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科斯·莫里薩斯

馬科斯·莫里薩斯

馬科斯·莫里薩斯(Markos Moulitsas Zuniga)撰寫的部落格內容主要跟政治有關,不過他所反映出的正是很多人的心聲。他的部落格內容涉及到自由主義者的評論,並寫到了Nancy Pelosi和Jimmy Carte.Moulitsas甚至還召開了一次政治激進分子的會議。雖說,Moulitsa的認可並未總是得到勝利,但他的後盾Ned Lamont卻相當有影響力。不過,Moulitsas從未表明任何欲望可讓他為辦公室跑腿。

基本信息

簡介

馬科斯·莫里薩斯馬科斯·莫里薩斯

莫里薩斯是政治部落格Daily Kos創始人和發行人,曾攻擊過薩拉 佩林(Sarah Palin)、湯姆 坦科雷多(Tom Tancredo)等之類的保守派政治家,並大肆吹噓自己的利己主義觀。莫里薩斯最近攻擊的對象是MSNBC主持人、美國前眾議員喬 斯卡伯魯夫(Joe Scarborough),稱其隱瞞一些報導內容,給外界製造假象,並翻出斯卡伯魯夫在議員時代的陳年老賬,後來莫里薩斯因此被MSNBC封殺。莫里薩斯對此回應稱這是媒體業界遭遇的雙重標準事件之一。

作為左派在網際網路上最嘹亮的聲音,Markos "Kos" Moulitsas一直是一個無人可以匹敵的政治評論中心。他的部落格吸引了來自各種各樣的不同政見者的評論,從自由主義激進份子,到美國新任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再到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Moulitsas甚至還為那些與自己持相同政見的激進份子們舉行了一次大會。Kos所認同的觀點並不總是會獲得勝利,但是在去年美國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選舉當中,他對於Ned Lamont的支持直接導致了其競爭對手Joe Lieberman的失利,雖然Lieberman最終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贏得了大選。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Kos有為自己進行任何政治活動的打算。
DailyKos模式編輯本段回目錄-只說 sayonly.com

影響

Markos Moulitsas Zuniga我們可以從投放廣告的程度看出某一個或者某類blog商業化的程度,甚至可以主觀的推斷,廣告,尤其是廣告的價格,可以折射出這個或者這類blog的價值。DailyKos,這個以政治評論為主的blog,最初就是這樣吸引只說的。
在著名的blog廣告商BlogAds的訂單頁上(改天來談談BlogAds,也算模式?),你可以看到它$5000/周的天價(當然與times等傳統媒體無法相比)。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感覺,只說看到時確實嚎叫了一下。DailyKos是流量最大的政治相關的blog,不同於Slashdot、Fark等,他們都是非主流政治評論,在這次美國大選中,"如果你認為Bush是沉湎戰爭的支吾者,那么DailyKos是一杯茶",相反地話,可能就會去Free Republic(from cnet)。
Daily Kos部落格政治不愧為美國很商業化和熱門的領域之一,尤其是大選之年,DailyKos的訪問人數幾乎增加了數十倍,關於布希競選廣告質疑之類新聞評論,幾乎引來了瘋狂的追捧和點擊。不象是"玩笑新聞",評論競可作攻擊的武器和集資的途徑。
上DailyKos去,有一點不知道是否留意到,"kill ads",很明顯在廣告條的頂部,在載入時,先於廣告條出現,所以我第一次上DailyKos,還很奇怪的點了一下,結果彈出個註冊用戶的頁面讓我註冊。很體貼的設計。
DailyKos創辦人是Markos Moulitsas Zúniga,西班牙式的名字,所以姓應該是Moulitsas更年輕的時候更帥一點
Markos Moulitsas Zuniga就像CNet用茶來形容DailyKos一樣,Kos把自己定位在一個每日生活必需品上,甚至有人(liz sabater)描述五點喜歡Kos的理由:
1,兩個名字,lorraine、MAJeff,就夠了。
2,最初的Gannon/Guckert曝光,現在的ePluribus Media,榮譽見證了因為susang詢問而誕生的平民新聞業(citizen journalism,或稱草根媒體,呵呵)改革。
3,Bill in Portand(bill在波特蘭),每日盛宴。他怎么能做到的?日出,日沒天天如此(當然是工作日),值得敬畏的楷模,牛X人物。
4,看pastordan的WYFP?,一位牧師的詛咒?可無神論者只相信人的力量、聯合的力量、團隊的力量,終於有一個可以任意拋出問題的地方,真不錯。
5,紐約的聚會,什麼能比得上面對面發現在你臨近有可以衷心交往的朋友呢?
Markos Moulitsas Zuniga這些理由都跟DailyKos十分相關,Lorraine、MAJeff兩個是Kos社區十分有名的兩位編輯,你可以前者又稱LorraineBerry,後者又稱 Jeff Langstraat,可以通過連結單獨訪問他們的文章。2中說的James D. Guckert又稱JeffGannon,報白宮很多信息,ePluribus Media(合眾媒體?類似於國內的概念Republic media?)是SusanG最初在DailyKos的一個個人日報開始的,之後形成了一個組成一個專門團隊:

