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目田

馮目田(1882年—1958年5月6日),原名懋龍,字健華,出生於日本華僑家庭,1895年在日本橫濱加入興中會,著有《革命逸史》、《華僑革命開國史》、《華僑革命組織史話》、《社會主義與中國》等書。

基本信息

簡介

漢族,祖籍廣東南海縣鹽步高村人。出生於日本華僑家庭,自幼就學日本,1895年在日本橫濱加入興中會。1900年因反對康有為改名目田。同年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深造,與鄭貫一等創辦《開智錄》半月刊,鼓吹革命。1911年任臨時0稽勛局局長,匯集革命史料。

人物背景

出生於日本的一個華僑家庭早年跟隨孫中山幹革命,為興中會和同盟會的知名人物,是早期的革命家之一。他在海外曾主持過多種華僑報紙,宣傳反對滿清0,反對保皇的立憲派,傳播孫中山的綱領政策,發展黨務,向華僑募款支持革命,策劃武裝起義,還寫了不少有關革命運動的歷史,可惜他在後期未能緊跟孫中山的改組-、聯俄聯共的政策,反對國共合作。但他仍然不失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馮目田的父親馮鏡如,在香港出生,取了一個洋名叫金賽爾,後到日本長崎從事文具印刷業,他的公司也取名為“金賽爾公司”,主要進口一些文具商品以及出版一些兒童讀物,在長崎華僑中頗有聲望。 孫中山在1894年於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同年及次年冬途經日本,散發會章,發動愛國華僑參加興中會,在日本成立支部。這時,馮家開始與反清政治活動發生聯繫。翌年,孫中山又來日本,和馮家來往密切,結果在長崎組成一個小規模的支部。馮鏡如被選為支部負責人。1895年,十四歲的馮目田(他當時叫懋龍),也加入了興中會,他是年齡最幼的會員。有革命童子之稱。

革命早起

興中會成立後的幾年中,擁護孫中山的革命派和擁護康、梁的立憲派經常發生論戰。論戰中心在日本。馮目田因受興中會秘密印刷並散發的反清檔案的影響,對革命派的主張堅決支持並參與論戰。 1900年,馮目田進了東京專門學校(後改名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學習。此後數年,他積極參加了留日學生的愛國活動;與鄭貫公等創辦《開智錄》半月刊,闡發天賦-說,鼓吹目田平等思想;與粵籍留學生李自重、王寵惠等組織成立廣東獨立協會。倡言廣東當局應向清0宣布獨立,以反對法國勢力侵入廣東;與章炳麟、馬群武等在長崎舉行為明朝崇楨皇帝逝世紀念會,具有“反清復明”的意思;翻譯出版《政治學》一書,介紹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1903年,馮目田任香港《中國日報》,美國舊金山《大同日報》駐東京記者,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任評議員。由於他原籍廣東,又在香港、日本有家族聯繫,所以孫中山決定派他在香港、澳門,廣州等地進行黨務工作。1906年,他任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中國日報》社長兼總編輯,該《中國日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主要欄目有論說、評論、國內新聞等,著重傳播孫中山的綱領政策,宣揚資產階級革命,抨擊清0的-統治,並同香港保皇派報紙《商報》進行論戰,在海內外影響較大。他任同盟會香港分會長期間,曾協助孫中山參與策動潮州黃崗、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義,各地起義雖然都失敗,但清0驚恐不安,風聲鶴唳。而各地革命者聞風回響,奮起鬥爭,動搖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基礎。當時,反清運動雖屢遭挫折,但由於馮目田的堅韌不拔,同盟會香港分會的工作照常進行。 1910年馮目田離香港往加拿大,任域多利埠《大漢日報》主筆。為廣州起義積極籌款。所集資金為海外各埠募餉之冠,後來加拿大同盟會支部成立,他被舉為支部長。次年夏,孫中山在美國募捐,派馮目田去舊金山主編《大同日報》,並取得致公堂的合作,對於聯絡華僑支持革命取得很好的成績。

武昌起義時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馮目田被派往協助建立南京臨時0。1911年底,他先到上海,帶回來不少華僑0的捐款,這對解決民國建國初期出現的經濟困難,起了很大的作用。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目田一直任總督府的機要秘書。當臨時0北遷,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馮目田任穗勛局長。他任此職一年。1913年革命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覬-、維護共和民主體制的。“二次革命”爆發,馮目田不得不逃離北京

