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馬炮營起義

安慶馬炮營起義

1908年11月19日夜,熊成基、范傳甲等趁清政府在太湖舉行新軍秋操,安慶城內清軍兵力空虛之際,發動駐在王虹門的馬營(騎兵營)和駐在東門外的炮兵營,舉火為號,同時起義。奪取菱湖嘴彈藥庫,會同北門外測繪學堂的步兵營圍攻安慶城。因預定為內應的駐在北城腳百花亭內的步營隊官薛哲猶豫,未能及時打開城門接應,致使巡撫朱家寶加強了城防。起義軍苦戰一晝夜後撤退,熊成基率軍退至合肥,後隻身逃往日本,殘餘部隊散去,馬炮營起義宣告失敗。馬炮營起義,"啟武漢之先聲",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壯的前奏曲。

簡介

第一年,徐錫麟;第二年,馬炮營;三年後,革命成。

1908年熊成基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打響了新軍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槍。此後,革命黨人把武裝起義的重點由會黨轉移到新軍方面。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以湖北新軍的武昌首義和多數省份新軍回響,終於推翻清王朝的。新軍是清政府直接控制編練出來的一支保衛大清的武裝,怎么會分化出來轉向革命,最終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呢?本文試對清末新軍與岳王會、安慶馬炮營新軍起義及其重要歷史意義兩個問題進行論述。

清末新軍與岳王會

清末新關於清末新軍。新軍的創建始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1895年胡 芬奉旨在天津小站募集5000人,用西法編練10營定武軍,分別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馬兵250人,工兵500人。當年10月,胡 芬調任平漢鐵路督辦,小站定武軍便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與此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奉旨編練一支名為自強軍的新式軍隊。按照西方軍隊制度分為步、炮、馬、工等營,總計2000人。這支部隊往後也被袁世凱收編為武衛右軍

在北洋、南洋開始訓練新軍後,清政府一面令各省著手將防軍進行改編或用新式操練,建立新軍;另一面在國內一些主要城市設立武備、陸軍學堂,並分批派遣青年出洋學習軍事,“儲備將材”。想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起強大的新軍來代替舊軍。

袁世凱統率的“北洋新軍”達到6鎮,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清政府計畫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新軍編制:分軍、鎮、協、標、營、隊、排、棚,相當於後來的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各級將領,軍稱總統(軍未設定),鎮設統制,協稱協統,標稱標統,營稱管帶,隊稱隊官,排稱排長,棚有正副目。平時編制,兩鎮為一軍,每鎮包括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計步隊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分前後左右4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計全鎮官兵總計12,512人。另外一種混成協,它與鎮管轄下的步兵協不同,除步兵二標外,還擁有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所以叫混成協,是鎮的縮編。這種混成協不隸屬於鎮,近於後來的所謂獨立師、獨立旅。清政府到滅亡時,全國只編成26個鎮,有些書上說只編成16個鎮,是沒有將未成鎮的隊伍算進去。安徽新軍就是一個混成協。

新軍所以稱為新,以其不同於舊式軍隊而接近於現代化軍隊的建制。首先,士兵的選募標準比較嚴格的。新軍由於是“仿照西法”編練的,採用的是新式的洋槍洋炮裝備洋技術,因而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招募新兵時,對於知識分子入伍,往往優先錄取。當清廷廢除科舉制度,代之新式學校以後,秀才當兵,已成普遍現象。許多人是在失學又失業的情況下被迫投軍的。所以他們不滿清王朝的腐敗統治,強烈要求改變現狀,又由於他們有文化知識,能讀書看報,思想較敏銳,易於接受革命的宣傳。

其次,新軍的將領,主要是依靠國內各式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以及官費派遣出國的留學生充任。這些軍官,基本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在革命潮流激盪的年代,易於傾向革命,發揮先鋒和橋樑作用。

新軍的基本成分,無論是一般士兵,或是各級軍官,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對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是憤慨的,對於清王朝的腐敗是不滿的,有著改變現狀的強烈要求。頑固地與革命為敵,願意充當清王朝殉葬品的人,在新軍中是孤立的。

