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聖清

馬聖清

九三學社社員,曾任北京市七屆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理事和皮膚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皮膚科雜誌副主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馬聖清 馬聖清

技術職稱: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工作職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醫大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1957年以來一直從事皮膚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紅斑狼瘡(LE)的亞型, SLE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皮膚病理診斷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承擔醫療系學生皮膚病學、進修班和皮膚病理講座部分課程。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7名,還有在讀博士生4名 。

個人履歷

1957年9月於上海醫科大學(原名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皮膚科專業畢業

1982年4月至10月於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皮膚科進修皮膚病理和角朊細胞培養

1957年9月至1978年9月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任住院醫師

1978年9月至1985年7月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任主治醫師

1985年7月至1988年9月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任主任醫師、副教授

1986年4月至1998年2月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任主任醫師

1988年9至今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任教授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社會兼職

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皮膚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

中華皮膚科雜誌副主編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編委

臨床皮膚科雜誌編委

科研方向

系統性紅斑狼瘡亞型、發病機制和免疫學研究

在國內較早地建立了系列的SLE自身抗體的檢測方法,包括ANA、dS-DNA、ENA和抗心磷脂抗體等,對SLE 的亞型有重要意義,尤其對RO抗原抗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其在SLE中的臨床意義及與光敏性LE皮損的關係。通過檢測細胞因子IL-2和IL-6 等探討了細胞因子在SLE發病中的作用。

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研究

1982年在國內較早地建立了角朊細胞培養的方法,用細胞培養,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銀屑病發病機制方面的研究,觀察了治療銀屑病有效的藥物恩林和VitD3病對體外培養角朊細胞增殖的影響,蛋白激酶C(LPKC)在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並參加了銀屑病和HLA相關性的研究和一些炎症性細胞因子IL-6、IL-8在銀屑病中的作用研究等。

皮膚病理和免疫組化

參加編寫"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皮膚科分冊"、"實用皮膚組織病理學"和"風濕病學"部分章節。

1.

系統性紅斑狼瘡亞型、發病機制和免疫學研究

在國內較早地建立了系列的SLE自身抗體的檢測方法,包括ANA、dS-DNA、ENA和抗心磷脂抗體等,對SLE 的亞型有重要意義,尤其對RO抗原抗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其在SLE中的臨床意義及與光敏性LE皮損的關係。通過檢測細胞因子IL-2和IL-6 等探討了細胞因子在SLE發病中的作用。

2.

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研究

1982年在國內較早地建立了角朊細胞培養的方法,用細胞培養,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進行銀屑病發病機制方面的研究,觀察了治療銀屑病有效的藥物恩林和VitD3病對體外培養角朊細胞增殖的影響,蛋白激酶C(LPKC)在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並參加了銀屑病和HLA相關性的研究和一些炎症性細胞因子IL-6、IL-8在銀屑病中的作用研究等。

3.

皮膚病理和免疫組化

參加編寫"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皮膚科分冊"、"實用皮膚組織病理學"和"風濕病學"部分章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