而有信,這事辦完不久就駕鶴西遊了,紫雲正式把家管了起來。

典故

中國古代常把鶴作為長壽的象徵,還把離開塵世比做“駕鶴西歸”,鶴作為一種吉祥的靈鳥,更是與神仙相伴。

故有駕鶴西遊、駕鶴仙遊、駕鶴西歸、駕鶴成仙等對於死的婉轉說法。道教比較喜歡鶴,所以這個詞語應該是來自道教。

(一)

說起“鶴”、“駕鶴”,最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此詩氣韻高妙,堪稱絕唱,相傳李太白為之擱筆。 我認為,此詩中“昔人”者為泛指,與“漁樵耕讀、儒道釋教”等都有關,也都無關。(此“教”,指各種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等)。 但此詩名揚天下之後,很多人,尤其是騷客文人,就把“鶴”與道家聯繫起來了。 例子很多,比如:

[唐] 李白:“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宋]黃昆:“乘鶴仙人去不回,空名黃鶴舊樓台”。

[元]郝經:“飄渺多飛仙,超搖有遺蹟。前缶黃鶴來,重與添顏色”。

[明]倪靜:“黃鶴仙人不復回,空餘東水東流海”。

有清以來,這類詩詞更多了,不再列舉。特別要說的是,宋代皇帝大多崇道,更是推波助瀾。看來,大局已定,凡是有“鶴”,就屬道家,他人是不能染指啦!

但是,有人不這么看。 比如,元代有一“詩僧”釋大圭,駐錫泉州紫雲寺。他有詩《題黃鶴樓圖》:“仙樓飄渺隔蓬萊,黃鶴西飛竟不回。依遍闌乾秋水闊,征帆一葉漢陽來”。 雖然當時蓬萊已是道家修行之所,但佛門之人並不避諱這些話題、詩題。 可見,當時在佛、道之間,對“鶴、駕鶴”並無涇渭分明之見,反倒是局外人在“炒作”。 不過,以上所述,還不是主要論據。

(二)

第一、日本佛教“真言宗”是日本現在最大的佛教宗派,現有信徒一千餘萬人。其祖師就是“唐順宗”時期,隨“遣唐使”到我神州留學的“空海”大師。 公元805年,空海先到福州開元寺住了一個多月後,抵達唐都的“青龍寺”,晉見當時的高僧“惠果”大師。惠果初見空海,就對他十分器重,馬上收空海為徒。空海在三個月內盡得大師真傳。 惠果大師說,之所以急於傾囊相授,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久將“駕鶴而去”,希望空海能將“密宗”發揚光大。 公元805年12月,惠果大師圓寂。空海為大師撰寫碑文後歸國。 空海確實不負師望,開創“真言宗”,並成為大書法家,被稱為篆、隸、楷、行、草“五筆和尚”。 此事在日本歷史也有記載。

就“駕鶴西歸”而言,我還沒看到比之更早的記載。而“道家”在此時還未把駕鶴與仙去聯繫起來吧?

第二、清末民初,江南有一個“革命和尚”,曾贊襄國父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偉業。其人姓蘇,名戩,字子谷,法號“曼殊”,即近代史中著名的詩人、畫家、小說家、革命家、佛學家“蘇曼殊”大師。 他的詳細生平、事跡不在此介紹,只講一件事:

1910年,曼殊大師第二次西行去印度求佛,在印度“芒碣寺”參修一個月後,於1911年春回國。 就在回國後的第三天,他收到友人“景耀月”寄來的一首詩,對他的西行之舉給予高度評價,將他比做古代傳說中的“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千年後“化鶴”而歸。 詩中寫道:“化鶴歸來後,蘇公號曼殊。愛君如海月,吐語似瓊珠。解識佉盧古,能探梵語殊。天南有相憶,寄興在虛無。”

另外 ,日後還有詩人“高吹萬”給曼殊大師寫信說:“近悉是月更將重赴蓬山,萬里瀛程,視同咫尺;盈盈一水,往來如梭。掛礙盡除,身心具暢,閒雲野鶴,欣羨可知”。

看來,曼殊大師這些好友在來詩、來信中,又是“化鶴歸來”,又是“閒雲野鶴”,不是以“道家”之言,褻瀆了“佛門”中人嗎?而曼殊大師僅以一笑納之! 何也?

綜上所述,本來“駕鶴西歸”是唐代惠果大師首先發明的“四字真言”,但不知不覺間讓附庸風雅的騷人墨客和道家子弟們給“盜用”了,日後又成了所謂“道家”的專利,好象與“鶴”相關的詞都非“道家”莫屬。如他人一用,就是“進錯了道場、念錯了經”。這是甚么邏輯啊,真是笑話!

對此笑話,早有先人道出真情:明代萬曆年間的進士“龔三益”有詩云:“仙人到處堪棲泊,幻出白雲與黃鶴”。似此嘲弄之詩句,已直白得無須任何之解釋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