但是,新軍畢竟是清政府直接控制下編練出來的一支反動武裝。清政府對它極端重視,對它的思想控制是十分嚴格的。要使新軍轉向革命,就需要革命黨人去宣傳、組織、爭取,啟發他們的政治覺悟,把他們蘊藏在內心的反抗要求,上升為自覺的革命行動。

新軍之所以能夠向革命轉化,是與革命黨人“深入虎穴”的宣傳教育、爭取引導分不開的。早在1905年,岳王會在蕪湖、南京、安慶沿江一帶便把爭取新軍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

關於岳王會。岳王會的資料甚少,沈寂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岳王會》一文,引述柏文蔚、常恆芳等尚未公開發表的自傳、調訪記錄等資料,認真考證了陳獨秀、柏文蔚等於1905年創立的岳王會,是安徽第一個反清的革命團體。岳王會領導了1908年以熊成基為總司令的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還訂正了一些史實,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①

安慶馬炮營起義 安慶馬炮營起義

岳王會1905年成立於安徽公學。1904年李光炯把旅湘公學遷到蕪湖,易名為安徽公學。為了把這所學校辦成培育革命種子的園地,李光炯聘請了不少著名革命黨人到校任教。其中有光復會員、華興會員和安徽革命志士陳獨秀、柏文蔚等人。柏文蔚在親撰的《五十年大事記》中記載,當時“聘請教授,有精於漢學之劉光漢(劉師培),改姓名為金少甫,組織黃氏學校,是專門從事暗殺者。余與光炯諸友,皆歃血為盟加入團體。旋以反清革命,徒眾宜多,主義雖定,宣傳宜廣,又於中學及師範兩校以內,集學生之優秀者聯絡組織,成立岳王會。蓋岳武穆抵抗遼金,至死不變,吾人須繼其志,盡力反清。此種組織陳仲甫、常恆芳諸君皆最重要分子。” ② 常恆芳在《記安慶岳王會》一文中也說:“柏烈武、陳獨秀等發起組織岳王會,意思是崇拜岳王精忠報國的精神。我那時是該校師範班的學生,而且年齡比較大,因此也參加了這個組織。當時參加組織的還有武備學堂的部分軍人。整個組織大概共有30多人。所訂章程,主要內容不外為反清。第一次開會在蕪湖,用燒香宣讀誓約的形式,並在蕪湖租了兩間房子,作為聯絡點”。③

岳王會成立前,安徽的革命形勢已有一定基礎。1902年、1903年留日學生陳仲甫(獨秀)、潘贊化等在安慶組織青年勵志學社,兩次在藏書樓發起愛國拒俄演說會,安徽大學堂、武備學堂與桐城學堂等校數百名青年學生參加演說會,在他們思想上播下了反清的革命種了。1904年安徽巡撫誠勛招募新軍300人,多為知識青年,交武備學堂首屆畢業生訓練,名為武備練軍學堂。柏文蔚因參加藏書樓愛國演說會,被安徽大學堂開除,隨即投身武備練軍學堂,繼續進行革命活動。柏還函召張樹候率壽州同鄉子弟20餘人來安慶應募。當時與柏同時入學有來自全省各地的倪映典、熊成基、冷 、張匯滔、程恩普、范傳甲、張勁夫、胡萬泰等一大批青年志士。柏文蔚即在練軍學堂中發起組織同學會,散發《猛回頭》、《革命軍》、《警世鐘》等革命書刊,團結志同道合者,相與研究反清革命之道。安徽革命組織於是有了雛形。

當時在安慶新軍中,沿淮和淮北地區青年較多,時稱“淮上健兒”。柏文蔚和陳獨秀都非常重視這部分力量,認為安徽革命大業必須從團結組織“淮上健兒”入手。1905年柏、陳相約於暑假“作皖北之游,訪江湖俠義之志”。④ 他們先後到達懷遠、蚌埠、蒙城、渦陽、亳州、太和、阜陽、正陽關和壽州等地,陳獨秀在壽州住了約半個月,會晤了孫毓筠、張樹侯、鄭贊丞、石德寬、宋玉琳等人,傳播了革命思想。

