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乙龍

馮乙龍是中國太平天國時期的一個人物,廣東花縣禾落地村人。

馮雲山——原名馮乙龍。

太平天國傑出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禾落地村人,距官祿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親和同學,關係極為密切。他自幼誦讀經史,博覽群書,因屢試不第,在村塾中執教。1843年當洪秀全勸人拜上帝時,馮雲山是最早信從者之一。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樣,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毀,驚散了學童,激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村中的一些封建頑固勢力,要他和洪秀全為元宵燈節迎神會書寫對聯詩文,以歌頌神佛偶像,他們倔強不從而受到迫害。從此,失去了塾師的職業。
1844年,他和洪秀全一起遨遊兩廣,宣傳拜上帝、信耶穌。他們輾轉到廣西貴縣賜谷村。不久,因成效不大,洪秀全回到廣東花縣,馮雲山獨自一人留在廣西,並很快轉移到桂平紫荊山這個生活極為艱苦的地區,在這裡開創革命的基地。紫荊山形勢險要,“層巒疊嶂,易於出沒”,進可攻退可守,因地處數縣交界,是清政府統治力量較薄弱的地方,而且是壯、瑤、漢各族農民居住的地方。他們“種田種山”或“種山燒炭”,世世代代掙扎在飢餓線上,農民不斷起義反抗,階級鬥爭基礎較好。
1844年11月,囊空如洗的馮雲山進入紫荊山的古林社。他“舉目無親,典借無路”,全憑著自己的意志、毅力和未來宏願孤鼓舞,去開拓艱苦的革命事業。他放下架子,脫掉長衫,替人擔泥挑土,割禾打穀或靠拾糞賣錢度日。在做苦工的日子裡,他曾吟詩道:“孤寒到此把身藏,舉目無親也著忙,拾糞生涯來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揚”。不管生活多么艱苦,他的革命志向從不動搖。後來,他的僱主曾槐英發現人他是一個有才學的人,就推薦他到紫荊山大沖曾玉珍家教書。在他作塾師時曾在書房門口貼了一副對聯:“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他把自己比作“彩鳳”、“蛟龍”,棲荊山,游紫水,借塾師的職業為掩護,熱心傳教,拯救世人。他勸人“勿事偶像,獨拜真神上帝,信仰耶穌,藉得天堂永久快樂。”許多農民紛紛皈依新教,甚至有全家全族來領受洗禮的。在馮雲山“歷盡艱辛,堅耐到底”的非凡努力下,到1847年上半年,紫荊山區的信徒已發展到二千多人,建立了“拜上帝教”組織。楊秀清、蕭朝貴、秦日綱等先後入會,成為拜上帝教早期的領導核心。紫荊山區成了革命的搖籃。
馮雲山是卓越的農民革命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他那種堅忍不拔的可貴精神,後來在《天情道理書》中被稱讚為“歷山河之險阻,嘗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僕僕風塵,幾經勞瘁”。他為革命大業的奠基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1847年8月,洪秀全帶著《原道醒世訓》等新作,來到了紫荊山。由於幾年來馮雲山在傳教中,號召會眾共尊教主洪秀全,所以,洪秀全那端莊威武的容貌,疾惡如仇的性格,以及“斬邪留正”、“共享太平”的主張,會眾早有所聞,因此,對洪秀全愈加敬重,“稱為洪先生,奉之若神”。洪秀全和馮雲山,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共同制定了各種儀式和《十款天條》。同時,又積極宣傳《原道醒世訓》等文獻的革命道理,並領導民眾開展實際鬥爭。他們橫掃了當地所有的神壇廟宇和各種偶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搗毀象州甘王廟。這些鬥爭大大振奮了會眾的革命熱情。但是,卻遭到了當地封建勢力的鎮壓。1847年12月,紫荊山石人村的惡霸地主和團練頭子王作新糾集一幫打手逮捕了馮雲山,責令保正押送桂平縣,在途中被會眾盧六等奪回。王作新惱羞成怒,跑到縣衙控告馮雲山“迷惑鄉民,結盟聚會”,“不從清朝法律”,“踐踏社稷神明”。要求“嚴拿正辦,俾神明泄憤,士民安居”。桂平知縣看到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怕引火燒身,不敢究理。王作新不肯罷休,於1848年元月,再次逮捕了馮雲山、盧六二人,以“陽為拜會,陰圖謀叛”的罪名,經大湟江巡檢司送桂平縣獄。