相關新聞

馬科斯·莫里薩斯作品馬科斯·莫里薩斯作品

新聞業的範例正在改變中。我們在組織一種全新的媒體集團:該媒體由你-大眾組成的團隊和調查來驅動。
ePluribus Media團隊的項目就是,撰寫傳統媒體不能覆蓋的分發內容。
DailyKos取得如此之大的影響,Kos本人卻一直持有平常心,他並沒有成為“領袖”的野心,而因此攻擊或者誣衊例如處於同一領域的The Daily Gotham或者CultureKitchen,相比Denton和德拉吉相互攻擊,呵呵。不過,這些都絲毫不影響他被認為是“領袖”的事實。正如liz subater在他五點理由之後又補充的一樣:他不可能逃避被認為是“領袖”的事實。
有意思的提一下Kos對Blogroll的看法,Markos對連結交換並不吝嗇,認為交換連結對於增加站點影響是十分有幫助的,不過,他自稱對市場策略並不擅長,所以blogroll與之並不相關,而是僅僅憑一段時間的喜好添加連結,不過,維護一個長長的blogroll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他會不停更新DailyKos的blogroll,一段時間可能會刪除並添加新的比較留意的站點。
部落格人共同協手反對關於部落格的規定 編輯本段回目錄【導讀】在2006年2月28日召開美國競選委員會提案聽證會上,競爭運動資金規定將會將擴展到網際網路領域,其中就包括部落格。
Markos Moulitsas Zuniga網路日誌創作者們主要通過一些反正統的帖子來吸引人,不過現在正在設法說服當權機色來改變政府有關政策規定,一些人甚至還有政治團體、律師和公共關係顧問
據悉,在28日召開美國競選委員會提案聽證會上,競爭運動資金規定將會將擴展到網際網路領域,其中就包括部落格。
部落格人現在沒有其它選擇了。部落格網站http://www.dailykos.com/的創立者Markos Moulitsas Zuniga對競選委員會委員們說:“我們有義務來保護這一媒體。這一平民媒體可以讓任何人發表言論
Moulitsas正和一個自願幫助部落格人的律師一道工作來反對美國政府的新規定。有必要時,Moulitsas還準備親自去議會遊說。
另一個支持共和黨的部落格網站RedState.org的創建者Michael Krempasky也是證人之一。他說,部落格媒體應該象傳統媒體一樣享受競選財務規定的豁免。
聯邦競爭官員們迄今為止一直在迴避對網際網路的管理,他們也同意部落格人和其它一些網路積極分子的看法——網路是普通民眾參與政治活動的實驗室,是自由言論的出路,不應該受政府的干預。
總統競選候選人已經線上募集數千萬美元,一些線上政治廣告、顧問與組織也紛紛成立。各政黨也在他們的網路的加上部落格功能,一些線上政治家還通過部落格來增加知名度,從而最後受僱於競選運動組織者。
據調查,2004年總統競選活動中,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通過網路來了解新聞和有關競爭議題、自願參與競爭活動並且進行政治捐獻。而且近30%的網民稱他們瀏覽部落格。
針對網路的發展,一位聯邦法官去年命令聯邦競選委員會對網路政治活動加以資金與支出限制。
聯邦競選委員會計畫於今年夏天做出決定,部落格人都在觀望之中,看競爭委員會是不是仍然讓部落格網路免於政府監控。(完)
替民主黨“革命” 美國部落格變主客 編輯本段回目錄《擅自入場:網民、草根和人民政治的崛起》(Crashing the Gate: Netroots, Grassroots, and the Rise of People-Powered Politics)傑羅姆·阿姆斯特朗(Jerome Armstrong)與馬庫斯·毛里查斯·楚尼格(Markos Moulitsas Zúniga)合著,切爾西格林出版公司(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mpany)2006年3月出版,精裝本208頁,定價25美元。
Markos Moulitsas Zuniga著作自從進入所謂的“地球扁平化”、“全球化第三版”(參見本刊關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坦的》一書的介紹)和“WEB 2.0”時代後,我們的世界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特徵:那就是在地球某一端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很快地出現。譬如部落格之類的新潮流,當美國的政治部落格以破竹之勢崛起的時候,在大洋這一端的中國,部落格的發展形勢也是一片大好,以至於有“全民皆博”之說了??雖然因形勢所迫,這邊的部落格們大多只能談談風月,但總算是被扣上“網路維權”、“網路暴民”之類的帽子,還是很值得驕傲的。只是此番美國部落格竟然出版政治專著,試圖撞破主流政治之門,藉此實現身份上的蛻變,卻是中國部落格們只能幹瞪眼,自愧不如的“壯舉”。