訪游皖北歸來,柏文蔚、陳獨秀與常恆芳便成立了岳王會。岳王會“把蕪湖安徽公學的革命力量和安慶武備練軍學堂的革命力量聯合起來,這就是岳王會的組織基礎”。⑤

岳王會的成立標誌著安徽的革命活動進入一個新階段。1905年10月,柏文蔚應南京趙聲之邀,去新軍第九鎮擔任三十三標第二營前隊隊官。冬天,常恆芳應鄧繩侯之聘,赴安慶擔任尚志學堂訓導主任。因此岳王會分成三部:總部在蕪湖,陳獨秀任會長;柏、常分任南京、安慶分部部長。同年冬,同盟會發起人之一吳春陽(暘谷,合肥人)從日本回國,發展會員,介紹岳王會成員柏文蔚等人加入同盟會。1906年夏,岳王會總部決定接受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全體加入同盟會。但岳王會沒有停止自身的組織發展,仍舊以岳王會的名義,致力於爭取新軍的工作,並保持組織上的獨立性。

蕪湖的岳王會總部,因陳獨秀經常流動,會務無大發展,而光復會在蕪湖卻很活躍。劉師培在安徽公學就暗中發展了不少會員。

安慶徐錫麟起義發生後,清政府對沿江一帶監視甚嚴,許多革命黨人紛紛離開蕪湖。陳獨秀東渡日本,在南京的柏文蔚避走東北。

岳王會的重心,此後轉移到了安慶。安慶是省會所在地,革命運動早有基礎。1905年安徽開始籌辦新軍,武備練軍停辦,原來的練軍成員,改組為新軍第二標第三營,俗稱老三營。薛哲、倪映典、熊成基等赴南京入南洋陸師學堂及炮兵速成學堂等校繼續深造。留在老三營的有畢靖波、倪樹屏、張匯滔、范傳甲等。早在岳王會成立之初,安慶就設有分部,其基礎就是原先的同學會。常恆芳一到安慶,就感到他們革命情緒都很高。“我們感到人數太少,力量不夠,因此又成立了一個外圍組織叫‘維新會’,老三營的人大概都參加了。” ⑥ 這使岳王會的領導地位更加鞏固。

安慶馬炮營起義 安慶馬炮營起義

1906年秋,安徽督練公所成立步、馬、炮、工、輜五種弁目訓練所,培養新軍下級軍官。老三營的人員均被編入各所訓練。為加強對新軍的發動工作,常恆芳、袁家聲、吳暘谷等革命黨人紛紛加入弁目訓練所,並在所中廣為聯絡,發展會員,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岳王會的活動,安徽巡撫恩銘聞報,遂布置耳目對新軍嚴加監視。不久,吳暘谷、袁家聲、王紹九等因人告密而被開除。徐錫麟起義後,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常恆芳避走懷遠。此時,安慶岳王會由熊成基、范傳甲等人負責。

安慶馬炮營新軍起義及其重要歷史地位

熊成基指揮的馬炮營安慶新軍起義是岳王會直接領導的,這是革命黨第一次依靠新軍發動的趙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新軍打響反清起義的第一槍,它在革命黨人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是安徽對辛亥革命一個最重要的歷史貢獻。

熊成基(1887-1910),字味根,江蘇揚州府甘泉縣(今江都)人,自幼便隨父寄居安徽蕪湖,少時念過私塾,學過醫。他和柏文蔚、倪映典等都考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課餘常以復祖仇,建民國相期許。後又入南京炮兵速成學堂。畢業後,在江南新軍任炮兵排長。1907年調安慶任馬營、炮營隊官,是岳王會的重要活動分子。他自己說:“我平日革命宗旨,以推翻政府、改革政治為主要,不盡系滿漢種族之見”。⑦ 徐錫麟起義後,清廷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常恆芳避走懷遠。岳王會的領導責任落在熊成基和范傳甲身上。

同年冬,革命黨人倪映典從江南新軍第九鎮調回安慶,任第三十一混成協馬營管帶。他一到安慶便和熊成基等計畫,在農曆除夕發動起義,派范傳甲到南京聯絡新軍回響。兩江總督端方聞報,立即電令安徽巡撫將倪映典撤職,倪匆忙避走廣州。這是岳王會準備武裝起義的第一次計畫,終因倪的出走而中止。倪映典走後,范傳甲等推熊成基主持岳王會事務,伺機發動起義。

