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塊莖蛾

馬鈴薯塊莖蛾

馬鈴薯塊莖蛾又叫煙潛葉蛾,成蟲是一種小蛾子,體長5~6毫米,翅展13~15毫米,體灰褐色,稍帶光澤,是世界性重要害蟲,也是重要的檢疫性害蟲之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馬鈴薯塊莖蛾,成蛾8~10mm,翅展14~16mm,雌成蟲體長5.0~6.2mm,雄體長5.0~5.6mm。灰褐色,稍帶銀灰光澤。觸角絲狀。下唇須3節,向上彎曲超過頭頂,第一節短小,第二節下方被覆疏松、較寬的鱗片,第三節長度接近第二節,但尖細。前翅狹長,鱗片黃褐色。雌蟲翅臀區鱗片黑色如斑紋。雄蟲翅臀區無此黑斑,有4個黑褐色鱗片組成的斑點;後翅前緣基部具有一束長毛,翅韁一根。雌蟲翅韁3根。雄蟲腹部外表可見8節,第七節前緣兩側背方各生一叢黃白色的長毛,毛從尖端向內彎曲。卵橢圓形,微透明,長0.5mm,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變黑褐色。空腹幼蟲體乳黃色,為害葉片後呈綠色。末齡幼蟲體長11~13mm,頭部棕褐色,每側各有單眼6個,胸節微紅,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臀板淡黃。腹足趾鉤雙序環形,臀足趾鉤雙序弧形。蛹棕色,長6~7mm,寬1.2~2.0mm,臀棘短小而尖,向上彎曲,周圍有剛毛8根,生殖孔為一細縱縫,雌蟲位於第八腹節,雄蟲位於第八腹節,雄蟲位於第九腹節。蛹繭灰白色,長約10mm。

生物特徵

 馬鈴薯塊莖蛾 馬鈴薯塊莖蛾

馬鈴薯塊莖蛾在中國主要發生在山地和丘陵地。海拔2000m以上仍有發生,隨海拔高度降低危害程度相應減輕,沿海地區未發生。危害田間的菸草、馬鈴薯及茄科植物,也危害倉貯的馬鈴薯。一年發生9—11代。只是有適當食料和溫濕條件,冬季仍能正常發育,主要以幼蟲在田間殘留薯塊、殘株落葉、掛曬過菸葉的牆壁縫隙及室內貯藏薯塊中越冬。1月份平均氣溫高於0℃地區,幼蟲即能越冬。越冬代成蟲於3~4月出現。成蟲白天不活動,潛伏於植株葉下,地面或雜草叢內,晚間出來活動,有弱趨光性,雄蛾比雌蛾趨光性強些。成蟲飛翔力不強。此代雌蛾如獲交配機會,多在田間菸草殘株上產卵,如無菸草亦可產在馬鈴薯塊莖芽眼、破皮裂縫及泥土等粗糙不平處。每雌產卵150~200粒,多者達1000多粒。卵期一般7~10天,第一代全期50天左右。

傳播途徑

遠距離傳播

主要是是通過其寄主植物如馬鈴薯、種煙、種苗及未經烤制的菸葉等的調運,也可隨交通工具、包裝物、運載工具等傳播。成蟲可借風力擴散。

寄主

馬鈴薯塊莖蛾最嗜寄主為菸草,其次為馬鈴薯和茄子,也危害番茄、辣椒曼陀羅枸杞龍葵、酸漿、刺薊、顛茄、洋金花等茄科植物。

危害特點

 馬鈴薯塊莖蛾幼蟲 馬鈴薯塊莖蛾幼蟲
馬鈴薯塊莖蛾是最重要的馬鈴薯倉儲害蟲,廣泛分布在溫暖、乾旱的馬鈴薯地區。此蟲能嚴重危害田間和倉貯的馬鈴薯。在田間危害莖、葉片、嫩尖和葉芽,被害嫩尖、葉芽往往枯死,幼苗受害嚴重時會枯死。幼蟲可潛食於葉片之內蛀食葉肉,僅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狀。其田間危害可使產量減產20%~30%。在馬鈴薯貯存期危害薯塊更為嚴重,在4個月左右的馬鈴薯儲藏期中為害率可達100%,以幼蟲蛀食馬鈴薯塊莖和芽。

控制方法

(1)認真執行檢疫制度,不從有蟲區調進馬鈴薯。已發生塊莖蛾地區。

(2)通過採用適當的農業措施,特別是避免馬鈴薯和菸草相鄰種植,可壓低或減免為害。

(3)生物防治:有研究證明,利用斯氏線蟲(Steinernema科)防治馬鈴薯塊莖蛾有良好效果,每塊莖蛾幼蟲上的致病體120個以上時,3天內可使該幼蟲死亡率達97.8%,從每蛾幼蟲產生的有侵染力線蟲的幼蟲數最高達1.3萬~1.7萬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