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方

馬海方

漢族,1956年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師從盧沉、姚有多、劉渤舒諸先生。 中國美協會員,榮寶齋畫院教授,榮寶齋簽約畫家,北京文史館館員,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席。

基本信息

藝術簡介

馬海方 :1956生於北京市大興縣。 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人民美術出版社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近幾年先後由香港心源出版社、福建美術出版社、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出版畫集多種。主要藝術成果: 1990年《古都風情》獲全國首屆中國風俗畫大獎賽一等獎。 1991年《舊京人物圖卷》獲第一屆民族文化 風情大展一等獎。 1992年《老天橋人物》獲中國美術館東方書畫藝術大獎賽一等獎。 1993年在北京當代美術館辦個人展覽。 1993年《休閒圖》獲國際中國書畫藝術大獎賽金獎。 1994年《舊京風情圖卷》獲西苑杯大獎賽一等獎。 1994年《舊京風情》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優秀作品獎。 1995年《鳥人鳥事》獲中國體育美術大展銀獎。 1998年《找樂》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1998年獲世界華人美術大展銀獎。 1998年11月在瑞士舉辦個人畫展。 12月在台灣舉辦個人畫展。 12月獲文化部群星美展銀牌 2000年《賣山貨》入選中國美卸提名展;《遛早圖》入選中國美協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在中華世紀壇參加吳冠中為首迎奧運八人展。 2003年參加世紀壇舉辦的今日中國美術展。 2004年《全聚德烤鴨流程圖》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藝術年表

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

1981年 畢業後開始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書畫》編輯部當編輯

1982年至1984年先後參與編輯設計了大型系列叢書《當代書法家系列叢書》、《日本書法纂刻選集》等

1984年業餘創作的連環畫《茶館定計》有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

1985年業餘創作的連環畫《女寨主》有農村讀物出版社出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連環畫 《革命母親夏娘娘》

1986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出版根據莫泊桑名著改編的連環畫《菲菲小姐》;水墨畫《土塬上的高秋》獲當代青少年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畫大賽優秀作品獎

1987年創作《舊京風情系列》長卷、組畫

1990年《古都風情》組畫獲首屆中國風俗大獎賽一等獎;《留下激動人心的瞬間》由焦尚意撰文,在中國體育報做專題報導;《古道風情組畫》由焦尚意撰文,在北京青年報做專題報導

1991年《舊京風情組畫》被北京青年報選為當年“首都青年之最”;《老天橋人物組畫》獲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東方獎

1992年《舊京天橋人物》長卷獲中國美術館東方藝術大獎賽一等獎

1993年在北京國貿中心名築畫廊舉辦個人畫展;《休閒圖》獲國際中國書畫藝術大獎賽金獎;在當代美術館舉辦北京風情人物畫個展

1994年《舊京風情圖卷》獲西苑杯大獎賽金獎;《舊京風情》獲新鑄聯杯大獎賽國畫組優秀獎;《舊京風情》入選第八界全國美展,並獲北京展去參展優秀獎;《古都子民》著名京味作家劉一達著,由馬海方插圖出版發行

1995年《鳥人鳥事》獲中國體育美術大展銀獎

1995、96年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參加兩界中國藝術博覽會

1997年香港心源出版社出版《北京風情畫集》

1998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世界華人美術大展銀獎;隨青年畫家訪歐團前往法國、德國、義大利等8 國參觀交流;在瑞士洛桑舉辦個人畫展;獲文化部群星美術大展銀獎;《路遇》參加紀念劉少奇百年誕辰美術作品展;《春韻》獲中國美協、詩書畫研究院慶祝建國40周年大展銅獎;《四季》人物組畫入選第九界全國美展

2000年有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京華市井風情圖集》(宣紙版)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實力派畫家精品集》;《打瓢、買山貨圖》入選“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提名展

2001年《李四光》入選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光輝80年人物畫展;在皇史與孫成新先生合辦《舊京情節》圖畫展;在中華世紀壇參加吳冠中為首迎奧運八人畫展,展出作品八幅,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名家畫北京》

2002年一月在龍順成京味文化茶社辦個人畫展;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說北京風情》;為全聚德烤鴨店創作巨幅人物畫《全聚德烤鴨流程圖》(第一稿);10月退出《中國書畫》編輯部,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領導簽定協定辭去編輯工作,專職創作;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百年書畫走紅名家》

