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戢武

馬戢武(1889-1958),原名馬碧瑞,河南新野縣上港鄉崗北村人,北京甲種工業專科學校化學科畢業。辛亥革命義士,國民黨新野縣參議會參議長,民主革命教育家。

基本信息

戢武(辛亥革命義士,國民黨新野縣參議會參議長,民主革命教育家)
馬戢武(1889-1958),原名馬碧瑞,河南新野縣上港鄉崗北村人。出生於書香人家,讀過四書、五經。青年時期就有民主革命思想。清宣統元年(1909年)到武漢武備堂當新兵,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北京甲種工業專科學校化學科畢業。
民主革命時期至大革命時期,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2日在漢陽參加了新軍起義。1912年1月和馬雲卿一道組織河南旅鄂奮勇軍,任運糧官,越荊襄,抵新野。1912年民國建立後,以為革命勝利,該轉向實業救國了,故改碧瑞為戢武(棄武修文的意思)。是年春離開軍隊回到家鄉。在南陽中學複習一年功課,考入北京甲種工業專科學校化學科,1917年畢業後任開封甲種工業學校學監。1918年任校長。鼓勵新野的青年到開封上工業、農業學校,學習紡織、製革、印刷、農業、園藝等。與友人合辦過製革廠、印刷廠、養蜂場。提倡用水車,種刺槐,養長毛兔,還作過沙地植樹和沙地耕種試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任私立北倉女子中學校長。當時北倉僅有3班國中,100餘名學生,設備簡陋,經費較少。為了辦好北倉女中,聘請一些品學兼優的教師,如楚圖南、羅繩武、謝瑞階等;向社會勸募經費,擴大校舍;制訂3種獎勵制度,即品德篤行獎、學習勤勉獎、成績卓越獎;舉行作文,演講比賽,並親自審聽評比;開設家事課,教學生學習烹調、縫紉、編織等技術;重視體育。1931年其父去世,讓妻子回家管事,鄭重地給妻子說:“中國世道要變,我說不準共產黨能不能成事,你在家要“一不購置地產,二不放債,三不刻簿佃戶”。每次回家都要查問這三條。拒絕國民黨向北倉女中派訓育主任和黨議教員。1934年第18屆華北運動會北倉女中獲7項冠軍。由於艱苦努力,使北倉女中由國中發展到完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婦女人才。1935年“
一二·九”學生運動時,熱情支持在開封火車站臥軌的同學。1937年2月支持兒子黎元投奔革命,參加新四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北倉女中校長時兼任河南省參議會的參議員。北倉女中遷到鎮平縣,學校經費困難,他每月工資只拿60元,相當於國小校長的工資,甚至把家裡錢拿到學校里。還經常組織學生深入街頭、農村,
利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使80餘名學生奔赴陝北,參加革命。1944年12月1日兼任新野縣臨時參議會的參議長。雖在國民黨任職,但思想比較進步,傾向共產黨。在學校里,多次冒著“通匪”、殺頭的危險,保護、營救師生中的共產黨員。在河南省政府和國民黨31集團軍聯席會議上,當眾指責集團軍司令湯恩伯消極抗日,是釀成“中原事件”的罪魁,並說“如有不實,願兌上首級”。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月5日新野縣參議會成立,兼任參議長,至新野解放。對共產黨的認識逐步加深,說解放軍是王者之師;在他親自經歷了開封第—次解放後,則說解放軍是聖人之師。他的教員中有共產黨員和著名民主人士;他的學生中有近100名共產黨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封解放後,進駐開封的解放軍、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對其十分關懷,讓其繼續擔任北倉女中校長。1951年離職到北京其兒子處養病,到逝世前仍保留為北倉女中名譽校長。
195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北倉女中校友寫了一些回憶文章,由作家曾克主編成回憶錄,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題寫書名《春華秋實》,以彰其功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