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峪鄉

馬峪鄉

馬峪鄉位於山西省清徐縣縣城西部,是一個半山區鄉,它依山面川,風景秀麗,具有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全鄉總面積101.平方公里,下轄33個行政村,19271人,5217戶,耕地面積12895.9畝。1998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

基本信息

概述

馬峪鄉地處呂梁山北屋之東,地域為邊山洪扇形,由於北部有山可阻擋冷空氣入侵,土質為沙質或礫質土,植被覆蓋較佳,山前向陽坡日照強烈,山谷又不易散熱,溫度較高,從而形成了背風向陽、日照充沛、晝夜溫差大的特定小氣候,是葡萄最佳的生態帶。並且土質微鹼性,少含有機物,一般病蟲害較少,另外邊山一帶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較佳,長年灌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為馬峪葡萄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特色產業

馬峪是山西省主要葡萄產區和中國四大葡萄產區清徐縣的主產區,該鄉葡萄栽培達11000餘畝,占全縣葡萄總面積

馬峪鄉葡萄園
的55%,年產量達2000餘萬斤。品種由過去的十幾種發展到現在的120餘種。最古老的品種龍眼黑雞心等,引進國內外大量優良品種70餘種,主要有巨峰粉紅太妃波爾加爾紅堤等。尤其是龍眼葡萄,1996年榮獲中國國際產品展覽會金獎。龍眼、白羽、白雅、晚紅蜜等品種,成熟期含糖高達16%—22%,含酸0.7%—1%,最適宜釀酒。

馬峪葡萄生產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朝。有著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蘊。歷史上當地民眾中就流傳有“馬峪有葡萄,相傳至漢朝”的說法。唐代山西著名詩人王翰是并州晉陽人,他寫的《涼州曲》詩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名句,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漢改雍為涼州,因此,從王翰的生活環境、活動場所及寫詩的背景分析,山西的重點產區是清徐縣,種植葡萄歷史久遠。馬峪鄉仁義村,現今存活的最老葡萄樹距今約230年,單株產量最高達1000餘斤,可稱之為山西“葡萄之王”。

馬峪鄉黨委、政府緊緊依託葡萄優勢和自然山川景色,圍繞葡萄做文章,大搞生態旅遊農業開發,成功舉辦了三屆葡萄文化藝術節,興建了葡萄為主題的葡峰山莊葡萄公園兩個景點,接待中外遊客12萬人次。

“西山無處不搖錢,葡萄架兒遮滿天,多日不知炎熱苦,遊人賽如活神仙”正是對葡峰山莊旅遊生態農業的真實寫照。葡峰山莊內設孔明長廓、周瑜蘋果園、曹操灌木林、貂蟬紅杏林、望湖亭、長壽龜、龍池、羅貫中祖墳、白石河小流域治理成果展等10個景點,全程需3個小時。旅遊節期間還設定射箭、盪鞦韆、背棍、蒙古包等休閒娛樂活動;還可品嘗到清徐地方風味小吃,徐溝豆腐乾灌腸、沾片只、貓兒朵等,購買清徐老陳醋五大系列30多個品種,各種葡萄酒葡萄汁孟封餅等。

葡萄公園

馬峪鄉馬峪鄉
位於清徐縣城西南,占地面積500畝,是清徐縣城五顆明珠之最。它的規劃設計突出葡萄文化,充分體現生態型、自然型、經濟型和現代型的葡萄公司特色,造景手法採用近似葡萄外型的圓為母題,整個布局形似一串葡萄,利用圓路將博物園、展廳園、趣味園、新品園、科研示範園、特種園等七個不同的圓形種植區聯繫起來,一區一景,一區一個特色,各個區的葡萄緊緊圍繞中心的廣場、茅廳、涼亭、傘亭等主景栽種,形成環狀,外圍種植當地的樹種,一區一個品種,形成特色,區與區之間形成的三角地帶及沿圓路兩側種植花草、灌木、常綠草坪、綠蘺等,豐富了公園的景觀,增強了公園四季的觀賞性。

中國葡鄉

清徐縣馬峪鄉,名至實歸的中國葡鄉

馬峪鄉馬峪鄉

被人熟知的清徐特產之一是葡萄,而馬峪鄉則是清徐縣城當之無愧的葡萄之鄉,在金秋時節,走進馬峪鄉的葡峰山莊,眼前景象就像詩人所描寫的:“秋到葡萄溝,珍珠滿溝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層層疊疊翡翠樓”。

到馬峪鄉觀光旅遊,去過葡峰山莊的所有遊人都會認為自己不虛此行。葡峰山莊位於馬峪鄉西迎南風村,距縣城3公里,背靠呂梁山,面對汾河水,白石河穿越其間。

去過葡峰山莊,一定還要到龍林山莊一飽眼福。站在高高的山頂上,向南望視野開闊;順溝西望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分外養眼。據傳在唐代,馬峪鄉葡萄、葡萄乾、葡萄酒不僅“貨之四方”,而且成為皇上貢品;清朝,馬峪已被譽為“葡萄之鄉”,並載入史志;如今,馬峪葡萄更是錦上添花,屢獲殊榮:酸甜可口的鮮食葡萄不僅遠銷京、津、粵、湘等地,而且出口日本等諸國。

馬峪鄉不僅是名至實歸的“中國葡鄉”,還是“貫中故里”。馬峪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這裡的文化源遠流長。農耕文化、葡萄文化、貫中文化折射出“文化名鄉”的美譽。

