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戰役

馬陵戰役

馬陵戰役,是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進攻弱小的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而引發的一場齊魏戰爭。

馬陵戰役

齊魏馬陵戰役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齊威王十六年,韓照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41年)。魏攻韓,齊救韓,齊魏兩軍交戰於馬陵地區,齊軍勝,魏軍敗。

馬陵戰役的誘因

周顯王十二年,(公元前357年),韓、魏發生了互爭宋屬黃池之爭。魏惠王在東西兩線獲勝,以大國自居,傲視韓國,自然激起韓的反抗。魏以政治壓力達不到預期目的,只有訴諸武力,轉而對韓進攻,於是韓魏戰爭爆發。趙與韓同屬三晉友邦,又有姻親關係,遂派兵援韓抗魏。但韓趙軍事力量畢竟敵不過魏軍,只得向齊求援,齊宣王感到事關重大,召集重要大臣商討對策。相國鄒忌反對出兵援韓,認為韓魏戰爭與齊無關,應置身度外,以往雖然在桂陵打了勝仗,但在襄陵卻打了敗仗。田忌則主張立刻出兵援韓,認為如不“早救”,韓就會為魏所吞併,魏勢更大,“兵禍必及於齊”。齊宣王徵詢孫臏的意見。孫臏審時度勢,認為:魏恃其強,連年來無論在東方或西方,都獲得勝利,始終沒有忘記對付齊國。齊不救韓是“棄韓以肥魏”,一個強大的魏國,對齊國肯定是不利的。對田忌“早救”的建議,他認為也不妥當,因為韓魏兩國的兵力在沒有遭到重大損失之前,出兵援韓,就是代替韓國抵抗魏國,是被韓國牽著走。魏素有滅亡它國之心,韓國一旦滅亡,魏國必定再向東侵襲,威脅齊國,因而齊對韓國不能不救。於是孫臏提出“深結韓之親,晚承魏之弊”的主張。使韓以為有齊為援,竭全力以抗魏,借韓兵力疲敝魏軍。運用卞莊子刺虎的原則,待弱者死,壯者傷,一舉而得兩虎,齊就能夠“受重利而得名,用力小而成功大”。宣王贊成孫臏的見解,下令齊軍加強戰備,待機而動。

韓得知齊決定支援,軍心振奮,連續向魏發動五次強大反攻,雖給魏軍以沉重打擊,但“五戰不勝”。只得催齊速出兵,並表示“委國於齊”。齊宣王看到時機成熟,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援韓。田忌主張直接向韓進軍,孫臏則以為應當“攻其必救”,直趨魏國戰略要地大梁,調動魏軍回救本國。於是,齊軍按照孫臏的主張出兵攻魏。齊軍攻入魏境只遇輕微抵抗。如入無人之境。魏惠王感到形勢嚴重,即令龐涓停止對韓戰爭回師,並起傾國之兵以太子魏申為上將,龐涓為將,統率大軍,迎擊齊軍。

齊魏兩軍作戰序列

齊軍 魏軍 
統帥 將軍 田忌統帥 王太子大將軍 魏申
將領 軍師 孫臏將軍 龐涓  
 大將 田纓將領 龐芙
田盼 龐蔥
兵力 約十萬人 兵力 約十萬人

齊魏兩軍作戰策劃

齊軍雖進入魏國境內,面對的是敗而復振的強悍魏軍。在強敵面前,貿然決戰是錯誤的,孫臏指出說:“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決定先行撤退,選擇有利時機和地區,打擊敵人。

魏軍自恃12年來在東西兩面連續獲勝,兵強馬壯,無敵天下。雖然太子申出任統帥,軍務實際仍由龐涓主持。龐涓的目的,不僅是肅清入境齊軍,而是徹底摧毀齊軍實力。因此急於求戰,以致不顧敵情變化,貿然採取戰略進攻。

馬陵戰役的經過

根據計算,若齊軍攻魏,向大梁進軍,急行軍3日內,即可到達汴郊。於是,齊軍由鄄城鉅野之間進入魏境,魏太子申率領的主力軍與龐涓指揮的部隊向東轉進,兩軍會師,與齊軍相遇於今河南外黃附近。魏軍鬥志昂揚,聲勢洶湧,決定與進入國境的齊軍決戰。齊軍根據預定作戰計畫,避免與魏軍硬拼,實行戰略退卻。於退卻途中採用“減灶誘敵”的計策以迷惑魏軍,激起魏軍的輕敵情緒,引誘魏軍貿進追擊。第1日齊駐軍營地設10萬灶,第2日駐軍營地減為5萬灶,第3日駐軍營地僅有3萬灶。孫臏判斷魏軍追到馬陵的時間,利用馬陵的險要地形,預置伏兵準備襲擊敵人。