2003年為山東德州扒雞集團創作德州扒雞流程圖一組;作品8幅入選《今日中國美術大展》在世紀壇藝術館展出;5月與李小可、楊剛等在可創藝箢舉辦北京風情畫聯展;7月《全聚德州扒雞流程圖》首捲入選文化部群星美展獲銅獎;7月參加由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萬眾一心抗非典、濃墨眾彩頌英雄”為主題的美術、書法作品展;8月《平實的魅力-風景組畫》,由 徐恩存先生撰稿,在‘中國美術’雜誌專題報導;9月作品三幅入選“同里-保護世界遺產國際中國畫作品大展”,〈找樂園〉入選第三界中國畫家學術年展

2004年10月《全聚德州扒雞流程圖》(第三稿)入展北京“時代風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美展;3月2幅作品入展“盛世家園-中國畫與環境”南京國畫聯展:5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當代芥子園-馬海方畫沒骨人物;5月〈紅旗〉雜誌畫刊第一期發表“京味人物”,由畢冠良撰文介紹;6月畫家吳麗珠、劉汝陽在秦皇島舉辦“中國首屆地名文化書畫巡迴展”;6月〈京城玩家〉著名京味做家劉一達先生著,馬海方插圖,由經濟日報出版;9月參加紀念紀念孔子誕辰2555年,儒家文化書畫展;9月-11月,中國美術家印度之旅採風團兩次去印度寫生。作品30餘幅,多家雜誌發表;11月,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優秀畫家繪畫選集〉長城出版社出版。

藝術評論

京城萬象大俗大雅:

馬海方作品 馬海方作品

在北京的中國畫壇上,有位寂寞的耕耘者——馬海方。他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編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有很深的傳統功底。海方常年為他人做“嫁衣”,自己只好八小時之外的躲在一處拚命的畫畫。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藝術新潮湧起,馬海方沒有追逐時尚去搞現代水墨畫,也沒有去畫所謂新文人畫,而是腳踏實地地走自己的路。他的作品連連在全國性大展上獲獎,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撰文盛讚他的風俗畫,稱之為“京味”沒骨。

海方的風俗畫直承傳統,以高雅的追求、健康的情趣,真實的描繪了晚清以來北京地區的風物民情,將北京市民的生活起居、休閒娛樂盡收絹素之中,成功地再現了古都的人文景觀和滄桑變革。看到那提著鳥籠邊走邊唱的遛早老人,扛著條凳昂頭吆喝的磨刀師傅,頭頂大缸就地練攤的天橋藝人,拉著洋車快步如飛的青年“祥子”,仿佛使人置身舊都沸沸揚揚的鬧市之中。--楊庚新

濃墨重彩畫風情:

馬海方以北京風俗民情為題材的沒骨法重彩寫意人物畫,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面貌。他的作品在多次畫展中獲獎,幾家出版社先後為他出版了多種畫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首都劇場上演話劇《鳥人》時,還專門請馬海方為之繪製了海報,一些外國友人也對 馬海方人物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新時期以來,在文藝界出現了一大批京味兒小說、京味兒戲劇、電影、電視劇等,異常火爆;在繪畫方面,馬海方的京味兒國畫也與之相映成趣。

在中央美院求學時期,馬海方曾經受到人物畫家盧沉、周思聰、姚有多、梁長林等名師指教,在素描、速寫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之後,在從事編輯和設計工作之餘,他先後畫過連環畫、插圖,也練過一陣子花鳥、山水,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北京風俗民情人物畫創作方面來。馬海方自幼生長在京郊農村,對老北京的一些風俗民情比較熟悉,加上他有較好的筆墨功夫和速寫基礎,描繪這方面的題材就頗為得心應手。隨著創作實踐的深入,逐漸將日常生活所見的現實題材擴大到了清末民初的歷史題材,使他筆下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富。為了不斷擴大自己的見聞,增加歷史知識,馬海方一有機會就向有著方面閱歷的老先生求教,同時也去書店購買一些老北京、老天橋、歷史掌故、方言俗語一類的圖書作為參考資料,許多歷史的、現實的、眼見的、耳聞的、想像的生活場景與人物情節逐漸在他的腦海中活躍起來,馬海方長年堅持畫速寫,街頭巷尾、車站公園、集市上、馬路邊都是他觀察寫生人物場景的場所;有時還對著電視播放的節目畫面踢足球、賽馬、歌舞等人物動態。但是,從中國畫、特別是寫意人物的創作來看,畫家更得力於默寫,在滲化力很強的生宣紙上作畫,來不得半點猶豫和遲疑,海方所採用的沒骨畫法更是如此。用飽滿的彩墨,一筆下去,人物的頭面手指、胳膊、腿的形態、動勢、質感都在其中,然後用墨線稍加勾勒,以強化人物形象、表情與結構;衣服與背景,更是闊筆縱橫揮灑,尤其需要極其熟練的功力。在日常生活中,海方朴於外而慧於中,除了畫畫沒有其他什麼愛好,也無意介入機關學習中習見的那些無聊的人事糾紛,他常常是一個人作畫到深夜,勤勤懇懇而樂在其中。他說過,幾天不畫就會感到手生,用行話說叫“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劉龍庭