這個地域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1.98萬的鄉,旅遊資源豐富,西邊山一帶名勝故跡甚多,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狐突廟),國家級生態農業觀光示範園1處(葡峰山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岩香寺、香岩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文物古蹟,自然風景區十餘處以及葡果農業種植示範園十餘處。

馬峪鄉位於清徐縣城西北部,是個半山區鄉鎮,依山面川,風景秀麗,交通便利。

相關信息

太原市清徐縣馬峪鄉規模辦學提高教育質量

馬峪鄉馬峪鄉

晨曦剛露,山野寂靜,可地處清徐縣馬峪鄉馬鳴山腳下的碾底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們已開始為學生們緊張地忙碌起來。

看著150名來自山區的娃們熟睡中幸福的臉龐,老師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因為這些山區的娃們現在不僅有書讀,而且還住到學校,享有國家“兩免一補”的政策,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這個山區教育新局面的出現,是馬峪鄉黨委、政府把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抓在手中,全力實施規模辦學,整合教育資源,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的義務教育質量帶來的新變化。規模辦學——讓山區的娃們有書讀

馬峪鄉是清徐縣的一個山區鄉,很多山村出門下溝,抬腳上山,交通不便,溝深坡陡。這些山村的學校,房子破爛,孩子們上操也沒地方,往往一所學校僅有一名老師。

山里人靠天吃飯,地里收成如果不好,生活常常十分困難。許多家庭困難的孩子,甚至輟學參加勞動以維持家裡的生計。了改變山區落後的教育狀況,馬峪鄉鄉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取得縣教育局的支持,投資140餘萬元,改擴建了碾底寄宿制學校,使其服務的範圍覆蓋了山區15個行政村。2004年9月,山區的14所複式制國小順利撤併,全鄉都實現了規模辦學,山區的孩子們住進了嶄新的校舍,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然而,學校呈現出今天的喜人局面,卻也讓各級領導和學校的老師們操碎了心。為了保證讓山區的娃們都來上

馬峪鄉馬峪鄉
學,鄉村領導和學校的老師還要到村里做家長的工作,有時人家急了,甩出一句話:“娃娃你們可以領走,我們什麼也不管!”遇到這種情況,碾底學校的老師二話不說,把孩子領回來全部都安排好。碾底學校六年級的楊文華,三個姐妹都在上學。前年,家裡房子還沒蓋好,父親就病亡了,家庭生活異常困難。鄉村領導和學校的老師不僅把三姐妹的學習生活安排好,而且還讓她們在享受“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與鄉領導結成了對子,建立起了“資困助學”的關係,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馬峪鄉的領導們都與貧困生建立了“資困助學”的關係,縣交警大隊的幹警們與貧困生建立了“資困助學”的關係,甚至日本友人也與這個學校的15名貧困生結了“緣”。2006年教育在山區農民心裡漸漸有了分量。他們感動地說:“鄉領導和學校的一片苦心,不就是在為改變貧窮面貌做準備嗎?再也不會讓娃們失學了!”集中教學——讓教育的水平大提高山區的貧困,教育的落後,人才的匱乏,使得這裡人們致富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遠。要改變這種面貌,發展農村教育可謂是根本途徑。馬峪鄉的山區學校,全部是複式制初小,一個教師往往要帶幾個年級的課。別說開新課了,就連正常的課程也無法全部開設。2006年建成的碾底寄宿制學校,不僅改擴建了教室餐廳宿舍鍋爐房籃球場,而且還開通了遠程教育,配備了38台電腦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們還購置了600冊圖書、辦起了圖書館,讓學生們告別了把糊牆的報紙當課外書的時代。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們把原來山區國小的教師全部集中起來,統一培訓,合理分工,按單雙軌制進行1至6年級

馬峪鄉馬峪鄉
的教學安排。縣教育局還採取措施支持山區教育,一次為該學校配備了5名大專畢業生,充實這裡的教學力量。學校定期交流各自實施素質教育、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做法、經驗和體會,組織公開課、觀摩課和各類教研活動,讓業務能力強、思想道德素質好的教師與新教師結成對子,互相探討教育教學經驗,幫助結對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教研能力,使結對教師脫穎而出。去年該校參加全縣的教學大賽,破天荒地奪得了一等獎,成為山區學校的佼佼者。英語老師牛麗燕是新來的大學生,她把這次支教生涯當作了鍛鍊自己的舞台,不僅是大隊輔導員,而且還要帶班主任,學校的各種活動在她的帶領下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教學中,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她從不冷落,從不放棄。上課提問、啟發,課後解疑輔導,她用盡心思,把愛獻給每一個學生。

多深的地基多高的牆。經過近兩年的努力,馬峪鄉聯區的教學管理穩步提升,教學質量也由原來的末尾上升到了全縣的中游位置,代課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了100%,大專比例也接近了50%。

走出碾底寄宿制學校,雖然山風呼呼,可是教室里傳出的琅琅書聲,似乎在像人們昭示著:山里娃正在告別愚昧,學有本領,就要成為家鄉小康建設的主力軍。

行政區劃

仁義村李家樓村葡峰山莊村桃園村後窯村東石窯村水峪村,杏旺村,武家窯村,西石崖村,西圪台頭村東馬峪村陳家坪村棗坪村,寺家坪村,梁家坪村,都溝村,麥家掌村,東圪台頭村,程家溝村,西馬峪村,黃土坡村東梁泉村,西迎南風村,羊圈峁村,西梁泉村劉家園村,張家山村,圪垛兒村,西溝村,碾底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