1908年秋,清政府調集南洋各鎮新軍於安徽太湖會操。岳王會計畫趁省城空虛,舉行安慶起義,“如能攻開省城,據有根本重地,再連夜直赴太湖秋操演習地……如我得該兩鎮兵隊,直行北上,則勢必如破竹”。⑧

當時安慶的革命力量,分布在新軍中充任中下級軍官佐的有六十一標三營管帶冷 、六十二標二營管帶薛哲、炮隊隊官熊成基,范傳甲、易桂安、張勁夫等均在各營充任目(排長)。他們在安慶三祖寺楊氏試館內設立一個特種機關,專事指揮起義的準備工作,岳王會先推冷 任指揮,薛哲為副指揮。因范傳甲赴南京聯絡第九鎮新軍回響的時候,泄漏了風聲,兩江總督端方遂委派其心腹余大鴻來安徽監視新軍,逮捕了冷 ,並把傾向於革命的三十一混成協協統顧忠琛撤職,改由余大鴻接任。

與此同時,清政府又派了陰險狡詐的朱家寶任安徽巡撫。在岳王會籌划起義時,清政府也正在計畫對策。朱在赴任前在南京與端方商討整頓安徽新軍辦法。朱到安慶後即在城內周密地布置防範,對參加太湖秋操的新軍進行嚴格審查,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幾乎全部被留在安慶,因而太湖起義的計畫無法實現。

岳王會在冷 被捕後,公推熊成基為全軍指揮。11月14日、15日,光緒帝和西太后相繼死去。訊息傳來,熊成基等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極好時機。於是他們分頭到安慶新軍中聯絡革命黨人,通知準備起義。

1908年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薛哲、范傳甲、田激揚、張勁夫等在楊氏試館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會議認為起義時機成熟,決定當晚行動。計畫以炮營和馬炮為起義軍主力,在城外起義;薛哲指揮的第二營和工程隊在城內接應;攻占安慶後,作為起義軍基地,然後連夜趕往太湖逮捕秋操檢閱大臣蔭昌和兩江總督端方,號召參加秋操的新軍回響。會上公推成基為安慶革命軍總司令,熊即宣布作戰軍令13條。

會後,革命黨人按照計畫分頭回營發動。當晚9時左右,熊成基在駐東門外的炮營下令起義,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炮營管帶陳昌鏞企圖阻止,當場就被擊斃。起義軍立即放火焚燒炮營,向其它各營發出起義信號後,全隊即向北門進發。駐城西的馬營也舉火回響,擊傷不願投降的管帶李玉椿,全營開往北門,與炮營會合。馬炮兩營會師後,約1000餘人按計畫直奔北門菱湖嘴彈藥庫。守庫頭目是范傳甲的胞弟,開門迎接起義軍,取得了彈藥後,返回北門,圍攻步兵六十一標和六十二標三營營房,六十一標標統蔣與權跪地投降,全標三個營大部分加入起義部隊。至此城外已無敵軍,起義軍開始攻城。

安慶馬炮營起義 安慶馬炮營起義

革命黨人並不知道,朱家寶因得到“新軍不靖”的密報,19日下午他從太湖趕回安慶城內,密令協統余大鴻緊閉各城門,並調來忠於朝廷的一巡防營防守。

按預訂計畫,攻城開始後,率部駐城北的管帶薛哲負責打開北門,及時接應。當薛哲率部下100多人趕到北門,猛然見到已有巡防營防守,躊躇不前,中途折回。駐在城內工程隊的范傳甲、講武堂的張勁夫,聽城外槍聲,都急欲率隊外出接應,均因軍官監視嚴密,營房大門被封鎖,無法活動。