表達京味兒

馬海方的作品告訴我們,城市的品位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百姓真實生活的積澱。馬海方說過:“現在的北京,可能看的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人家要看京味,看這個城市現在的特點是什麼,過去的特點是什麼,過去很重要。”

馬海方生於北京,長在胡同里。古都風情的老北京滋養了他那雙智慧的眼睛,雋永的京味兒改變了它的命運,別人說他的畫土的掉渣,我卻認為他的畫純的質樸。他平時不愛說話,卻喜歡同生活對話,他的話都在畫裡。在他的畫裡,有古都的街頭巷尾,有老北京的影子,有現代人的生活小景,有民間的五行八作,有人生的喜怒哀樂,在這些大俗的平凡中,用“沒骨”寫意法表達了真實的京味兒市井,凝固了永恆的經典。是現代版的京味兒“清明上河圖”。

他不隨波逐流,幾十年如一日,騎著腳踏車或步行走遍了北京的東西南北,尋找京味兒的原型,堅持寫生,積累了大量素材。他為人樸實厚道,“認認真真作畫,踏踏實實做人”,是他的座右銘。在看似平淡與樸實之中,透視出生活本色與人性本色的美感,散淡之中體現出生活本質,通過老北京風情的視窗,折射出社會的安詳與和諧。這是一個屬於鋼筋水泥的年代,現實的市井胡同已退隱或躲藏在他的作品裡,,風情古都已是他忠實的守望者。其價值與意義超越了繪畫本身,馬海方是在給風情古都的最後一個機會,值得思考?--苦痕

寫生繪畫作品 寫生繪畫作品

藝術觀點

題款 常能看到有的畫只寫名不題別的款,這大概也是一些人處理畫面的需要,但是有的款提的字不講究,畫與款分離,各不搭界,破壞了一張畫的完美,沒能給畫增輝,倒也真是不如不提為好。畫面有款應使其為畫面增色,從而又多了一個看點。

馬海方畫作 馬海方畫作

畫家題字應題字如畫,很多畫畫的練字是常有的事,但字型應注意變化,寫出的字必定是畫的一部分,畫要畫的活,而字也要寫的活,有人說畫如其人,我想字也一定如人,字里有畫意,才不至於 讓字把畫面寫死,宋徽宗的字是畫工筆畫題款的有代表性的一例,近代的李苦禪、林鍇先生也是字畫結合的佳者。

題畫摘錄

過去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的時候,聽賀友直先生講他畫連環畫創作總結的四小,即小人物、小動作、小場景、小道具,通過近幾年的人物畫創作,我想,在畫面上再加點小情趣,這樣畫面可能更有看頭兒,或更耐人尋味。

北京人,尤其是過去的老北京人,見了有點歲數的就一作揖,口稱“爺”,你瞅瞅那叫一個順口兒,聽著也順耳,如果年齡偏小的就稱“小爺”,這“爺”是北京人對別人的一種尊稱,他們一般都是把玩什麼都能夠玩的好的人稱“爺”,管玩鳥兒玩的好的稱“鳥兒爺”

知音

北京人有句常說的話,人遇知音為找樂兒,鳥兒遇知音也有情,養鳥兒是很多過去老北京人的一個樂趣,但玩兒起來也真有講究,北京有句常說的話,“什麼人兒玩什麼鳥,武大郎專養夜貓子”,也就是說玩兒鳥兒的裡邊是什麼人都有,是一路人對脾氣兒才往一起湊,另外玩兒的還得是一種鳥,不是玩一種鳥兒的人你還別往一起湊,玩鳥兒最忌諱髒口,也就是鳥學舌,一學別的鳥叫就要串音兒,怎么叫就都不好聽了,這時鳥的主人就要把鳥處理了,有的放了生,這樣一來鳥兒的小命兒就要結束了,平時總讓主人餵養慣了,自己不會找食吃,一放歸山林,那小命兒還長得了?

