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論歷史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論歷史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論歷史科學》是198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主編黎澍,本書內容分五部分: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人類歷史的基本內容,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歷史研究的方法和歷史科學工作者的素質和訓練。

基本介紹

關鍵字:馬克思恩格斯語錄史學

分類: 哲學宗教>馬克思、恩格斯著作

章節目錄

目錄

第一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

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

二、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正確運用,使人類歷史的研究成為

科學

(一)唯物史觀使歷史學置於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根本改造,成為科學

(二)唯物史觀是歷史研究的指南,不能作為套語。反對用教條主義態度對待理論

(三)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

三、歷史研究科學性與革命性的內在統

(一)科學愈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

(二)不要用個人情緒支配科學研究

(三)客觀主義不能揭示社會歷史真理

(四)檢驗歷史科學真理的標準

四、歷史研究與現實

(一)不掌握科學的歷史知識,就不會有成功的黨的政策

(二)善於批判地繼承歷史遺產

(三)現代史研究能直接促進當前鬥爭的開展。洞察當前事變的意義,不僅要研究過去的歷史,而且要考察當前歷史的一切細節

(四)人們總是在一定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理論思維,歷史科學真理的相對性

(五)在自由的學術競爭中發展科學

五、社會歷史研究與自然科學

(一)社會歷史研究應當學習和吸取自然科學成果。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的途徑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

(二)社會領域研究不能照搬自然科學理論

第二人類歷史的基本內容

一、人類社會發展是服從於一定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

(一)社會運動是服從於一定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

(二)人類史與自然史的區別

(三)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二、人們是自己歷史的創造者,各種社會力量的歷史創造

作用

(一)人們是自己歷史的創造者

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歷史

歷史是由各種方向不同的社會力量融成的歷史合力的

結果

(二)人民民眾的歷史創造作用

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決定歷史結

局的是人民民眾

歷史活動是民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

民眾隊伍的擴大

勞動民眾自己解放自己。勝利最終屬於被剝削者

(三)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不否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自己的偉大人物

(四)剝削階級反動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五)人口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

(一)人們的物質關係是他們的其他一切關係的基礎

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範圍內,才會有人們對自然界的關係

人們的物質關係形成他們的一切關係的基礎

作為社會基礎的物質經濟關係包括圍繞這一社會形式

的自然和地理條件

(二)生產力是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科學是生產力,它與生產發展的辯證關係。科學是歷史的推動力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生產力是生產發展的決定的因素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生產決定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推動生產發展

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隨著新生產力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關係

(三)生產力自身的發展,就形成人們的歷史聯繫。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歷史愈益成為世界的歷史。人類歷史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生產力自身的發展,就形成人們的歷史聯繫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過程及其變化

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歷史愈益成為世界的

歷史

人類歷史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四)社會形態發展階段的劃分

社會形態發展表現為一系列不同的階段。各種經濟時

代區別的標誌

從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總和來論述社會歷

史階段的劃分

舊生產方式向新生產方式過渡的途徑

四、人們相互間的各種社會和政治關係

(一)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後來演變成為從屬的關係。婚姻和家庭形式的發展&1

(二)氏族和部落。古代歐洲的幾種社會關係形式

氏族和部落

古代歐洲的幾種社會關係形式

(三)在文明社會人們的一切相互關係中,經濟關係是原始的、具有決定性的關係

文明社會發展過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進行的,其

中經濟運動是原始的、具有決定性的

經濟運動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生產起著支配的決定

的作用

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在於各時代的

經濟

(四)政治關係的積極作用

政治關係的相對獨立性。政治上層建築各因素相互影

響並對經濟基礎產生作用

政治關係也是社會關係。國家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

社會分裂為階級時產生的。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

代表,又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

國家、政治制度從屬於經濟關係,一切政府都是本國狀

況所產生的經濟必然性的執行者

法起源於經濟生活條件,是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

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

法的相對獨立性,它具有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的特殊

能力

軍隊是國家為了進攻或防禦而維持的有組織的武裝集

團。軍隊素質取決於物質經濟條件,它在經濟發展

中起著重要作用。歐洲軍隊的發展

(五)階級和階級鬥爭

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構成了文明歷史的內容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

階級劃分的根據

個人、政治派別都隸屬於一定階級。單獨的個人可以

轉變階級立場,這並不影響階級鬥爭

剝削階級的歷史作用。反動統治階級不甘自願退出歷

史舞台

階級鬥爭是文明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新生產力和舊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經濟基礎。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

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六)民族和民族關係

民族本身的內部結構和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取決於每

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外交往的發展程度

民族征服有三種可能。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所征

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民族獨立是討論內政問題的前提。壓迫其他民族的民

族是不能獲得解放的

私有制和資本是造成民族剝削和壓迫的根源。民族內

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各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

隨之消失

五、思想和文化

(一)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任何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隨著社會制度

的變革而改變

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它在歷史發展中有巨大意義

(二)理論以實際的需要為基礎。理論一經掌握民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

理論是現實社會關係的反映,它以實際的需要為基礎

理論一經掌握民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

(三)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藝術的一定的繁盛時期同社會的一般發展不成比例

(四)語言是現實的實踐的意識。語言產生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

語言是現實的實踐的意識,是交往和社會鬥爭的工具

語言產生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語言是逐漸發展的

(五)道德是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財產的任何一種社會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與之相適應

