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龍[清末起義軍將領]

馬如龍(1832—1891年),乳名阿五,原名席珍,字雲峰,又字現彩,諱如龍。建水回龍人,回族。生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32年),死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享年五十九歲。

19世紀50~70年代﹐雲南地區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掀起的大規模反清起義。1856年(鹹豐六年)﹐在清朝地方官挑撥下﹐回﹑漢人民為爭奪南安(今雙柏)石羊銀礦而發生衝突﹐遂即轉化為起義。之後﹐雲南各地回民相繼揭起義旗﹕馬金保﹑蘭平貴起於姚州(今姚安)﹔杜文秀起於蒙化(今巍山)﹔馬復初起於新興州(今玉溪)﹔馬如龍起於建水﹔徐元吉起于澄江﹔馬凌漢﹑楊振鵬起於昆陽(今晉寧)﹔馬聯起於曲靖﹔馬榮起於尋甸。這些分散各地小股起義隊伍﹐很快形成兩支勢力強大的起義軍。一支以馬復初﹑馬如斕緝o統率徐元吉﹑楊振鵬等部活動於雲南東部﹑南部﹔另一支以杜文秀為領導﹐活動於雲南西部。
活動於雲南東部﹑南部的起義軍﹐兵馬眾多﹐聲勢很大﹐但起義軍領導者馬復初﹑馬如龍皆為回族上層分子﹐沒有反清到底的決心。1857~1861年間﹐三次圍攻省城昆明﹐時戰時和﹐一直未能攻克﹐最後投降。
杜文秀領導的西部起義軍﹐自蒙化起義後一直堅持抗清﹐得到各族人民支持與回響。起義軍攻克大理後﹐杜文秀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布遙奉太平天國號令﹐蓄髮易服﹐旗幟尚白﹐以甲子紀年﹐聯合漢﹑彝﹑白等民族建立政權。大理政權在軍事上不斷打擊清軍﹐使起義勢力不斷擴大﹐控制雲南大半省份。與此同時﹐起義軍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推行一系列加強政治統治與發展社會生產的措施﹐深受滇西各族人民擁護與支持。1867年(同治六年)﹐起義軍二十餘萬兵分四路﹐東下圍攻昆明﹐起義勢力發展到頂點。然而起義軍長期列兵城下﹐圍而不攻﹐致使清軍利用時機重新調整力量。1869年﹐在清軍猛烈反攻下﹐圍城戰役失敗﹐此後局勢急速逆轉﹐步步失利。1873年﹐清軍兵臨大理城下﹐起義領袖杜文秀服毒後出城與清軍議和﹐被清軍殺害。清軍統帥岑毓英背棄議和諾言﹐縱兵血洗大理城。至此﹐堅持十八年的雲南回民起義宣告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