湊熱鬧

北京人就愛湊熱鬧,甭管幹什麼,只要是有了那么點兒事,一個人往那兒一站,往天上一看,後面一準兒就有幾位也跟過來看著,看什麼?誰也不知道。有時候你看圍了一大群人的,沒幾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要跟別人一打聽,原來也就是屁大點兒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問沒什麼。

鳥人

北京人玩兒鳥兒最講究,玩兒鳥兒的檔次也最高。從清代的八旗子弟,提籠子架鳥兒,到老北京的爺兒們,有的就是要這派,電視劇《那五》里有位那五爺,那真是玩兒的上癮,自己都沒吃沒喝了,還提著鳥籠子滿大街的瞎轉悠,話劇《茶館》里有位常二爺,自己的命就要沒了,可他還沒忘了“看我的黃鳥兒”。

納涼

北京人有句常說的話,心靜自然涼,你細瞅瞅這畫面上,何涼之有?其實畫的是一種心情,心裡靜,身自涼。

拉洋片

老北京天橋兒有此民間表演,拉洋片實際上是泊來貨,早期傳入中國時叫“看西湖景”也就是看畫好的畫片兒,放大鏡里看景兒,到後來把這種看西湖景發展成各種民間傳說,戰爭場景,什麼吸引人就畫什麼。過去老天橋有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以拉大片出了名兒的大金牙小金牙。解放後這些表演就很難看到,近些年開發京味文化熱,在一些表演場合又能見到拉洋片的場景,特別是在民間的各種廟會上也常會有拉洋片的場景出現。

磨剪子磨刀

您若是留心的話,京城大街上,小胡同里,或樓群里,也還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與過去區別的是他們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很難見到有挑板凳的磨刀人了。過去老北京的四九城兒,各城與各城之間使用的工具都不一樣,而各有各的講究,有搖鱗片的,也有吹喇叭的,搖鱗片的這種在明代的書籍里就有記載,這種搖鱗片的可以到兵營里,為要出征的將士們打磨兵器,吹喇叭的是走街穿巷,走走吹吹,他們的喇叭有一米二三長,由於太長,分為三節,可以拉長也可以縮短,吹出的聲音傳的遠而且別有韻味,後來在街頭有的磨刀人用的是解放軍的衝鋒號,北京東西南北城乾此行的沒了那么多的講究,不過偶爾也還能見到搖鱗片的磨刀人。鱗片中間用麻繩串在一起,搖起來“呱嗒呱嗒”發出鐵片的敲擊聲,傳得很遠也很有節奏,真也是可以說五花八門,磨剪子磨刀的,走街串巷都改騎車了,騎腳踏車的、三輪車的、機車的,什麼都有!

剃頭

馬海方畫作 馬海方畫作

“剃頭挑子一頭熱”,這句話是形容對一種人在處理某事時的一種狀態,剃頭的在大清國 時期是打辮子刮臉外加掏耳朵、放睡,清末民國開始剃頭所用的剃頭挑子是一頭有小煤爐上有一個銅盆,盆里的水什麼時候都是熱的,另一頭兒是一個板凳,給來剃頭的用的,板凳的一頭兒上下都是小抽屜,裡面放的都是剃頭用具。過去老北京人把剃光頭的叫“豆綠翠”是說剛剃過頭的頭皮的顏色,解放時期北京就有了剃頭棚,同時也有一種挑挑的手拿一種喚頭,起幾步用鐵條拉打一下,發出兩塊鐵片接處震動聲,聲音很特別,傳得又遠,六十年代後期就不見這種喚頭了,剃頭棚後有了理髮店,到美容美髮店,項目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綜合,也常可以看見街邊上,小區里很多下崗人員,為路人理髮剃頭、刮臉,真是一種臨時職業,不過也是其京城街頭的一大特色景象

