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麟

馬漢麟

馬漢麟早期專攻中國音韻學、文字學,在訓詁學、現代漢語語法、古代漢語語法諸方面,也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古代漢語教學和古漢語教材建設上貢獻最大。

基本信息

馬漢麟 馬漢麟

生平

馬漢麟(1919~1978.9),江蘇省泰州縣(今泰州市)人,語言學家。

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馬列學院、南開大學。

1952年,實行“院系調整”,清華不設文科,馬漢麟先生被調至馬列學院,又於1954年被調至南開大學中文系,講授古代漢語。後歷任南開大學副教授,語言學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文學會理事等職。當時全國高校開設此課的甚少,既沒有現成的教材,又缺乏可資借鑑的經驗。1954年至1958年問,馬漢麟先生獨自一人承擔此課,邊蒐集資料邊編寫教材,還自刻講義、習題和考題,經常忙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馬漢麟先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中,不斷加深對古代漢語規律的認識,並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

1961至1963年,馬漢麟參加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的編輯工作,為該書通論組的負責人。並執筆該書的《古代文化常識》一文。古代文化常識似乎與古代漢語無關,但卻是閱讀古書必不可少的知識。《古代漢語》出版後,他在手校本中補充了不少材料,由於某種原因,只在個別地方加進去了。《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專門的知識很多。尤其是天文、曆法、樂律等方面。這對學習古漢語是大有裨益的。為了介紹天文學知識,他閱讀了許多有關的資料和著作。並專程向專家求教:在北京天文館觀看“星空巡禮”;半夜起來觀察星空。為了寫數千字的介紹,照樣竭盡全力,足足花了半年時間的準備。

馬漢麟先生研究古漢語自成體系,他的《讀本》深入淺出,以文言語法為綱,配合課文註解、練習,使初學者能較快地掌握古漢語的基本規律,提高閱讀一般古書的能力。事實證明,該書簡明實用。發行以來,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並為部分高等院校所選用。

馬漢麟先生長期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但始終未放下對古漢語的研究。不斷蒐集古漢語的例句。在多年積累的浩繁的古漢語例句的素材中,對古漢語語法的規律有不少新發現,遺憾的是當他著手整理之際,不幸病情惡化,於1978年9月因病逝世,終年僅59歲。馬漢麟先生為人耿介,好學深思;工作一絲不苟。對事業執著追求,耗盡心血,也無怨無悔。遺憾的是,如果他稍稍關心自己的健康,也會為古漢語的研究多做出一點貢獻。

馬漢麟先生就讀西南聯大時,是從外文系轉學進入中文系的,因而他也很擅長英語,抗戰期間曾被徵召為盟軍作翻譯。

論文及著作

《語法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漢語讀本》(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羅敷”考音》

《楊雄方言中有切音》辨

《關於甲骨卜旬的問題》

《論武丁時代的誒祀典刻辭》

《古漢語語法提要》 ( 遺著,陝西人民出版社)

《馬漢麟語言文字論集》(商務印書館)

《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為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中的一部分,後獨立出版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新世界出版社)等

語言學家

語言學家是指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探索範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並且在這些方面有一定造詣的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