道德是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的歷史性

共同的歷史背景決定了道德的共同處。財產的任何一

種社會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與之相適應

(六)宗教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宗教是一個或幾個民族歷史發展階段的表現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人民的鴉片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

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隨著產生它的社會根源被

消滅而消失

第三 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一、社會是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歷史是發展的

(一)社會是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機體

(二)歷史上的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

(三)完美的社會和國家只存在於幻想中,一切社會形式都具有歷史的暫時的性質

二、歷史發展是充滿矛盾的運動

(一)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對立面的統一

歷史上的統一物分成兩個相互排斥的對立面

每一歷史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罪惡有時是歷史發展動力藉以表現出來的形式

(二)全部社會發展都在經常的矛盾中演進

(三)社會現象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歷史現象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人類歷史上存在著某種類似報應的東西

歷史的諷刺

三、歷史運動中的量變和質變、進化和革命

(一)量轉化為質。歷史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舊質態到新質態的發展

(二)歷史運動有進化和革命的兩種形式

四、歷史發展的螺鏇形式

(一)歷史以否定的否定方式運動。每一種事物都經過自己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獲得發展

(二)歷史循著曲折的道路發展。有時可能倒退,有時可能重演

五、歷史現象的普遍聯繫與相互關係

(一)歷史運動的因果聯繫

(二)歷史發展中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社會發展過程中形式和內容的辯證統一

歷史發展中新內容對舊形式的利用和改造

陳舊的東西力圖在新形式中得到恢復和鞏固是歷史辯

證法的一種表現

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東西,可以包含歷史上正

確的、合理的內容

(三)歷史發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歷史的必然性以偶然性為其補充和表現形式

偶然性在歷史和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四)歷史上本質關係隱藏在現象形態後面

歷史事物的現象形態和本質不是直接合而為一

歷史上一些思想家、黨派和集團常用言辭和幻想掩蓋

真實本質

不認識自己真正實質的人常為歷史所作弄

(五)世界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越是深入地追溯歷史,同出一源的各個民族之間的差

異點就越來越消失。相同的經濟規律起作用,會產生

同一性質的結果

由於各種具體條件不同,在相同的經濟基礎上會產生

顯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差別

六、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辯證法對歷史研究

的意義

(一)唯物的辯證方法的制定。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

(二)唯物主義歷史觀在歷史研究中的運用,必須藉助辯證法。蔑視辯證法要受到懲罰

(三)運用辯證方法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

第四 歷史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必須充分地準確地占有資料。事實是研究工作的

出發點

(一)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資料

(二)從大量記載中,整理出準確可靠的資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三)要忠實地對待所用的資料

(四)事實是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去掌握事實

(五)分析現象,抓住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

(六)反對從觀念出發,把歷史看作觀念的實現,當作範疇的排列次序

二、立足於對象整體,系統地研究問題

(一)自然界和社會的所有過程都處於系統聯繫中,以整體的方式存在

(二)整體與構成它的個體總和有本質的差別

(三)立足於研究對象整體,使分析和綜合相結合

(四)從整體內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對象

(五)把部分和整體聯繫起來進行考察

(六)從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考察歷史

三、從社會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歸根到底用社會存在說

明社會意識的科學途徑

(一)在一切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歸根到底用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的道路

(二)歸根到底的內涵:社會意識並非徑直地由經濟事實產生,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積極的因素,這是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闢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

四、用歷史的觀點考察問題

(一)一切社會制度和現象都是歷史的產物。進行研究時,不應當從“永恆正義”出發,而應當從產生這種制度和現象的條件出發

(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要把同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

(三)從發展中考察一切歷史現象

五、從現實出發,逆向地考察歷史的方法

六、歷史比較方法

(一)比較能使我們找到理解歷史現象的鑰匙

(二)歷史比較的類型:尋找相異點的比較,尋找相同點的比較,既找相同點又尋相異點的綜合比較

(三)歷史比較方法遵循的原則:可比性;在對被比較的各方分別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

(四)不要作膚淺的歷史對比

七、階級分析方法

(一)階級分析是理解文明歷史的一把鑰匙

(二)進行階級分析必須研究各階級賴以生存的物質經濟條件和各種社會條件

八、假說是科學發展的形式

九、敘述研究成果的方法

(一)敘述方法與研究方法不同。採取何種敘述方法取決於對象本身的性質

(二)邏輯方式與歷史方式的一致

(三)馬克思的引證方法

第五 歷史科學工作者的素質和訓練

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經過長期刻

苦的獨立的專門研究,才能在科學上取得成就

二、忠於科學,敢於承認真理和堅持真理

(一)敢於承認真理和堅持真理

(二)克服狹隘,要有遠見。只有十分渺小的人才妒忌天才

三、用辯證的態度對待研究成果,沒有永恆真理,不要過

分相信權威

(一)沒有永恆真理,不要過分相信權威

(二)要懂得傳統的力量,善於利用傳統和在必要的時候敢於打破陳腐的舊傳統

四、要有嚴格認真的科學責任心和著作責任心

(一)要有嚴格認真的科學責任心和著作責任心

(二)不要自命不凡,反對不負責任和淺薄

(三)獻身於作品。不要把作品作為獵取名利的手段。反對剽竊和偽造科學

五、刻苦學習,系統鑽研

(一)刻苦學習,用批判的態度領會學得的知識。不學無術是悲劇的災星

(二)根據原著,系統地鑽研

(三)從親身經驗和本身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