戲迷

您若是留心的話,夏天京城街頭的傍晚晌,常能見到那些自娛自樂的人們,拿著架勢,拽著嗓子來上兩段,您還別說在一邊聽蹭兒的還真不少,時不時的還有叫好的,過去把喜歡京劇,業餘唱兩嗓子的叫票友,他們在一起活動的地方叫票房,票友一般有十幾個人或幾十個人組成,傢伙事兒一響,都能來上幾段,有的票友還拜名師學戲,唱好了還真有入了行的,也就是現在說的成了專業的了

棋迷

北京愛下棋的人不少,高手也很多。夏天您若留心大雜院裡,電線桿下,有燈光視線好的地方常能見到不少人圍著棋盤看棋。有下棋棋藝不高的主兒,就煩邊兒上有幫腔的給你指手畫腳,出餿招兒,真是象候寶林先生說的相聲一樣,摔棋子兒的,罵罵咧咧的,嘴裡還不乾不淨的,有的鬧的臉紅脖子粗的。

耍中幡

老北京天橋寶善林(寶三)當時是耍中幡的高手兒,耍的時候要有三人左右一起表演,幡一般桿高10米左右,上有旗傘、銅鈴,下有標旗。旗上有各種圖案或文字,表演可將幡桿拋起要出各種花樣,有時用肘、肩、頭、正反腕再移往背後,最叫人叫絕的是將身後桿拋起,用牙齒接著桿底邊。京城春節各大廟會裡有時能見有耍幡表演的。

廠甸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平門外,琉璃廠東口,中國書店,都是集市,其中也有經營字畫、古玩的字畫棚子,也有各種玩具攤,撲撲噔和玻璃喇叭,這時候賣得最歡,這也是只有過年時才特有的兒童玩具,這兩種玩具都是玻璃製品,所吹出的聲音尖亮、清脆悅耳,但因其不堅固、不安全,對兒童易有傷害,所以很早就在市場上見不到它的身影了

藝術特點

京城的畫壇,馬海方是一人物。能稱得上“人物”,自然非等閒之輩。馬海方的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抬愛,一提到京味兒畫家,便首先想到他。喜歡京味兒文化的人,手裡如果沒有馬海方的畫兒,似乎缺點什麼。一個畫家能畫到這種成色,也算不白在家門口立著畫家的招牌,馬海方這兩筆刷子對得起“畫家”二字。

馬海方的畫之所以受看,不是別的,因為他的畫有味兒。什麼味兒?說白了,就是二鍋頭酒的味兒,豆汁兒就焦圈兒外帶鹹菜絲兒的味兒,擰著脖子翹著腿拉二胡的味兒,拎著鳥籠子晃悠著膀子邁著四方步的味兒。對啦,就這味兒!他畫得地道,畫得傳神,畫得入情入理,畫得有板有眼,畫得有滋有味兒。所以,他的畫兒耐看,經看,越看越有味兒。

當代畫家,畫山水的多,畫花鳥魚蟲的多,畫人物的卻很少,畫人物又畫出味兒來的,就更稀少了。馬海方的畫能畫到今天,實屬不易。老話說,貓有貓道,鼠有鼠道。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馬海方專攻老北京風情人物畫有年頭了,打他穿著開襠褲趴在炕頭上描小人書算起,他手中的這支筆至少耍了40年。馬海方走的是一條常人難以想像的奮鬥之路,這么多年,他的勤奮和刻苦,畫壇的諸位名家有口皆碑。

馬海方是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科班”出身,但他從不把這當“資本”。中央美院的名氣固然大,可是,再好的莊稼地也會長草。他信奉的是自己的後天努力。與馬海方相交20餘載,由打認識他那天起,我就知道他的速寫本不離身。前輩大師有言:“人物畫若無速寫素描功底,難以成大器。”當今中國畫家像他這樣拿速寫素描當回事的排不出幾位來。

馬海方秉承前輩大師葉淺予和黃胄的路數,走到哪兒畫到哪兒。他那眼珠子一刻不閒,分分秒秒瞄著芸芸眾生。所不同的是:葉大師以速寫為切入點,敏感地捕捉運動中的舞蹈形象,充分發揮線條所具有的形式美;黃大師則是線上條的靈動中,以一種“勢”來運筆運墨,追求形神兼備;而馬海方呢,則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以筆墨游離於線條之外,花形色之間,骨法用筆,營造氣韻,使人物的形神具有一種妙趣橫生的韻味。在這一點上,他的畫倒頗有幾分蔣兆和的遺韻。

