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柵子戲

1940年,延慶人大頭李寬在三道川劉官窯村賣藝,他主唱蹦蹦戲,馬柵子村文藝愛好者郭舉、賈萬厚、賈潤隨他學戲,因時間短沒學完整,回村後結合當地方言發音,改創成現今的馬柵子調。 五十年代,對該調進行完善和提高,形成了有板有眼,可分行當,大小戲都能唱的獨特劇種。 其曲牌較少,常用晉劇曲牌和民間調作補充,該調子是周邊村民的“精神大餐”,同時也受到周圍兄弟縣鄉的歡迎。

白草鎮馬柵子村,位於赤城縣境東北部,112國道邊,黑河上游。1940年,延慶人大頭李寬在三道川劉官窯村賣藝,他主唱蹦蹦戲,馬柵子村文藝愛好者郭舉、賈萬厚、賈潤隨他學戲,因時間短沒學完整,回村後結合當地方言發音,改創成現今的馬柵子調。五十年代,對該調進行完善和提高,形成了有板有眼,可分行當,大小戲都能唱的獨特劇種。有男腔、女腔、器腔之分,又分悲調和喜調(亦稱苦調甜調),開始以擊竹板洛子控制節拍,後來改革完善,其唱腔文武場已趨向大劇種的配置,演員行當也分生旦末醜,樂隊至少5人,主要唱腔為三句半,加引子,過門共5句。
其曲牌較少,常用晉劇曲牌和民間調作補充,該調子是周邊村民的“精神大餐”,同時也受到周圍兄弟縣鄉的歡迎。代表劇目有《大隊經》、《黃乃雲上墳》、《劉寶慶喊冤》、《八盤庚》,1970年,曾經以新戲《建豬場》代表赤城縣參加張家口地區文藝匯演,或優秀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