替民主黨“革命” 美國部落格變主客

馬科斯·莫里薩斯馬科斯·莫里薩斯

《擅自入場:網民、草根和人民政治的崛起》一書的兩位作者阿姆斯特朗和毛里查斯是美國著名的自由派部落格,後者創建主持的DailyKos.com每天的點擊率更是高達100萬之多!在網民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正因為此,毛里查斯遭到了保守派鬥士伯納德·戈德堡(Bernard Goldberg )的攻擊,被他的大作《當今美國百大罪人》(100 People Who Are Screwing Up America)收錄其中??在該名單中名列榜首者乃拍有《華氏911》的美國紀錄片導演邁克·摩爾(Michael Moore ),居第二的則是《紐約時報》發行人小阿瑟·蘇爾茲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
雖然如此,毛里查斯和阿姆斯特朗二人就象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僅僅屬於網路草根階層之一員。他們甚至自稱“烏合之眾”,只不過是掌握了先進技術,掌握了“WEB 2.0”時代精神的烏合之眾。只是出於對建制內(the establishment)主流民主黨和自由派的萎靡現狀的悲哀和憤怒,所以才揭竿而起,呼籲廣大草根民主黨人和自由派站出來,砸破既有的建制之門,擅自登堂入室,以實現重塑民主黨之目的。
我們知道,近幾十年來,保守主義在美國一直呈現不斷壯大的態勢,到2004年更是取得了對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權力機構以及大部分州的控制權,勢力空前強大,自詡已取代自由主義,成為美國的主流思想。自由派對此雖然憤怒無比,但卻一直束手無策,一籌莫展。誰料想,從2005 年下半年以來,形勢突然急轉直下,在一系列醜聞以及伊拉克泥潭遲遲得不到改善的影響下,布希和共和黨的民意支持率持續下跌,這實在是民主黨在今年11月份的中期選舉中擊敗對手、奪回國會控制權、實現重新崛起的一個絕好機會。
Markos Moulitsas Zuniga然而在毛里查斯他們看來,建制派民主黨面對如此機遇,卻仍然抱殘守缺,不思發奮圖強,實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就怪不得他們要起來革其命了。他們在書里這樣寫道:無論遲鈍的建制派願意與否,新的進步的民粹主義運動(the new progressive populist movement)將使得民主黨重新成為“人民的黨”,而不是現在的僅僅屬於少數超級富豪、城市精英與城市貧民和少數族裔的黨;建制派要么選擇跟隨我們,要么滾開,此外別無它徑。
毛里查斯他們眼裡的建制派民主黨之“罪”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最為關鍵的是,現在的民主黨缺乏清晰有力的理念和原則,只知道鸚鵡學舌,跟著共和黨的議程走;他們以為這樣能獲得中間派和獨立選民的支持,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做實際上只能適得其反。毛里查斯他們認為,民主黨的不思進取源於建制派對既得利益的維護;即使在被趕下野的情況下,仍然覺得情況不錯,得過且過,而不願去變革,不願有所作為。基於此,毛里查斯認為,即便幾個月後,民主黨能夠利用共和黨目前的不利局面暫時取得勝利,仍然非常有可能在2008年的大選中敗北。
在毛里查斯看來,一個缺乏信念的黨是沒有生氣的政黨,而他們這些網路草根目前所做的正是要為民主黨注入生氣??就象1960年代保守主義的崛起那樣:當時高特華德(Barry Goldwater)為共和黨提出了與對手截然不同的、旗幟鮮明的綱領,雖然在當年的競選中慘敗,但卻籍此為共和黨注入了生氣,成為一個有信念的政黨,從而為後來的崛起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科斯·莫里薩斯馬科斯·莫里薩斯