魏軍追擊齊軍。頭1天經過齊軍營地,龐涓發現齊軍營地遺留10萬個炊灶,第2天追到齊 軍營地,發現僅有5萬多個,第3天到齊軍營地見只有3萬灶。龐涓為這種虛假現象所迷惑,興奮地對魏軍將領說:“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境三日,士卒亡者過半”。太子申雖提醒說齊人多詐,必須注意,但龐涓仍自負地認為消滅齊軍、洗雪桂陵戰敗之辱,在此一戰。他挑選精銳,放棄步兵,留下輜重,親自率領部隊“倍日並行”,猛追齊軍。

周顯王二十八年,魏惠王二十九年.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十月,孫臏預計魏軍到達馬陵時間為薄暮。因為十月天黑較早,馬陵道狹,旁多阻隘,可以伏兵。於是齊軍砍倒路旁叢樹,縱橫投置,堵塞通路,選擇大樹一顆,剝去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齊軍令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規定“暮見火舉而俱發”。魏軍追擊齊軍進入馬陵道,時值十月下旬某日薄暮,天色昏暗。魏前鋒部隊被齊軍所砍倒的樹木擋住去路,龐涓命令立即排除障礙,繼續前進,並親到前方視察,突然發現一樹於發白之處,隱約有字跡,但昏黑難辨。乃舉火照明,看出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字。齊軍伏兵望見火花,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魏軍頓時大亂,紛紛被射死於亂箭之下,龐涓也身受重傷。齊軍猛撲過來,殺聲震天,龐涓至此智窮力竭,自料不能脫身,悲嘆說:“遂成豎子之名”而拔劍自刎。齊軍主力部隊乘勝攻擊魏軍後續部隊,魏軍倉促之間,匆忙應戰。太子申無力扭轉局勢,被齊軍俘獲。魏軍除部分突圍逃走外,其餘全部被殲。太子申被俘後,由於受侮而自殺。這是魏軍從未有過的慘敗。

馬陵戰役勝利結束,“孫臏以此名顯天下”。這時齊國將相之間依然矛盾重重,孫臏不願置身政爭,退隱山林,把經歷的戰爭經驗編著成《兵法》八十九篇留給齊王

評 析

馬陵之戰是戰國初期齊魏兩國爭霸中原的決定性戰役,也是魏國繼桂陵戰役後失敗最為慘痛的戰爭。經此一役,魏國力日漸衰退,從而結束了自己盛極一時的歷史

魏軍的失敗教訓是多方面的。《孫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戰”  魏國本來自桂陵戰敗後,曾取得聯合韓軍擊破齊、宋、衛聯軍的襄陵戰役的勝利,挽回了桂陵戰敗的聲譽。接著又擊敗秦軍,迫使秦孝公俯首求和。“逢澤之會”,魏國儼然成為中原諸侯國的盟主。這些重大的勝利,使魏占有巨大的戰略優勢。憑藉這樣的聲威,魏國打敗韓國可謂易於反掌,即令齊國援韓也不足為懼,只要兼顧全局,戰略措施得當,仍可穩操勝券。但是,魏惠王惱怒齊國一再為敵,一氣之下傾全國之兵迎擊齊軍,企圖與齊決一死戰,這就犯了“怒而興師”的兵家大忌,種下失敗的根源。

驕兵必輕舉妄動,而輕舉妄動之師,必然陷於失敗  魏國君將士都有嚴重的輕敵思想:魏惠王未研究齊軍的作戰企圖就輕率地出動全國之兵;龐涓一看到齊軍鍋灶的減少,就武斷地認為齊軍膽怯逃亡,即率精銳冒進,終於落入齊軍圈套。使魏惠王和龐涓吞下了難咽的驕兵必敗的苦果。

歷史在它發展的長河之中,常常會出現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假如在出現的相同的處境之中,牢記前車之鑑,慎重臨之,當不會重蹈覆轍。然而同一個孫臏,在12年後,用同一個疾走大梁,“圍魏救趙”的戰法,卻再次調動了同一個魏惠王和龐涓就範,這就構成了魏軍失敗的第三個原因。魏惠王和龐涓並非庸碌之輩,卻輕易地中了孫臏“減灶誘敵”的謀略,這一方面固然由於孫臏謀略的高超,棋勝一著;另一方面則不能不歸咎於將帥個人的素質。魏惠王一怒之下而發全國之兵,說明他缺乏應有的關照全局的戰略頭腦;龐涓見齊軍減灶就冒進窮追,也說明他驕傲輕敵,好大喜功的性格弱點。而這些對將帥來說,正是致命的缺陷。

齊魏馬陵之戰既是魏國國勢江河日下的開始,也是中原形勢的轉折。由於整個三晉勢力元氣已傷,無力恢復,因而失去阻止秦國東進、禁止中原的可靠力量,為秦國勢力進入中原舉行了奠基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