馮雲山被捕後,洪秀全從貴縣趕回紫荊山營救。接著他千里跋涉回到廣州,希望利用1844年清政府準許洋人傳教的命令,向兩廣總督提出申訴,要求釋放馮雲山和盧六,結果是徒勞碰壁。與此同時,廣大會眾把燒炭得來的錢捐獻出來,匯成巨款,賄買貪官進行營救。盧六不幸被折磨而死。馮雲山在獄中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他揭露王作新“兇惡謀害之意”,伸辯自己的冤枉,並申明人人當拜上帝。更可貴的是馮雲山在被囚禁的日子裡,創作了一部新的曆法,也就是後來太平天國所採用的“天曆”。
馮雲山的被捕,給地方豪紳以可乘之機,他們散布流言蜚語,加上疫病流行,人心惶惶,拜上帝教一時無人主持,在這危急關頭,楊秀清、蕭朝貴挺身而出,假託天父、天兄“附身顯聖”,以天父、天兄代言人的身份發號施令,才安定了人心,團結了會眾。
1848年,桂平知縣被迫“結案”,判定馮雲山說服了兩個解差,他們秘密轉回紫荊山,加入了“拜上帝教”。
馮雲山突然回到紫荊山,廣大會眾紛紛殺牛宰馬表示慶賀。馮雲山得知洪秀全為營救他已赴廣州,於是便立即東下去找洪秀全共商大計。誰知他走後不久,洪秀全回到廣西,等洪秀全又返廣東時,二人才在家鄉見面。1849年7月,他們一起重返紫荊山。這時候,正值廣西災荒嚴重,饑民遍地,起義烈火燃遍各地。拜上帝教也在和地主團練的鬥爭中,日益發展壯大。面對著風起雲湧的革命形勢,洪秀全和馮雲山立即命令各地會眾“開爐鑄鐵”,“明打犁耙,暗打刀槍”,拜上帝教進入了準備起義階段。
隨著革命時機的成熟,1850年,洪秀全發布“團營”號召,各地會眾紛紛向金田集中。馮雲山為建立太平軍,他仿照古代《周禮》中關於兵法的一些組織形式,結合太平天國革命時代特點,編制了《太平軍目》,並在部隊中實行“聖庫制度”。1851年1月11日,太平軍在金田起義。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稱天王。馮雲山被封為前導副軍師,領後軍主將。9月,太平軍攻克永安。洪秀全在這裡健全了領導體制,分封了諸王。馮雲山被封為南王七千歲。
馮雲山為創建拜上帝教並把它引向偉大的革命鬥爭洪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楊秀清、蕭朝貴、秦日綱等顯要人物也都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他的地位應該就是僅次於洪秀全。然而,這位功績最為顯赫的馮雲山在永安封王中退居第四位呢?這是馮雲山為了照顧大局,維護團結,在共同擁戴洪秀全為最高領袖的前提下,謙讓而居第四的。再者,當1849年7月,馮雲山和洪秀全重返紫荊山時,不得不承認楊秀清、蕭朝貴代天父、天兄傳言既成事實,這也是在極為複雜的歷史演變形勢面前,馮雲山所作出的重要抉擇。
馮雲山不僅是拜上帝教的奠基者,而且在太平天國起義的鬥爭中,協助洪秀全、楊秀清指揮戰鬥。他親臨前線,出生入死,充分顯示了他“善於用兵”的軍事才能。這一點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馮雲山具有多方面的貢獻。謝介鶴在《金陵甲癸紀事略》中曾稱馮雲山為“奇才”,太平天國初期的文書上諭“悉出主裁”,初期的革命文書《太平軍目》、《太平禮制》、《天父詔書》皆出其手。太平天國革命文獻《醒世文》說他:“南翼軍師為輔佐,前導開國扶聖君,克取省郡如反掌,開疆拓土功勞深。”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6月3日攻克全州。在全州戰役中,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負傷。不久,死於蓑衣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