二次革命時期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總結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黨內精神渙散,黨員成份不純,為了重新舉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旗幟,於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在各地分設支部。孫中山派馮目田去美國負責黨務,馮到舊金山出版黨的機關刊物《民口雜誌》。1917年,馮目田以華僑代表當選為參議員。1919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馮目田擁護孫中山的-。他在《中國日報》上發表一篇《民生主義與中國政治革命之前途》的文章里,他要求人們要特別注意孫中山的經濟思想,如土地國有化、單一稅等問題。1920年,馮目田又出版了一本《社會主義與中國》,研究了各派社會主義及其對中國的意義,但他模糊了社會主義和-的界限,認為民生主義和西方社會主義有相似之處。1923年,他反對曹錕賄選,回粵,自設民治通訊社於廣州。同年,馮目田任廣州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他參加了準備翌年-改組的討論。

辛亥革命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雖然推翻了清帝,建立了民國,但中國仍處在-之中,軍閥割據,官僚流毒。社會黑暗,建設無成,民眾困苦。孫中山正處困境之中。這時,無產階級就在資產階級後面站立起來了,建立了0,開始領導了中國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時期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孫中山立即認定要使中國革命獲得成功,必須走俄國人的路。他很快制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使之成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理論。並於1924年1月,改組-,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馮目田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但卻反對國共合作。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因而他未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他與一些-右派在廣州另行開會,起草一項“李大釗等-的0員企圖控制黨權”的決議,製造國共不和。-左派廖仲愷就訓斥他們違反黨章的非法活動。孫中山去世後,-內的右派分子認為時機已到,便紛紛聚集起來,從事各種-活動,企圖奪取-中央的領導。馮目田於1925年底在北京大學第三院發起成立“-同志俱樂部”,公開進行0活動,被-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開除出黨。他還參與-老右派鄧澤如、張繼、謝持等人所組織的“-派”的活動。他們狂妄地宣布停止廣州-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職權,通過一系列的-決議,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為蔣介石發動革命政變製造理論根據。此後,馮目田一直投靠蔣介石。1928年,馮目田與親友在上海開設新新公司,自任總經理。1932年,任國民0-。1935年,馮目田恢復-黨籍。1943年,當選國民0委員。1948年12月移居香港。1949年-逃往台灣,1951年奉蔣介石電召偕妻赴台。1953年,馮目田任“國策顧問”,一直到1958年春中風而死,年七十七歲。

二十年代中期

二十年代中期,馮目田的興趣從政治轉到歷史。早在1928年,他就開始收集報導、通訊、私人檔案和當時黨內人士的回憶錄。他利用這些資料,並根據他對民國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廣泛知識,撰寫辛亥革命前的革命黨史及其活動。1928年11月,他著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第一卷出版,第二年出版第二卷,1944年出版最後的第三卷。鑒於中國歷史上有正史、野史或逸史之別,馮目田想把這部書寫成一本正式的革命黨史,以補他以後撰寫的逸史之不足。他利用私人文獻多於官方實錄,例如有關革命運動初期的人物及事件的私人回憶錄、軼聞等,寫成《革命逸史》五卷,於1939~1947年出版。他還寫了三本革命史:《華僑革命開國史》、《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華僑革命組織史話》,這三本先後於1946、1948、1954年出版。這些著作對了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很有價值。

-《革命逸史》

《革命逸史》是馮目田根據香港《中國日報》及他自己多年筆記、往來書信、稽勛局調查表冊等編寫的,所記載的都是最有根據、最有價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暫以革命逸史名之”。 從1895年參加興中會起,馮目田曾親歷辛亥革命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與孫中山、黃興、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史上異彩奪目的關鍵人物都非常熟悉,如秋瑾1904年10月,曾參加馮目田在橫濱組織的"三合會",她加入同盟會也是馮介紹的。馮擔任過15個月的臨時稽勛局長,調查蒐集了大量革命史料,這些因素都是他研究革命史得天獨厚的條件。

社會評價

綜觀馮目田的一生,他是一個知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對舊民主主義革命是有功的,但他又是一個-的目民黨右派,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阻力。衡量他的功過,還是功大於過。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有待評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