由於城內革命黨人無法接應,城外起義軍雖仍奮勇攻城,終以彈藥不足,炮彈又沒有引火線,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經一晝夜多次猛攻,均被擊退,傷亡慘重。20日下午,停泊於江面的江貞、楚材、保民三艘軍艦本來表示回響起義,待見到起義軍攻城不下,朱家寶又催令其助戰,便開炮轟擊起義軍陣地。這時,端方從太湖發來的援軍已逼近城郊,起義軍腹背受敵,難以堅持,熊成基決定率部撤退。

20日晚10時,起義軍兵分兩路北撤,準備到合肥後,聯絡鳳陽、潁州等地會黨,再圖大舉。途中,遭遇清武衛左軍和江防營阻擊,抵達合肥附近時,只有餘部100多人,只得宣布解散。熊成基脫身至壽州,在常恆芳家藏匿十餘日,潛往日本。

安慶新軍起義失敗後,清廷極為惶恐。從清方檔案“朱家寶卷”中看到,事發後,安徽巡撫朱家寶在41天中,先後致軍機處、兩江總督端方及有關方面電報24份。軍機處第一天收到朱家寶兩電後,第二天,即復電安徽巡撫、兩江總督端方、湖廣總督陳夔龍、江蘇巡撫陳啟泰、湖南巡撫岑春蓂、江西巡撫馮汝騤,江北提督王士珍、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等:“奉旨:朱家寶兩電奏均悉。安徽營兵叛亂,虜傷營官,撲攻省城,實屬異常凶悖,亟宜迅速撲滅。著朱家寶重懸賞格,激勵將士,奮力剿捕,務期全行殲除。就獲匪犯所供黨伙,或另有外應,均須立即認真追究緝獲,不準含胡了事。並電知各處嚴防。……至沿江伏莽素多,人心浮動,並著端方、陳夔龍等會商妥籌,切實嚴防,相機設法安定人心,勿得稍涉疏虞”。最後強調“倘各省再有乘隙煽亂情事,以致牽動大局,恐該督撫等難當此重咎也。” ⑨

根據上述指示,朱家寶組織搜尋隊,大肆搜捕屠殺。范傳甲、張勁夫、薛哲等英勇就義,全省受牽連的士兵、學生等300多人慘遭殺害。

安慶新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辛亥革命時期多次武裝起義中,第一次由新軍舉行的起義,承繼了徐錫麟從敵人內部起事的策略,開闢了發動新軍起來革命的新路。這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領導武裝鬥爭的一個轉折點。

在這以前,革命黨人領導的多次武裝起義,但它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會黨。會黨是以遊民為主體組成的。它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弱點,使起義難以持久,更不能得到鞏固與發展。河口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對這一點已經有了深切的感受。

安慶的新軍起義震動了全國。它使人們打開了眼界,看到原來反革命用來鎮壓革命的力量,經過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以後,可以轉化為革命派用來反對反動政府的力量,而且具有這種信心的人越來越多,這是革命黨人認識上的一個重大飛躍。從此以後,同盟會雖然仍繼續注意運用會黨的力量,但重點顯然已轉移到新軍方面。“到1911年10月,終於以武昌新軍起義為起點,形成全國的大起義,推翻了清朝政府。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安慶新軍起義的重要歷史地位”。⑩

注釋:

①⑤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辛亥風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57頁。

②④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紀念柏文蔚先生》,第10、9頁。

③⑥ 張湘炳等:《辛亥革命安徽資料彙編》,黃山書社1990年版,第216、215頁。

⑦⑧⑨ 《熊烈士供詞》,《辛亥革命》資料叢刊(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1、240、245頁。

⑩ 金沖及、胡繩武著:《辛亥革命史稿》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頁。

熊范二烈士專祠

熊范二烈士專祠,座落於安慶市沿江東路150號,原建築四進三殿,現存三進三殿。系硬山單檐坡頂式建築,建築面積1945平方米。前殿一樓一底,辟有三門,面闊20米。殿後東西上下兩側築長廊。

安慶馬炮營起義 安慶馬炮營起義

專祠前身為慈雲閣,建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光緒二十七年(1901),閣改建為清皖撫英果敏公祠,民國元年(1912),安徽省政府為祭奠辛亥革命中領導安慶馬炮營起義的烈士熊成基、范傳甲,特將公祠改建為“熊范二烈士專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