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健

馬子健

民國西安人士,清光緒十八年(1892)考取文學士,參加辛亥革命戰鬥後,歷任西北多縣縣長,後受同窗好友于右任之邀,赴南京政府,任監察部監察專員,逐漸不滿與南京政府的官僚與貪腐,於遷都重慶前辭任返回西安,後同情共產黨,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任民盟西北總支部委員。建國後任陝西人民法院副院長、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於1954年病逝。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1206年,金軍圍攻襄陽等要地,他帶領本部兵馬赴授,擊敗金軍。後以抗金軍攻升任京湖宣撫使。著有《璞殆》、《奏議》等十六卷2。

人物簡介

原陝西省法院副院長馬子健(1875~1954),回族。字象乾。陝西長安西羊市(今屬西安市蓮湖區)人。青少年時勤奮好學,清光緒十八年(1892)考取文學士,後就讀於陝西武備學堂、三原宏道學堂,畢業後任城固縣國小堂監督和漢中中學堂教習,三十三年(1907)禱爻ぐ病P梁ジ錈?前夕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西安府城回民聚居區進行革命宣傳,串聯了一批回族青年參加反清鬥爭。

主要經歷

1911年10月陝西辛亥起義中,參加了攻占府城東廳門軍裝局和攻打滿城的戰鬥。27日秦隴復漢軍軍政府成立,任參議。為了協助軍政府維持社會治安,尤其是維持回民居住區的秩序,發起成立回民政公所,與白雲鶴、趙席珍、馬圖生等回族知識分子為公所負責人,組織各坊民眾輪流放哨值勤,防止壞人搗亂。後受張鳳翽重託,赴陝甘交界回民聚居區隴州任知州。

1918年前後回西安,與回族實業家馮夢麟聯絡馬玉如、馬聲亭等發起成立回民促進會,興辦公益事業;又同馮夢麟聯絡孫錦雲、韓子元、李和村等籌建義學,於1922年在清真寺內創辦了精一學校,並慷慨解囊解決經費問題。

1923年至1935年,歷任甘谷、金積、平羅、鹽池、渭源、古浪、金塔、山丹、臨澤、高台、靜寧等縣縣長和寧夏護軍使署秘書。

1935年10月在靜寧縣縣長任內,無端受誣,憤而辭官。

1936年應于右任之邀,赴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部任視察專員兩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準備遷都,他返回西安,後到蘭州暫住,結識了陝籍中共地下工作者樊志義,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45年9月回到西安,曾上書國民黨陝西省當局,要求對回民知識分子也像漢族一樣開額任用。

1946年3月國民黨特務砸毀《秦風·工商日報聯合版》營業部,他與回族著名愛國人士馬德涵前往報社慰問,並譴責國民黨特務分子的暴行。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任民盟西北總支部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陝西省人民法院副院長、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

1954年5月8日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