在競選戰略上,建制派民主黨則表現得目光狹隘,手段落後。他們只知一味去爭取“搖擺州” (swing states),卻不懂得制定面向所有選民的全國性大戰略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共和黨就做得很好,他們的競選廣告是針對所有選民,包括獨立派和民主黨的;民主黨只知道利用傳統的三大廣播公司,其他的媒介如有線電視、廣播脫口秀和網路則不知去利用。
Markos Moulitsas Zuniga毛里查斯之流代表的是一部分草根民主黨和自由派的聲音,這些人在2004年民主黨預選中表現突出,他們利用網路新技術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和競選資金,對當時異軍突起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恩(Howard Dean)幫助很大。但最終迪恩還是未能突破實現,敗於更為傳統的克里(John Kerry)手下,由此可見,今日之民主黨仍然還是建制派的天下。
更為重要的是,在許多評論家看來,毛里查斯這些人從骨子裡透露出的左派傾向有些讓人憂慮?? 目前的民主黨在這一情況的影響下已然有些左傾了!比如在經濟上,他們開始反對自由貿易:在1993年的一場投票中,102名民主黨眾議院議員有將近一半人投票支持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而到了2005年的另一場類似的投票中,卻只有15名民主黨議員支持中美自由貿易協定(Central American Free-Trade Agreement),民主黨的兩位政治明星克里和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還不在其中;而在國家安全戰略上,現在的民主黨則走得更遠,兩年前克里雖然對布希的伊拉克戰略持批評態度,但還主張有計畫、有步驟地從伊拉克撤軍,現在則開始呼籲馬上撤軍,全然不去管伊拉克和整箇中東的局勢將如何惡化,這顯然是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這些評論家認為,左傾在美國始終難以代表大勢,那樣做只會將民主黨變為一個邁克·摩爾式( Michael Mooreish)的偏激、破壞性的政黨。柯林頓民主黨和布萊爾工黨的成功經驗證明,中間道路,或者說第三條道路,才是正途。邁克·摩爾那樣的反布希主義者在歐洲,尤其是法國,非常受歡迎,但是在美國政治中則是死路一條。

美國知名部落格作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