馬海方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多年來的孜孜以求,鍥而不捨。還在大學念書時,他便把眼晴瞄準了京味兒,這么多年,他始終沒變口兒,任憑西餐大菜多么眩目,不管滿漢全席多么誘人,他就是不動“筷子”,橫豎認準了豆汁兒、二鍋頭、炸醬麵、芝麻燒餅了。難怪他的北京風情人物畫越畫越地道,因為他對京味兒吃得透。那味兒不僅散發在他的畫兒上,也融入了他藝術創作的血脈之中了。

1990年,馬海方的《古都風情》獲得全國首屆中國風俗畫大獎賽一等獎。緊接著他的組畫《舊京人物圖卷》獲第一屆民族文化風情大展一等獎。轉過年,他的《老天橋人物》獲中國美術館東方書畫藝術大獎賽一等獎。《休閒圖》獲國際中國書畫藝術大獎賽金獎。兩三年內,馬海方的畫接連拿大獎。要知道,他當時可謂剛剛步入畫壇。剛一露腦袋,就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說出手不凡。如果說15年前,馬海方的京味兒人物畫,在形神上還欠點火侯,味兒還不夠足的話,那么他的畫兒在味兒上已經躥鼻子了。夠味兒!馬海方最愛聽人這么評他的畫兒,他要的也是這種俗味兒。

看馬海方的京味兒畫,在構圖上視野更加宏大了,不但人物表情更加傳神,而且在服飾,器物以及背景上更加細膩了。所謂神韻,是來自於對所畫的人物、情景的心領神會,這種藝術上的把握恰到好處,馬海方在這方面做到了。為再現風情,凸顯文化意韻,他在每幅畫上都有大段的文字說明,此外還署有充滿京味兒的閒章、題款,他的文字說明其實就是書法。馬海方在“人美”編《中國書畫》雜誌多年,曾跟沈鵬先生坐對桌兒。耳濡目染,書法上深得沈老的影響,閒章更有味兒。“上趕著”、“湊熱鬧”、“有滋有味”、“大大咧咧”、“敞開樂”———您瞧,您在什麼畫兒上見過這題款?俗嗎?哎,馬海方要的就是這種俗味兒。

大俗者大雅。馬海方的畫兒看著俗,可是您越咂摸越覺得雅。由此可知馬海方的良苦用心。老外之所以喜歡馬海方的畫兒,就相中他畫裡畫外的京味兒了。馬海方是地道的北京人,迄根兒就是吃窩頭長大的,所以對京味兒吃得透,人物的形神上表現力強,在京城畫壇上,可謂獨樹一幟。多少人想摹仿他的畫兒,可是找不到那種感覺。他的畫兒實在難仿,因為仿的畫兒只能見到他的肉,見不到他的骨頭,更經不住咂摸。

頭年,馬海方由寸頭改為光頭。光頭,粗布大褂,還是扣襻的,腳下一雙“千層底”,身上就有味了。有味兒的人才能畫出有味兒的畫,您說是不是?

畫家簡介

馬海方,男,漢族,1956年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人民美術出版社畫家、榮寶齋畫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近幾年先後由香港心源出版社、福建美術出版社、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多種。

主要藝術成果

1990年,《古都風情》獲全國首屆中國風俗畫大獎賽一等獎;

1991年,《舊京人物》獲第一屆民族文化風情大展一等獎;

1992年,《老天橋人物》獲中國美術館東方書畫藝術大賽一等獎;

1993年,在北京當代中國美術館辦個人畫展;

1993年,《休閒圖》獲國際中國書畫藝術大獎賽金獎;

1994年,《舊京風情圖卷》獲西苑杯大獎賽一等獎;

1994年,《舊京風情》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優秀獎”;

1995年,《鳥人鳥事》獲1995年中國體育書畫大展銀獎;

1998年,《找樂》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1998年,獲世界華人美術大展銀獎;

1998年11月在瑞士舉辦個人畫展;

1998年12月在台灣舉辦個人畫展;

1998年12月獲文化部群星美展銀獎;

2000年《賣山貨》入選中國美協提名展;《遛早圖》入選中國美協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在中華世紀壇參加吳冠中為首迎奧運八人畫展,展出作品八幅

2003年參加世紀壇舉辦的今日中國美術展

2004年《全聚德烤鴨流程圖》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

馬海方作品賞析

馬海方作品 馬海方作品
馬海方作品 馬海方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